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促使论文范文

促使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促使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促使论文

电气信息类教学管理工作探析

一、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

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如下:①主动协助院(系)领导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能突破条条框框,克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心理,又要对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使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变呆板为活跃,变被动为主动,促使课程安排最优化,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促使偶发事件良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②协助领导完成院(系)教学档案的建立与收集。所谓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院(系)在教学管理、实践、研究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本院(系)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系统整理了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机要材料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真实记录的总体,它是院(系)进行决策、规划的重要依据。院(系)教学档案的完整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环节。院(系)导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和落实这个决策全过程中,教学秘书必须适时收集决策发生期和实施全过程中的一切资料,起到资料库作用,做到随要随查,活化教学档案;③增强信息意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还应体现在上传下达和为领导适时提供信息资源方面。其职责不仅仅是简单地收收发发,上传下达,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有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各方面信息超载日益严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教学计划的增减、专业设置的日新月异、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等都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树立信息意识、提高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展现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环节控制

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可采用环节控制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可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运用环节控制理论进行有序管理,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1)教学计划环节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与本院(系)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环节,落实各专业课程表。掌握教学计划的调整状况,严格控制教学计划进度的各个环节,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实践性环节等予以密切注意,及时跟踪,控制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停课、调课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最后还要检查落实补课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

(2)教学质量环节控制。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院(系)有关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做到每个环节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并随着学期阶段教学工作的进程而开展,使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例如: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座谈会、定期听课、期中座谈、学生评教、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汇总,了解教风状况,促使教师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思想。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运转情况,掌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每个教学质量环节监控情况反馈给院(系)领导,以便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考试管理环节控制。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更好地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和改进教学,是保证实现教学质量的常规性手段。要做好考试的组织、安排与管理工作,根据考试课程门数安排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及考试地点,首先要将学期各门课程按考试、考查进行分类统计,在考试的前三周通知所有任课教师并要求每位教师出好两份难度相当的试卷。严格试卷审批手续,在专任教师将试卷交由教研室主任及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随机抽取一份。统一调配监考教师,加强试题印制、分发、保密工作,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工作,考试中检查巡考监考教师的到位情况,考后检查教师的成绩评定与管理工作。所有的这些考务、考试管理过程的工作都要按一定的环节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使考试工作有序进行、保证考试前后环节的顺利实施;

(4)教材建设与管理环节控制。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环节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各专业、各课程特点,收集教材的编写、修订、出版和使用情况,并提供给教师和有关领导;其次,要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依据预订教材,教材预订前先征求各专业教师意见,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结构合理;再次,对预订教材的版本、数量、编者等要反复核对;最后做好教材的分发工作,保证学期初将要发放的教材全部发放到各有关教师;

继续阅读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流程再造

0引言

随着融媒体从一种理念到一种媒体的清晰界定以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编辑流程再造问题,这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流程再造与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1]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2]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的问题。[2-3]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

融媒体传播是将网络、传播终端、媒介形态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观念等也实现了融合。这迫使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体的特质,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的边界,进行编辑流程再造,以适应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在选题策划上除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外,更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化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由编辑部选题内容,然后由学科编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选题进行稿件撰写,或者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深入课题组、与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获得,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学术论文生产都集中在编辑部和学科编辑选定的专业人员手里,论文也集中在编辑部独具品牌优势的机构中进行。融媒体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编辑部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这种自然萌发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这为选题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融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学术论文生产,因此,融媒体时代选题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优化。[1]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也需要再造。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是由责任编辑初审、学科专家二审、主编终审。审稿主要审查学术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重要应用意义、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文字叙述是否清楚简洁、有无学术道德问题、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与完整。融媒体时代的审稿除了需要上述内容外,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学科审稿专家、主编具有融媒体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4]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导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读取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和繁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融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掌握专业化技术的能力。

继续阅读

论文提纲结构与基本要求

论文提纲是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论文提纲中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论点、研究内容的组成和研究结论等。通过这个提纲,可了解论文的结构和论文要写些什么,一目了然。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的形式,一般是三段式,即“引论——本论——结论”式。这是遵循“总—分—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引论的职责是提出问题,以便下文展开讨论,同时还担负下面一些任务:或交持历史背景,说明写作原由、意图;或提示全文的内容,做扼要的介绍说明;或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等。本论是论文的重点,其职责是分析、论证、回答引论所提出的问题。结论是全文的总结,是对引论的呼应。引论,或称绪论,或引言。

它大致包括:

一是研究这选题或课题的目的、缘由和意义。

二是要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表明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三是阐述论证选题或课题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或新理论、新的思维方法。四是要概括性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研究结论,甚至要给出研究的具体流程或计划。五是要对选题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了解前人研究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这需要进一步说明。本论,或称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所表述的内容是作者详细地描述个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作者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新的、独创性的东西。论文撰写者根据选题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细致论证论文中的全部思想和新的观点。本论部分文字量较多、篇幅校长,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二。此部分是论文作者研究成果的具体描述,体现着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的研究能力,一定要全力把它写好。正因为如此,论文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论点和论据关联,阐述先后次序,文章层层结构及逻辑推理,都要符合论文的内在规律,要考虑论证效果。只有做到论文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促使论文内在结构及内容要富有逻辑统一起来。按照这些要求撰写而成的论文才是好论文。

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五种:

一是“总—分—总”式。先提出中心论点或者引出问题,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或解决问题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对中心论点或问题进行分析或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得出研究结论。或者说,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加以论证或分析或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研究的中心论点。

二是层层递进式。论文开始就提出问题,然后以论证或分析或解决问题为中心进行层层推进,将全文引向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有点类似于警察侦查案件,要侦察一起入室盗窃案,警察就会根据盗窃留下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判断盗窃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有可能给他画个像等,并分析他可能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住,同时也会把类似盗窃案件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并可得出相关结论。见下图。三是并列式。就是指构成论文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各个部分意思也是并列关系。全文最终反映或者表达出一个中心思想。这也是说,这各个部分也是有关联的,关联的这些部分联结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篇论文,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见下图:

继续阅读

模块教学下应用文写作论文

1模块教学简介

模块教学是指将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根据这些知识点内在的逻辑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然后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需要,对这些知识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单元,通过对教学模块单元的调整和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模块教学根据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具有很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针对性。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得实现职业能力技能的融通,使得同一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求。模块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因为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使得课程之间的模块内容之间变得相对独立,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开展多个班级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此外,模块教学还更加能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相对于本科高校较低,因此,从平均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要薄弱一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要相对弱一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开发为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必然可以促使高职高专学生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而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大量减少系统的理论性讲解,以实际的模块化的案例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具体的知识,避免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模块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模块教学的方法来授课,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方式。

(1)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确定应用文写作的授课范围和授课深度,确定将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内容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以上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应用文的写作主要包括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的写作,而这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虽然较为类似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对每一种应用文的写作教学设置为一个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以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3)模块教学设计。针对每一模块的特点,对每一模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如应聘文书,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即将毕业每一位学生都将为自己制作简历。如对应聘文书的写作,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在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并让学生指出自己认为的精华。如此以来,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就是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又如对行政公文,由于学生对行政公文不太了解,再加上正式的行政公文行文较为枯燥,学生大都没有兴趣,大都应付了事。因此,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行政公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行政公文的特点和概念,向学生全方位的介绍行政公文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行政公文的写作学习,这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上述的实施过程,较好的在应用文写作中实施了模块教学方法,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继续阅读

科技要素

一、创新性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2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个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0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五、署名与致谢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械9比,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当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继续阅读

冶金工程专业工程师能力培养

一、改革实验教学环节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正确思维方法及严谨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9]。将“冶金原理”和“钢铁冶金学”课程中的实验学时拿出来,设立48学时“冶金工程实验”课程,系统传授实验原理。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为辅的局面,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的地位,使理论学习和实验同时进行,实验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且单独考核,易于管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设计性、有创新意义的实验项目,学生4人一组,根据实验题目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以“减重法测定铁矿石的还原度”实验为例,每个学生分工不同,有的负责高温还原炉的设计与选择,有的负责实验方法的确定,大家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在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实验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多手段并用,改善实习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实习冶金工程属于高温高压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同时,冶金企业受到企业效益和生存、发展的制约,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安排有现场经验的教师采用冶金工艺流程软件进行辅助实习。软件包括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二次精炼、连铸、电炉炼钢等工序。例如,高炉炼铁部分包括高炉本体、冷却系统、煤气净化系统、喷煤系统、热风系统、上料系统、渣铁系统和高炉冶炼原理等部分,既能让学生宏观掌握高炉炼铁整个过程,又能把握高炉内微观反应细节,提高了认识和理解的深度,也克服了实习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二)网络辅助炼钢实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是由国际钢铁协会举办的钢铁行业世界性模拟生产技能竞赛。学校自2011年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先进行校内选拔赛,优胜者再参加国际比赛。把这种模拟训练过程引入实践教学,通过对炼铁和炼钢过程进行全面模拟,理解原料和冶炼过程中工艺参数选取、产品指标优化等,深化了学生对钢铁生产的认识,树立了创新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弥补了生产现场不能动手操作的不足,使网络模拟成为培养冶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三、通过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一)毕业设计过程网络化管理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四年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撰写科研论文归纳能力融合在一起。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工作,主动学习,了解课题相关的学术前沿,接触先进科学仪器,从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10]。学校自主开发“材冶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双选系统”,教师确定题目课题、学生选择题目、选择导师、教师选择学生、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答辩申请等各个环节都在系统中进行,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与指导,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继续阅读

基于诚信建设的医学科技论文

1提高“失信成本”

“失信成本”顾名思义即是指失信者由于失信行为所导致的沉重代价,因失信程度各不相同,其付出的代价也不尽相同。具体到医学期刊的建设方面,即是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学毕业生等因论文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的出现,获得的被列入医学科研行业及出版行业黑名单等。而目前,导致我国医学科研方面失信现象不断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失信成本过低。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人们文化底蕴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识及信用观念上认识还较为淡薄,从而影响到良好信用风气的形成。加之,价值观受到激烈的碰撞,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导致人们道德规范紊乱。同时,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也促使人们对某些失信现象习以为常,医务工作者仅在电脑上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一篇冠以自己名字的原创“学术发现”就堂而皇之地成文,一旦经过专家及编辑部审稿进行出版发行,可以给造假者带来一定的学术价值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即便被发现,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对造假者也不会带来过大的影响,结果至多是编辑部撤销该论文的发表,但并不会将造假者列入业界黑名单或通报给造假者单位知晓等,也不会影响其行政资源及学术地位。以上原因造成了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激励,而失信者也未得到有效的惩处。分析研究美国保障学术诚信的相关制度显示:美国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和学术诚信环境使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如麻州医药注册委员会查实,有1位申请在马萨诸塞州开业行医的医学博士,因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有作弊行为,被认为此人不具备行医所必备的品德素质,由此未能获准领取执照。其次,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个基金会在审批科研项目及经费时,除考查学术能力外,将重点关注申请人的学术声誉。因此,笔者建议适当提高学术造假者的“失信成本”。就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1)建立造假者“黑名单”。对发现明显造假的作者除了撤稿、不再刊用其论文外,还应在每期刊物以及编辑部网站上设立专门的版面予以信息公布,使造假者“无以遁形”,对其学术造假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2)与作者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针对医学期刊作者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等,一旦查实造假情况,应通报其所在单位及院校,断绝造假者利用学术造假所得到的晋升职称职务的机会。(3)对于有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发现造假后应通知给予基金项目资助的机构,必要时,建议取消其对基金课题的资助。建议欲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等,必须将学术诚信视为生命,摆放在职业道德的首要位置。加强科学实践及理论研究,再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将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以期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起到指导意义,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好典范。

2培育守信环境,加强作者教育

重建学术诚信不仅是学术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在。学术界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之外,在全社会普遍诚信缺失的背景下仅仅要求医务工作者诚信是不现实的。对于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治理,社会各界的共识是:只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才是治本之策。诚信缺失的治理,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前中国最紧迫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的原则和规范,必须以医疗、出版的道德体系来体现,该领域的道德滑坡和从事该种职业的主体奉行权利本位、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因受到利益的驱动,违背道德体系的事件屡有发生。针对学术诚信缺失的治理,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的信用制度及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强化科研道德与诚信管理,建立、健全科研道德与诚信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学术期刊需要建立事前的引导与预防机制,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应主动地告知作者如何避免学术失信的发生,如论文中使用的定义是否科学、合理;文献的来源是否清晰、准确,文献的引用是否真实、准确;论文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结果、讨论部分是否能被其他学者印证;论文所采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客观,论据是否严密等,应协助作者避免抄袭、剽窃及自我剽窃。同时,在投稿时要求每位作者签署学术诚信保证,并将一旦发现明确造假后期刊将启动的追责程序告知作者,增加威慑力并促使其提高警觉。

3完善审稿程序

目前,国内的科技期刊一般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或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三级审稿制度根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具体要求对稿件质量进行取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所刊论文的科学性及学术性,但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3.1编辑初审环节是论文否能进入复审环节的第一道关口,能初步决定论文是否采用。

继续阅读

计算机技术发展

本文以维普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源,对2000~2005年间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论文产出和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揭示该领域6年来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其某些发展规律。

1计算机技术论文产出总体现状

据统计,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2000年共41167篇,2005年增加到72979篇,增加了31812篇,增长幅度达77.27%。其中,2001年较2000年增加了4949篇,增长幅度为12.02%;2002~2003年,的增长量分别为16958篇及22793篇,年增长率均达到36%以上;2004年,的数量较2003年增加了20904篇,数量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只达到24.34%;2005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突然大幅度下降,较2004年减少33792篇,下降幅度达到31.68%。总体上看,从2000~2004年,我国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数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是波浪式发展的态势,2005年,数量及增长速度都出现下降,但较2000年仍增长了77.27%。2000~2005年计算机技术情况见表1。

2计算机技术论文产出结构分析

2.1计算机技术各领域论文产出权重的年度变化

从2000~2005年,计算机技术各领域数量占整个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比重每年虽然都有变化,但总的分布格局未被打破。计算机的应用所占比重一直居于每年的主导地位,除2003年占39.19%外,其它几年均在40%以上;计算机软件年所占比重在27%左右,居第二位;计算机硬件年所占比重在22%左右,略低于计算机软件,居第三位;计算机技术理论在整个计算机技术领域所占比重最小,年所占比重在7%左右,居四个领域的最后一位。从各领域的权重发展变化状况分析,计算机的应用呈上下波动,总体下降的局面;计算机软件总体发展平衡,略有降低;计算机硬件呈缓步上升的势头;计算机技术理论作为计算机发展的基础,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计算机技术各领域论文产出权重的年度变化见表2。

2.2计算机技术论文各领域产出数量的年度变化

2000~2005年,从计算机各领域的数量及增长率来年看,计算机技术理论呈现正负相间的增长格局,年增长率于2002年达到高峰,为76.18%,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27.64%,为6年间的降幅最大值,但总体来说,2000~2005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从2818篇增加到6407篇,增加了3589篇,增长率达到127.36%;计算机软件从2001~2004年一直呈现增长态势,2002~2003年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率为38.00%、34.38%,而2005年则出现负增长,降幅达到27.9%;计算机硬件论文的发表从2001年至2004年呈现持续的大幅增长,其中2001~2003年连续3年增长率均在45%左右,但2005年数量大幅下降,较2004年减少了10640篇,降幅达到计算机技术各领域年下降幅度的最大值39.85%;计算机的应用年度情况与计算机软件论文年度变化情况相类似,于2001年始增长,2003-2004年出现较快的增长,年增长率为30%左右,2005年也同样地出现负增长,下降幅度为29.83%。计算机技术论文各领域产出的年度变化情况见表3。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