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当代科学技术范文

当代科学技术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当代科学技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当代科学技术

科技文化与主流文化建设探讨

一、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

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大家族的一支新军,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生成。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过程来看,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相提并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其次,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文化的属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问题或灾难。第三,把科技文化作为一个与人文文化相对应的概念。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运作机制,并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科技文化”,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为科技与文化复合名词意义上的“科技文化”,也不是指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前提,而是特指内禀于科技知识、科技活动和科技体制之中的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是科学技术自足演化过程中向外自主的“心理”述说。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世界的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科技文化是缘于科学技术及其实践活动而生成的文化,它不仅有自己的表现形态,也有自己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特质。从静态方面说,科技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与这个时期相应的静态特质,如普世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就动态方面而言,科技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之相应的科技文化则呈现出自己的动态特质,如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就是创造科技文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意味着一场新的文化革命正在生成。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如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向科学技术的文化学研究拓展,其智力融汇必将凝聚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理念,并为可能建立起来的科技文化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

二、时代的呼唤: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着力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一定是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必要性

主流文化这个概念,是法国阐释学家德里达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民族、时代或地域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文化精神主流。概言之,主流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表达社会主体意志的、具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文化形态。”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现实政策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课题。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种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文化,也一定是代表这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力量的主流文化。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使大多数社会矛盾都具有利益冲突的诱因,但时空压缩下的文化价值冲突,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今天,文化生态乱象丛生,主流文化弱化,主流文化在引导社会大众方面越来越显得乏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主流文化中科技文化匮乏、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虽然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所“熟知”,但不一定为人们所“真知”,科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把科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弘扬科技文化以增强主流文化,是人类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卡西尔在分析科学技术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时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信仰阶段、哲学反思的形而上学阶段和经验科学的实证阶段。在第一阶段,以神学为主,哲学属于神学,文化表现为一种神话形式;在第二阶段,以哲学为主,科学属于哲学,文化以一种哲学形式出现;在第三阶段,以科学技术为主,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的主导形式,其他文化都以科学技术为范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我们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进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之中。

(二)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可能性

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科技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继续阅读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变化及启示

【摘要】

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呈现出急剧发展的势头,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经济方面,其生产力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此经济发展到了所谓的“黄金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中国,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下,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给予了我国不断向前发展重大的启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其根本点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的局面下,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力;变化;启示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变化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便是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现代化的产生就无法形成,也就无法生产出现代化的产品。对于那些依靠劳动力生存的企业,其发展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在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下,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其次,生产力中众多要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生产力是由众多的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科学技术和每个要素都互相关联,当其中一个生产要素中所包含的科技成分提高了,那么整体的生产力便也得到了增长,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每个生产力要素的科技含量来提高生产力水平。最后,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就是科学技术。在二战之前,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本家来压榨工人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而二战之后科学发展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数字来衡量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的话,至少可以达到80%,甚至更多。

1.2社会的再生产逐渐从外延式的转变为内涵式的发展外延式的发展,即通过扩大生产要素的数量以扩大生产规模,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内涵式的发展,则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管理水平以及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的转型,原本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已经逐渐转变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后者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利润价值,促进了经济的极大发展,远比前者要更加快速和合理。

1.3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步入国际化在经济不断发展下,经济全球化已经到来。在二战之后,众多跨国企业纷纷建立,各国的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生产力能够在这个整体中随意的流动。

继续阅读

科技文化研究论文

一、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是一种生成于科学技术实践的文化,也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也随之兴起,并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样式。所谓生态科技文化,一般有两种理解:“生态科技的文化”和“生态的科技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科技文化,指的是基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归依的科技文化。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所谓科学技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科学价值观的变革、科学世界观的变革、科学观的变革”[5]。走出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呼唤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首先基于人类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的危机,是不合理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恶果。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

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既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必然引领科技文化的转向———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立足于系统整体观的科技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思维方式、主张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科技价值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代表了未来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要求人们用生态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科学技术可以改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当今时代,生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发展必将影响甚至决定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未来。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科技文化必将成为科技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科学技术在不断演化,生成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演化,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走向生态化,而科学技术生态化必将催生科技文化的生态化;其二,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的;其三,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为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指明了方向。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西方学术界关于科技文化的思想层出不穷,理论派别也是蔚为大观。在这众多的科技文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文化观以其独到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备受关注,对当今时代生态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科技文化观,它也是科技文化生态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加强生态科技文化研究,在全社会弘扬生态科技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的指导。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观,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类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必须以更加负责和慎重的态度全面估价科学技术的环境后果,更加正确地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化,切实把握生态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总之,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的明智选择,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将有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科技文化研究,也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科技文化社会功能研究的新视野:科技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所谓“文化软实力”,即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蕴涵,并通过人们的活动整合而显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能量。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软实力当然包含科技文化的力量,科技文化软实力是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逻辑地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科技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科技文化何以成为一种软实力、科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以及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等。客观地说,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却展现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孙波撰文指出: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文化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笔者认为,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功能集中表现在:推动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既定目标发展的导向功能,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功能,引导科学技术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科学技术运行效率的增效功能,以及激励全社会特别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为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凝聚功能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及构成。首先,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质,包括普适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静态特质,也包括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动态特质。其次,从科技文化特殊样式考察,其软实力构成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价值观念的吸引力、科技文化政策法规的保障力、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亲和力、科技文化创新氛围的聚合力以及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影响力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察科技文化软实力构成,如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以及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科技文化体系,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三、面向现实的科技文化研究新课题:科技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和集中体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文化建设逻辑地蕴涵着科技文化建设的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呼唤着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文化的根基,切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然也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支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动,科学文化也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1]。科技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基频,科技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代表着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效需求不同,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科技文化,因而对科技文化的支持程度越高。由此可以说,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就无所谓小康社会。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科技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也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呼唤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党的十八大非常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现象,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也就无所谓生态文明建设。概言之,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崛起的前提条件。

继续阅读

生态科技文化及建设

1建设生态科技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1.1生态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科技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精神积淀,是人类不断觉醒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生态科技文化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理性结晶,既提升了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又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文化气息,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基于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源于现代工业化文明对绿色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对回归自然的爱慕与向往,它是“现代性危机”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在“类同一性”原则支配下对自身行为反思的必然结果,是对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4]。当今世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使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生态科技文化相对匮乏的中国而言,将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结合是时代的呼唤。因此,生态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科技文化,弘扬生态科技文化,努力把生态科技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1.2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科技文化是伴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科技文化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文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科技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研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一次重大调整。生态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的动力。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生态科技文化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将生态的科技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他文化无与伦比的作用,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先导。因此,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

2建设生态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

2.1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当前,许多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造成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防止人们将科学技术滥用,将科技项目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努力改变人们过去陈旧的科学技术观念,建立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人们对社会进步、生态和谐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的深入认识,一种崭新的、能够与维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发展观有效形成并为人们所全面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科技价值观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努力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关注科学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将注重科学技术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按照生态文化丛林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向来进行科学技术的深入开发、利用和研究。生态科技观的建立,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第二,利用网络、电视媒体技术加强宣传力度。生态价值观努力寻求将科学技术作为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来开发,以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来使人们的发展建立在有效整合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

2.2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中不断推进生态科技文化传播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较多、资源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境况。严格来说,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是国民的意识危机。人们要保护我们共同面对的又赖以存在的地球,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意识当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抛弃那些“反自然”的存在方式,创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需求,最终能做到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切实地对自然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兼顾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与统一。人们如果能集中最大的力量去培养和完善人,而这种人又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争取个人和集体利益的解脱,这种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生态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的工作,我们只有将生态科技文化与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科技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增强人们努力发展社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大力倡导群众性生态科技文化活动。人们在强化公共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特别体现生态发展的要求、将生态科技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群众性文艺活动中,不断更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开展“社区生态科技文化艺术节”、“生态科技节”等广大群众参与和喜爱的文化项目,努力将生态科技文化知识渗透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让广大的老百姓在参与中能得到熏陶进而陶冶自身的生态文明情操,在文艺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生态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文化产业。生态科技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精神文化产品为依托,努力向消费者传播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朝阳产业,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2.3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首先,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生态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评价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其次,建立的这个体系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必须适合生态科技发展方向、具有远瞻性,最终能够真正解决生态科技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最后,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主要是看该技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否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生态科技日渐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这种变化是基于人类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过新的生态科技观的建立,生态科技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强化、科技成果的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生态科技文化必将得以高度弘扬。

作者:何奎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继续阅读

家具设计思维理念

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设计的理念异彩纷呈,世界家具设计潮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预示着在新的世纪初期家具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现阶段的种种迹象表明,笔者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尚文化观念的更新,21世纪前期在家具的设计理念、使用功能和艺术风格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家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使用行为服务,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法则来设计家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家具与室内其他设施构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环境,只有满足和完善人们对家具的各种使用行为要求,才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如要完善当代家具的设计,整体来说必须遵循当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更新传统的设计观念,以全新的设计思维观念去创造家具文化。当前,创立这种新的观念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在新世纪的家具产品开发活动中,要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要求且具时代文化发展特征的设计理念,才能引导家具设计潮流健康地向前发展。那么,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呢?笔者认为在家具设计中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好处,注重保护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这就是当代家具设计新的思维理念。

一、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

任何产品的设计,其核心都是创造,创造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家具的设计也是一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的产品形式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家具设计过去整齐划一的纯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已被证明其最大的弱点是桎梏人的精神,这种格调固然不可取,但没有时尚文化特色也是不能经过时间考验的。

文化时尚的时代特征不仅是文化的差异,除了具有审美意义,代表对流行文化的艺术表现以外,还表现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追踪和表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能够通过对产品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来。如产品造型与结构中最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水平就标志着家具文化的时代特征。这里有许多的例证,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通用木工机械和机械弯曲模压胶合技术的运用,所创作的家具风格形态和结构现在尽人皆知。现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地使用组合机床和计算机仿形技术,使木制品、家具的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家具的造型、结构创作的自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家具形态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时代特征就更明显了。如金属家具中原始社会的铜制家具和现代的金属家具体现的就是两个时代特征的概念,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表达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内涵。

因此,家具新的设计理念要以能够体现当代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新功能的拓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创造要素,强调各种设计元素综合能力的运用,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创造出美的造型形式。

继续阅读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所掌握的科技也在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作为新型技术,已经被越来越重视并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行业中,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一技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当代和未来的一大热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应用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需要解决。笔者在本文中将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分析其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也成为了推动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技术虽然是一种新兴技术,但是却已经成为了决定未来走向的一大重要推动力。对于这种技术,它的概念较为宽泛,据专家学者的定义,它包括了电子科学技术,规模型集成电路,信息工程,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所以,中国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大力发展这一新兴技术,但也因为时间较短,全世界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在应用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存在问题

电子科学技术由于是一门新兴技术,起步较晚,因此,在当代和未来,包括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其应用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仍然占据着优势和主导地位。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问题可以与教育问题划分为一类,由于整体起步较晚,虽然在各大院校都开设了与这一技术所相关的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只能从事较为低端的技术工作。而众所周知的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需要不断进行开拓创新,这直接导致了院校中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相关技术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这一问题较多地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向发达国家吸取经验,大力创新,培养高端的技术人才。

2、产业环境问题

继续阅读

室内家具设计中创新设计的应用

摘要:

在中国社会中,家具有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家具是全世界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室内风格与家具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家具设计师要在家具的功能实用性、适用性、设计美感上进行完善。只有符合当代潮流的设计才能符合人们对家具设计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

创新;现代社会;室内家具;创新设计;应用

家具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广泛的应用。家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历史的象征,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家具也是科学、艺术的象征,家具的设计与搭配不仅能体现房屋整体的设计美感,还能彰显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一项完整的家具设计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一套完美的、设计感十足的家具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满足的感觉。为满足当代人对家具设计的要求,从事家具设计的设计师要从创新设计入手,充分融入创新设计理念。文章对创新在现代室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展开阐述。

一、家具在现代室内中的地位

家具是当今社会人类居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国内外建筑的风格对家具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今很多家具都具有简朴的风格,在家中的随意一处安置一件简易而清新的椅子,会给人以简单、淳朴、宁静的感觉,搭配一块青色地毯、一本古老的书、具有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窗帘、几个透明且排列整齐的酒杯(图1),就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温馨感觉。人们的住所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也不需要靓丽的墙面,原始的设计就可以充分显示简约设计理念。家具是生活的主体之一,人们的生活、事业与学习都围绕这一生活主体展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要求逐渐提升,越来越注重艺术生活的美感。家具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一部分,所以要重视家具的功能和视觉美感设计。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建筑设计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行业也逐渐成为热门行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室内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从建筑行业中作为一个重要分支脱离出来,发展成为一项专业技能。各个行业领域都需要室内设计师的参与,室内设计师要根据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进行设计,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让人们身心愉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活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现代家具设计的分类

继续阅读

科普工作应关注问题剖析

普工作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当代科普与社会的关系,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趋势,科普内容与科学素质,科普工作与学校教育,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外的国情差异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科普工作;科普主体;科普内容

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连续召开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启动,可以肯定我国科普工作又将呈现出一个新的可喜局面。

当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但在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与方式中,各国又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既有共识相同之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区别。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同时又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达到国家科学普及的既定目标,无疑需要深入的探讨和大胆的实践。在我国当前的科普工作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1,当代科普是社会中的科普

应当说,科学普及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哪个地方,科学普及也需要跟进到社会的哪个地方。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同样今天的科学普及也是社会中的科学普及,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业余、自发行为,也一样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

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保障科学与社会协调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因而带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与协调。在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已成为重要的支持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常常起到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如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建设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上的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投巨额资金建设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营。以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每年该馆支出经费总计约2300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除直接参与外,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适宜的社会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等)来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掘全社会的资源。一些科普宣传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效果同样很好,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政策引导机制。美国政府曾明文规定,工厂里的生产机器在报废前必须经过当地博物馆机构的挑选,尔后才能报废。在美国的某些高速公路旁边,路基被切开露出断面以帮助人们了解道路是由什么材料铺成的。这类科普方式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有了相应的措施规定,公司企业也愿意做,并且还有广告宣传的作用。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