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达到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0—2015年91篇高被引论文和59篇零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群特征、学科归属、外审专家意见等角度分析这两类论文的特征及差异。结果显示,学科归属、论文创新度和论文质量是影响论文被引的主要原因,作者职称学历和基金资助则与论文被引频次关联度较小。希望本研究对提高农林类科技论文的引用频次以及杂志社收稿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高被引论文;零被引论文;高校学报;特征分析
学术论文的价值和被引情况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征[1]。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主要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而与零被引论文呈负相关[2]。受学科分布、作者群体分布特征限制,专业类高校学报在争夺优质稿源中存在学科门类狭窄的弱势。《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曾用名《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林学类专业期刊,创刊于1984年,连续7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还入编国内外30多家文献数据库,并荣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期刊类奖项30余项,在全国农林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内在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为专业类期刊编辑甄别和筛选高学术价值论文、调整期刊栏目及论文文体形式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发论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2.基于作者群特征的论文分析分析论文作者类型可以发现,中高级职称及博士作者贡献的高被引论文均低于10%,硕士及其他职称作者的论文高被引率达到11.61%。91篇高被引论文中,硕士及其他职称作者贡献率超过60%,而高水平作者论文的零被引率却高于全刊整体零被引率。见表1。分析稿件来源可以发现,校内来稿比例不到一半,但高被引论文(13.79%)高于校外(6.65%),其零被引率(7.48%)也略高于校外(5.61%)。该学报基金文献比例高达95.93%,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接近53%。就高被引率大小看,表现为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无项目资助>其他资助,高级别项目资助论文表现出较好的引用价值。从零被引率看,无项目资助>国家级资助>其他资助>省部级资助。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的零被引(6.66%)并不低。
1数据统计与分析
1.1论文学科分布2009-2013年陕西省被SCI收录的论文排名前十位的学科类别如表2所示,分别为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数学、科学技术其他主题、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光学。统计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交叉学科,所以论文学科类别数量的统计总数会大于16876篇。可以看出,这些学科在陕西的科研实力较强,属于陕西的优势学科。如何巩固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互补研究,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是下一步科研机构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2论文机构分布表3列出了2009-2013年陕西SCI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排名在前十位的机构均为高校,说明高校是陕西科研活动的主力军,这与陕西是一个教育大省,拥有众多高校的背景一致。陕西也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其中发文数量较多的有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165篇)、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120篇)。医疗机构方面,陕西省人民医院发文数量最多,为74篇。总体来看,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发文数量远远少于高等院校。
1.3论文地区分布表4列出了陕西各地市的论文分布情况。其中,西安作为省会城市,论文数量遥遥领先,所占比例达到74.18%。西安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西安的教育资源丰富,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杨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集了大批农、林、水等70个学科的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的带动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其他地区的科技资源则相对较弱。
1.4来源期刊分布对2009-2013年陕西SCI发文来源期刊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5。排在前十位的期刊出版地分别为美国、荷兰、中国、新西兰和英国。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影响因子最高,为3.73,而荷兰的《电磁波及其应用杂志》和英国的《结晶学报E辑:结构报告网络版》2012年无影响因子数据。
1.5合作国家和机构分布国家、地区和机构间进行横、纵向的科研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是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途径。分析论文的国家、机构合作度,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科研交流和合作情况[3]。经统计,2009-2013年间与陕西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共有76个,说明陕西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科研合作开展较为广泛。表6给出了与陕西合作发文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名单,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除本国合作外,主要的合作国家有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其中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数量远远超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数量。表7列出了2009-2013年与陕西科研合作较多的国际机构。表6的统计数据显示,与美国的科研合作数量最多,所以合作较多的科研机构也多数来自美国,除了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法国的巴黎第11大学及加拿大农业与农产品部外,前十位合作机构中的其他七个都来自美国。从合作机构的类型来看,多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除了美国农业研究局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产品部外,其余8个合作机构均为高等院校。
1.6被引用情况分布从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可以看出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表8及图2给出了2009-2013年陕西SCI论文被引用情况。16876篇论文中共有10101篇论文被引用,2013年时间较短,引用数量不多,2009-2012年被引用论文占论文数量的比例都达到或超过了60%。总引用频次方面,2010年数量最多,达到了18083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频次达到821次,排在第二位的论文也被引用了555次,第三至五位论文引用频次分别为141次、127次、106次,均超过100次,说明2010年论文总体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从图2中看出,2009-2013年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被引用文献数量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总引用频次在2010年为最高值。
2结论
0引言
学术期刊是由学术论文组成,论文质量决定论文价值,论文的价值大小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近年来,对论文质量的衡量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1-3]。论文的价值可通过被引行为体现,而被引行为随时间推移有兴衰变更,即论文价值的大小变化,体现出类似生物体的生命周期现象,论文价值大小的变化表现为论文的生命周期现象,是论文老化过程的体现[4]。本文将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生存分析法引入到期刊评价中,从论文层面入手映射到期刊层面,以期为期刊评价中信息老化理论的研究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期刊文献老化速度或新颖性的测度指标是多样的,但对时间维度的纳入程度及方式却不尽相同。从共时与历时的分析角度来看,大部分指标属于共时分析,如普莱斯指数、引用半衰期,极少有指标采用历时分析的,如被引半衰期;从统计被引信息与时间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方式是统计某段时间内期刊的被引量,较为宏观。这些衡量期刊文献老化、指标都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想化、概略性的测度指标[5]。这就对文献老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相对于已有的这些老化指标,本研究从历时分析入手,微观统计在监测时间段内期刊单位时间的被引频次分布数据,尝试性引入生存分析法,初步探究生存函数在期刊评价方面的应用,探索期刊文献的生命规律,以期为期刊评价工作注入新的视角。
1生存分析方法
生存分析法源于医学领域,由于其在分析时序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如工程学、金融业、保险业等。近年来,有学者将生存分析法应用于网络信息、专利信息等不同类型信息的老化规律研究[6-9]。这为生存分析在期刊评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照。
1.1生存分析的含义
生存分析是指将终点事件和出现此事件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生存现象和现象的相应时间数据及其规律的方法[10]。通俗来说,生存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生物,在经过某一特定的时间后,将发生某种特定事件(称为终点事件)的概率,是一种动态研究某个现象或因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统计方法[11]。生存分析法主要通过构建生存模型(生存函数、概率密度函数等),计算出各个时间点上的危险率,即所研究的对象的生存时间及其发生状态转变的可能性。
1.2生命长度及生存数据
在生存分析法中,生存时间是指从某点开始到被观测对象发生终点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对于期刊论文来说,生存时间可以称为生命长度,是指论文自见刊之日起至失效(即失去利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判断信息失效是生存分析法运用到期刊评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大多数研究中,实验的时间检测窗口是固定的,但研究对象进入检测窗口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在检测时期内生存时间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生存数据可以分为完全数据和删失数据。(1)完全数据:实验对象的起点和终点均落在时间窗口内。在本研究中,如论文的发表时间及失效的时间点都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论文就属于完全数据。(2)删失数据:或称为结尾数据,包括左删失、右删失和区间删失。左删失数据指检测窗口起点前样本中已经发生了研究事件的数据。在本研究中,是指发表时间早于2008年1月的论文,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不涉及该类数据。右删失数据指在监测时间终点仍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样本。在本研究中,是指在达到监测时间2015年12月时,仍未失效的期刊论文。区间删失数据指只能确定事件发生在某一区间内,但无法准确得知发生的时间点。在本研究中,并不涉及该类型删失数据。
一、文献调研与数据处理
(一)文献调研笔者经过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发现,当前国内对于合作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某一领域的合作论文比例、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地区合作等方面,郑海燕对1995-2004年SSCI与A&HCI收录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进行合作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合作研究的概况;侯钰与胡小元以《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为样本数据来源,从作者合作、国别合作的角度统计分析了科技期刊论文的合作概况;金炬等综述了近30年发表于《科学计量学》期刊的关于科技论文合作研究的计量学方法,并对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李凯旋等对2001-2006近6年发表于《情报科学》的合作论文中的作者进行研究,构建了一段时期的作者合作网络;栾春娟与姜春林以2006-2007两年中国SSCI论文信息为来源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SSCI论文与国际合作的概况,构建了合作图谱;安美荣等从合作度、合作率以及合作方式的角度对我国17种图书情报领域核心期刊的作者合作概况进行统计分析;朱唯唯等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4五年数据,对我国体育学的作者合作、机构合作进行了概况分析;任亚肃与段京肃基于CSSCI2000-2004五年数据,对我国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的作者合作、机构合作概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数据统计、合作图谱构建等。综合起来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医学、体育学、社会学、法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尚为鲜见。同时,虽然各别研究中涉及到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地区合作等内容,但是并没有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上述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基于数据统计的概况分析上,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在数据来源上,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数据来源较为陈旧,其来源数据的年度跨度不长,一般为五年左右,因此并不能展现出近期最新的领域合作研究状况。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2至2011年的数据,力图从合作概况、作者合作、机构间合作以及地区间合作多角度入手全面展现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近年来的合作研究状况,并对其与体育学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近一步深入评价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合作研究水平。
(二)数据检索与处理本文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来源,为了选出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我们选取了“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大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休闲”以及“体育经济”等反映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涉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分类号“G811.4”、“G812.4”、“G807”、“G812.7”、“G812.9”、“G89”以及“G80-05”等,对CSSCI进行了检索,获得2002-2011年十年间满足以上检索条件的9127篇文献。除此以外,为了对比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母学科体育学的合作状况,我们还检索并统计了体育学合作论文。为了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合作研究状况,我们从获取的文献中筛选出合作论文,并按每篇文章的合作人数分别统计,并提取出每位合作作者的所在机构(注,当一位作者标注多个机构时,仅以第一机构为统计对象),再根据机构所在地进行地区划分,以便进行跨机构跨地区合作的统计分析。在进行合作数据处理时,我们将每一篇文章作唯一标示,统一文章的作者有这个唯一标示联系在一起,同时对作者的机构进行规范处理,即统一名称、标注机构类别、标注地区信息。最后再将处理好的数据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别产生合作概况统计数据、机构、机构类别、地区等合作统计数据。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合作概况与对比分析
作为跨学科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合作研究应该是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式,它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因此,我们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合作概况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合作状况,再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对比,可以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合作研究的优势和问题。
(一)概况分析从我们查阅的数据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每年体育学期刊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论文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分析该领域的合作状况也可窥视体育学领域合作研究的一角。表1给出了2002-2011年CSSCI中收录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合作论文及相关统计数据。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十年来,CSSCI收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历经了不断增长之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合作论文的变化则有一定区别,从2002年以后的不断增加到2007年的微降后,经过两年的上升,2010年后又迅速下降。如果排除掉CSSCI对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收录数量变化的因素来考察其合作论文比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该领域合作论文比例存在着波动上升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综合考察近十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合作比例,应该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最低年份的2002年也达到了47.78%,2009年达到了最高点61.87%,十年平均论文合作比例为54.67%,相比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比例(32.8%[13](P.1023))高出很多,这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合作研究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均水平。
(二)对比分析为了比较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合作状况在整个体育学领域的表现,我们专门对CSSCI收录的体育学论文的合作情况也进行了统计,以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分析。表2列出了2002至2011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其他二级学科(排除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与合作论文的统计数据。由表2数据显示,CSSCI收录的体育学其他二级学科论文数量在这十年中历经了下降(2003年)、上升、再下降(2007年),然后又经历了上升(2008年)下降(2009-2010年)再上升的过程。其合作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也呈现多次不断上升下降的过程,但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变化波动则不如数量变化频繁。图1为体育学其他二级学科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合作论文各自所占比例的对比图。将表1和表2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学其他二级学科论文的合作论文比例要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10个百分点左右,从年度的数量比例变化来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所在,2003年体育学合作论文比例在下降,但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则在上升;2006年至2010年两者的变化几乎都成反向变化;从最近的两年看,两者的合作比例都在下降,但明显看出形成“剪刀差”的态势。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合作比例始终低于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的合作比例,平均差距为9.98个百分点,最大差距年份在2007年,达到16.65个百分点,最小差距出现在2009年,只有4.01个百分点。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合作差距,但是我们推测这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体育学学者来说易于接受和拥有这类知识以及体育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所涉及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需要他人引入有关,同时可以肯定,如果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体育学领域,则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一定不会产生突破性进展。
三、作者合作研究模式分析
一、创新性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2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个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0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五、署名与致谢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械9比,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当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1.1.1数据源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统计源,由于CSSCI收录了体育学10种优秀期刊,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优秀论文刊基本载于其中,选择这样的统计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以部分窥视全貌。CSSCI的著录数据为我们进行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角度统计分析提供了科学数据。2012年5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为提升CSSCI的系统检索、统计功能,研制开发了CSSCI新版平台。本着严谨的研究态度,笔者同时利用CSS-CI新版平台跟旧版平台来整合数据。
1.1.2检索方法通过对中图法分类号的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内容分别属于中图类号G811.4、G812.4、G807、G812.7、G812.9、G89、G80-05,应该说,这些类号包含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全部内容。但由于在论文的分类著录中有可能将一些交叉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论文划分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所属上述分类以外,所以,我们又选取了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几个重点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大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休闲、体育经济,以这几个关键词和上述的分类号同时检索,合并后去除重复者,得到最后的统计数据。
1.1.3数据处理我们编制了程序,以检索命中记录的ID号作为唯一标识,将重复命中者剔除。然后,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分别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刊载期刊类型、发文和引文概况、论文类型等方面对检出文献作统计,其中将论文刊载的期刊类型分为体育学期刊和非体育学期刊,分别统计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刊载在这两个类型期刊上的历年数量。为了分析其发文和引文概况,将历年的文献总量、引文总量进行统计,并把文献分为有引文文章和无引文文章来分别统计其数量。而论文类型则是根据源数据给出的类型来进行分类统计,分为研究论文、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译文、其他等7种。
1.2研究方法
本文以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产出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是从数量角度出发,利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揭示文献信息的数量关系、分布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本研究主要利用EXCEL作为统计工具,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文和引文概况、论文类型、及刊载期刊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并使用折线图来生动展示统计结果。此外,还通过与体育学其他学科作横向对比来说明体育人文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2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概况分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年第六期
1统计对象及时间
统计对象为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各市(州、地)和各县(市、区)植保植检站植保人员。统计时间为198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0年。
2结果与分析
2.1科技成果奖励情况1984~2013年贵州省各级植保植检站有137人185人次在农区鼠害研究方面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表1),科技进步奖20项,科技成果转化奖2项,农业丰收奖8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从获奖等级来看,省(部)级成果奖励7项,获奖人员39人次,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市(州、厅)级成果奖励23项,获奖人员146人次,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2项、不分等级1项。标志性成果有3项,1992年完成的“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项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完成的“贵州省农区主要害鼠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完成的“农田鼠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2.2情况
2.2.1论文时间分布1984~2013年贵州省各级植保植检站有159人592次在国内31种期刊上发表鼠害研究论文196篇70.84万字,除1986年无外,其余每年均有,年数量1~14篇,年均6.53篇。以“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最多,分别41篇和40篇,各占总论文数的20.92%和20.41%。
2.2.2论文地区分布全省9个市(州)均有鼠害研究,其中,以遵义市最多,共95篇,占总论文数的48.47%,其次是黔东南州、贵阳市、黔南州,分别43篇、20篇、10篇,分别占总论文数的21.94%、10.20%、5.10%,4个市(州)共168篇,占总论文数的85.71%,其余各市(州)较少,2~8篇,共28篇,仅占总论文数的14.29%。说明全省农区鼠害研究水平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州)鼠害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遵义市、黔东南州、贵阳市、黔南州4个市(州)。从单位来看,鼠害研究在一些单位研究能力较强,较多,如余庆县植保植检站86篇,占总论文数的43.88%,其次是岑巩县植保植检站、息烽县植保植检站、黔东南州植保植检站,分别28篇、14篇、9篇,占总论文数的14.29%、7.14%、4.59%。
军械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展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全军和各部队单位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结合多年的培养实践,在深入把握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针对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力提高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培养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工程领域应侧重于不同能力的培养,兵器工程领域作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的六大工程领域之一,其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为军队装备科研院所、试验基地、装备修理机构、装备管理机构和军代表系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我院结合多年的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经验,已制订了较为完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即依托各种型号的步兵武器、地炮、高炮、自行火炮以及各类武器弹药,开展装备维修技术、装备试验技术、装备采办工程、装备管理、装备保障、装备指挥、装备安全防护、弹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部队武器装备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装备技术和装备管理人才。
二、加强课程教学是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加强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院形成了包括公共必修课、领域选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是各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自然辩证法”、“应用数理统计”、“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技信息检索”、“项目管理概论”、“新军事变革概论”、“知识产权”8门课程;领域选修课是除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和岗位必修课外,所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全院开设的所有领域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5门课程,只要修够相应学分即可。这对于拓展工程硕士领域知识,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满足学员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求知欲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不同岗位设置特定的岗位必修课,例如,我院针对从事科研、试验工作的人员,设置“武器系统分析”、“实验工程学”等岗位必修课;针对从事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设置“装备战勤概论”、“信息化装备保障”等岗位必修课;针对军代表系统的人员,设置“装备采办工程”、“统计抽样原理”等岗位必修课。这对于进一步巩固岗位知识,熟练岗位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如何进一步设置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根本之根本。首先,精品课程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紧贴学科前沿,在具有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前景。其次,精品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集中并体现本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结合兵器工程领域的特点规律,设置以“兵器发控技术”、“兵器发射与控制”、“火炮发射动力学”、“新概念动能武器原理”、“弹箭气体动力学”、“定向能武器基础”、“非致命武器基础”7门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这对于提高授课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兵器工程领域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确保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位论文质量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因此,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是加强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