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挫折心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合作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离职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运用激励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调解和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课不同于专业体育课。专业体育课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公共体育不但要提高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课堂。但是。高职公共体育课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没有受到一些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一些基本的技术。锻炼一下身体就完成任务了。学生们认为。我也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对付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人们对公共体育课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开设体育课。高职院校从入学到毕业也一直开设体育课,这就说明开设公共体育课是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学点技术,而是要学好技术,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公共体育课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合作的内涵,有整体合作、小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让每位合作者都发挥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所学的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懂得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2、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毕业论文缓修的原因分析
(一)工学矛盾,缺乏足够的时间
开放教育学员以在职人员为主,一部分学员是工作单位的骨干和家庭的顶梁柱,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工学矛盾、家庭负担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可供其支配的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工作、照顾家庭和兼顾学习所需的时间与精力,就有可能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一些学员没有很好地利用毕业论文写作早期和中期的时间,遇到困难时能拖就拖,出现在写作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不能按期完成各阶段写作任务的现象。随着答辩时间的临近,学员会面临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心理压力增大、焦虑,最终放弃论文写作。在对学员毕业论文缓修的原因进行询问时,学员通常的答案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似乎时间问题是学员在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而且学员所给出这个论文缓修的原因又是院校爱莫能助的,这会让开放教育院校产生一种高缓修率无法避免的错觉。学员毕业论文缓修确实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比较一下毕业论文的缓修率和其他课程的缓修率,我们不难发现毕业论文的缓修率要远远高于其它课程的缓修率,并且再次重修的时间往往也拖得更长。没有足够时间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可能只是一个借口,大部分学员缓修论文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更深入的访谈,我们发现学员提出毕业论文缓修的原因与写作困难和对写作的畏难、孤独、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有更直接的关系。
(二)写作困难与不良情绪的影响
1.对毕业论文思想上不重视,选题随意,导致写作出现困难很多学员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应付心理。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学员在选题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未能选择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选题随意性大。此外,开放教育学员受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的影响,问题意识淡薄,导致在提取已有知识确定论文题目方面存在困难,因此模仿、照搬他人的题目也就成为学员主要的选题方式。选题简单化、盲目、随意性大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选题不恰当,当面对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时,不具备按教师意见深度思考的能力,无法结合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在撰写论文阶段,就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写,没有东西可写的局面,文章难以继续完成。2.专业知识薄弱,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对论文的写作存在畏惧心理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同于一般课程的学习。一般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已经成熟的理论知识的被动的理解、记忆而已,而毕业论文的写作则是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一种东西,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所以它比学习一般课程难得多。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查,学好专业知识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性要求。但部分学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既不参加面授课,也不主动浏览网上资源,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基础理论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困难,学员对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畏惧心理。3.论文写作训练的缺失和论文写作知识的匮乏,导致写作出现困难虽然开放教育几乎所有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社会调查、实习、实验),但是很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没有作规范要求,敷衍了事。一些学员也常常因工作忙、家务重、基础薄弱,加上学习态度不端正,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小论文马虎搪塞,甚至互相抄袭,从网上下载了事,违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初衷。课程学习中学员缺乏严格的写作训练,很少得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指导,不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程序和方法,不知道如何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对于如何写论文、怎样写好论文等方面的操作性知识几乎是空白,难以将实践经验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并表达出来,在毕业设计环节,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毕业论文在学员眼里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是一项无法独立完成而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二、毕业论文缓修的干预对策
学员提出毕业论文缓修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受两种以上的因素干扰,因此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及早从各方面入手给干预。
(一)加强学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写作要求的认识
1学生对德育课逆反心理的产生、表现及其调适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我院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对德育课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论文百事通
(1)硬性说教逆反型。由于个别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采取我讲你昕,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缺乏平等或硬性说教的“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从而造成学生面服心不服,产生对德育课的消极抵触心理。
(2)脱离实际逆反型。从调查结果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是空洞的说教、高调多、理想多、脱离实际。没多大用处。比如: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党和政府内部.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吃拿卡要等丑恶现象.社会上还存在着“实用主义”、“脑体倒挂”、“读书无用”等思潮。因此.学生对德育课中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从而产生对德育课学习的逆反心理。
(3)伤害逆反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态度粗暴、偏心冷淡或讽刺挖苦等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或某些残酷的社会现实,比如,无端被人伤害,被人误解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挫折或打击。从而使学生对德育课的某些观点.抱怀疑态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4)自身索质逆反型。因学生本人自身素质低。品德修养不高,自我约束力缺乏而产生的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从调查问卷结果看这部分学生只占学生总人数的极少~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就逆反心理本身而言。它不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而只是一种自身的心理现象,它具有片面性,可变性。正因为逆反心理的这些特征。所以它是可以转化的。
逆反心理障碍的调适:
1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4教学内容的改进
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可以在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下,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基础与临床教学工作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基础教学阶段,加入管理学、伦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选修课;在每学期的临床带教中,引导、带领、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医患沟通案例,案例数量随年级递增,并进行量化考核;在每学期临床带教结束时,让学生寻找并总结临床病人身上出现的与本学期基础课相关的知识点,并提交小论文;每年安排专家进行职业素养、科研思维培养的讲座[6]。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带教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将会在实现医学教育目标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有益的道路。
这学期我教的是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力争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桎梏,跳出陈规旧架,尽量与课程标准接轨,全面贯彻有关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1、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1)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2)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3)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4)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能正确的对侍集体的成与败,具有组织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2、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1)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2)提高学生的生理机,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3、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和技能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任务,2)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3)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一、高校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
大学学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反映其办学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狭义的学风建设其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可以借鉴和发挥分层教育的理论优势,将其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必然能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在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要求,因而具有实施的必要性。
(一)分层教育模式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了教育过程中进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社会经验不同,在德、智及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工作对象能否产生心理认同是关键。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学习风气不浓,教育未能找到适当的引导方式和提供合理的帮助是重要原因。在实践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分层管理、分类引导、因势利导,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剖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困境,学风不正的原因可以分类分层,因而实施分层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高校学生学风不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目标缺失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达到,只要在大学混个毕业文凭就行。许多学生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处于“理想真空”、“动力真空”,学习动力不足,为学而学、为分数而学。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处于应付学习、被动学习的状态。
2.方法缺失型。部分学生虽然有多年学习和考试的经历,但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跟着老师被动学习。他们没有学习的计划,不会主动、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阵磨枪。不少学生不会进行自学,没有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陀学刊》2016年第0期
摘要:妈祖作为北宋以来的民间神明,发展至今已成为闽台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而对个体的功能作用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西方宗教社会学功能理论以“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区分展现对社会有机体的心理关注,文章认为,这一理论对妈祖信仰的分析依然适用,在分析一般宗教对个体的终极关怀作用之外,也凸显了妈祖信仰世界中隐含的世俗性质。
关键词:妈祖信仰;个体;功能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认为,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取决于宗教自身的特点:对自然环境中日常经验的超越。[1](P9)而为什么人需要这种“超越经验”,功能理论对此的回答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缺点使然,由于人类生存的偶然性、软弱性及缺乏性的特点,即人类无法预知的生存危险、人力无法超越的自身能力和经验的局限、以及由于社会产品和价值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缺乏性,在这三层人类目前无法逾越的“断点”[1](P6-9)上,产生了对终极存在的关切。所谓的终极存在,也即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死亡、悲剧、灾难、挫折等无时无刻对人类的生存提出挑战,在此种情况下若形成某种“超越观点”,证明我们生活中艰难困苦的合理性,那么厄运和挫折便有了终极的意义。[1](P9)宗教即起到这种规范和调节的作用。基于对人性的普遍关注,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也具有了极大的普适性,为东西方宗教研究搭建了认知与理解的桥梁。本文选题的意义也基于此。对妈祖信仰的研究将展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文的概念来源于克莱德•克拉克洪的《纳瓦霍人巫术行动的功能及功能失常》一文。该文分析了巫术在原始社群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每个社会或者社会成员都有“适应性”和“调整性”譹訛的反应,并引用墨顿关于“显功能”和“潜功能”理论凸显对社会有机体的心理关注。笔者将此二范畴引入妈祖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从显在的护佑功能与隐含的心理需求两方面对“显”与“隐”功能做一区分,展现一般宗教对个体的终极关怀作用之外,分析妈祖信仰世界中隐含的世俗性质。
一、妈祖信仰对个体的显功能
妈祖信仰不同于制度型宗教。制度型宗教作为世俗社会制度的一个部分发挥作用,个体与教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神明护佑的人群范围与信徒人数往往有着对等关系。而妈祖信仰呈现出松散的、包容性更广的特征,它所形成的心理暗示即:“有求必应”。在研究巫术对纳瓦霍人的显功能中,克莱德•克拉克洪将巫术的显功能归结为“获取超然力量的可能途径”[2](P61)。对妈祖信仰的研究中,笔者对显功能的界定,是以个体所承认的妈祖信仰的护佑作用为前提的,它随着因人而异的祈求内容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个体的生存体验有着亲近的关联。妈祖,最初是作为海神保佑人们航行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呈现扩大的趋势,从流传的妈祖神话传说来看,妈祖的护佑领域另有御灾、助科举、除病、保卫地方、助漕运等等,这些传说加强了妈祖信仰的实践意义,具有振奋人心的价值,为人们可能获取神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妈祖信仰对个体的潜功能
在功能理论看来,人类某些经验产生于人类状况所特有的偶然性、软弱性和缺乏性,一旦与这种经验联系起来,宗教便显得十分重要。在这种联系中,宗教提供了两种东西:其一是关于彼岸的超然观点,据此观点,剥夺和挫折变得有意义了;其二是宗教仪式为人们和彼岸的联系提供了手段,从而保证人类的信心能得到维持。[1](P20)这一功能理论提供的彼岸信念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心的安定显然不能适用于妈祖信仰,妈祖信仰对于人的彼岸解脱观念并未过多强调,其仪式也不具有完全的宗教的神秘性质,在笔者看来,妈祖信仰更多关注的是“此在”性,以及由人格的至善所带来的神力,仪式的纪念性质大于沟通彼岸的神秘特征。人们的求拜具有短期效应,而非着眼于未来超脱,这是妈祖信仰独有的,或者说代表了民间宗教特殊之处。然因其与制度宗教所共有对超自然神力的追寻特征,对个体心理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功能作用。马林诺夫斯基在比较宗教和巫术的类似之处时提出,二者都“通过仪式和信仰沟通超自然的领域,为人们逃避压力和困境提供非经验的方法”[7](P37-38)。这也是妈祖信仰所隐含的潜在功能之一,人有缓解焦虑感的心理需要,可以通过心理需要而非宗教寄托。笔者将此问题还原到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考量,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类理性膨胀,虽然人自身有局限性,但宗教已不似远古时代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现今的信仰,更多是一种情感与价值需要,在经历挫折、失望和焦虑时,神明成为倾诉的对象,提供重要的情感援助。从微观上说,个体所体认的妈祖信仰具有超验灵力,而从宏观的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这种灵力是一种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具有历史认同的价值,是人的理想本质以神为符号的投射。对神明的崇拜,是人自身的历史传统的延续,类似于祖先崇拜,给人以莫大的信任和安定感。而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失衡,人与人之间有着陌生和疏离感,正如汤因比所说:“生活在巨大公寓群中的人们,彼此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邻居,个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接触。”[8](P43)马尔科维奇也说:“技术的文明进步创造了各种方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地区的和时间的距离”,也创造了“强大的分离因素,其后果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过分隔离,互不理解和偏执,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9](P179-180)而神明的慈悲和无限包容性,缓解了人生的孤独与焦虑,使人的心灵得到寄托,并将不满情绪降低。妈祖信仰的另一潜在功能则是以神圣的非经验领域认同世俗的个人角色,这也是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征之一。孙尚扬在论述宗教与个体的意义系统中说道:“个体对意义问题的热情可能与人们对其角色的自觉意识有关。
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力争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桎梏,跳出陈规旧架,尽量与课程标准接轨,全面贯彻有关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1、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1)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2)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3)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4)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能正确的对侍集体的成与败,具有组织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2、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1)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2)提高学生的生理机,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3、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和技能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目的任务,2)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自我保护,3)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