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次贷危机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次贷危机案例

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学科课程设置

起始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很多经济体到现在依然处于经济衰退或停滞之中。在以美国、欧盟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经济体的紧急救助和政策刺激下,持续低迷六年的全球经济才开始复苏,从而标志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在这场危机之中,华尔街精英的贪婪,虚拟经济的巨大破坏性和高传染性,高倍率的杠杆融资与令人炫目的金融衍生工具发行均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这些事实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其内容的设置和调整也就有了适应后危机时期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应有之意。

一、金融危机对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冲击

(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经济哲学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但是道德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比道德败坏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还要严重。具体来讲,道德风险是指理性经济人在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的行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置最基本的,或市场中众多经济人所共同遵守的经济伦理和商业道德于不顾,做出可能会导致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损失的行为。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种行为可能违反法律,也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是它们一定触及了道德底线。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学者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道德危机。金融机构明明知道次级债的信用风险,依然通过金融精英们魔术般的手段不断压缩打包成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发行获利,丝毫不顾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公众利益。金融高管们为了获取高额佣金豪赌次级债,置金融机构和广大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在金融巨擘的游说和政治现金的诱惑下,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部门盲目追求资金配置效率而使得本来用于分散风险的创新产品成为风险的突破口,把自己沦为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帮凶。社会评级机构作为引导投资者投向的指针,不惜违背最基本的评级原则,做出与实际严重不符的评级,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社会公信的缺失。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的不与经济人的伦理道德缺失,甚至是道德沦丧息息相关。金融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人都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独善其身。着力提升金融人才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水平,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虚拟经济次贷危机与以往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爆发突然,扩散速度迅猛,传播范围极大。这些都是与其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成分过高密切相关的。应该说,虚拟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极大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还应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作支撑,更不能脱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自我循环,因为仅仅依靠人的理性预期自我循环,必将造成严重的价格泡沫和市场繁荣的假象。同时,虚拟经济领域内扭曲的价格信号还会促使实体经济内的资金抽逃转向虚拟经济的炒作之中,进而吹大泡沫。在次贷危机中,诸如几十亿美元的实质资产全部押上市场,并且放大几十倍去博取暴利的事例比比皆是,之中利令智昏的赌徒行为最终必然要为泡沫的破灭买单。华尔街的精英们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层层压缩,层层打包,层层杠杆交易,最终危机爆发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数以万亿的亏空。在危机发生前,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在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高效能。危机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崩盘带来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结果。

(三)金融法规次贷危机爆发既有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观念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对自由市场的过分信任,制度层面的原因来自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华尔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不足10%,核心资本不足4%,在这种资本结构下,如果没有制度的有效监督,金融机构必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侵蚀他人利益,依靠自身的道德约束,很难做到严于律己。宽松的金融监管秉持效率至上的理念必然放松管制,无原则的鼓励金融创新必然使道德风险失去最有效的制度约束,危机必然爆发。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一般发生在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之间,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因此,金融消费者在消费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方面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有失公允性的附式合同,不公平的交易以及扭曲的金融产品价格就会充斥市场之中,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一)增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针对金融行业道德风险问题,我们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金融学科应该增加开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这里所说的开设课程,不是指增加或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某一课程中增加一个专题,而是要开设单独的《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而且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到金融学科的主干课程及专业课程之中。设计好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研究、深入探索和充分讨论,增加从金融学科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的内涵,以及对今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约束。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把伦理道德的烙印深深的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伦理道德和遵守法律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同时,还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从环境、经济和社会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教材、文献、书籍、视频材料辅以案例分析讨论,邀请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高管和金融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导师制定和伦理道德相关的课程实习计划,为学生营造金融伦理道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其决策思维从股东价值观向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转变。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突出课堂互动、项目驱动和课程论文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金融伦理道德如何影响金融产品营销,金融机构如何从战略层面应对,并为此做出策略设计。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从金融伦理道德认知到技能到践行的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

(二)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的教学内容传统金融理论教学中,一直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投资工具。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一方面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中配置资金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在其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其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可以说,金融衍生工具在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课程,尤其是针对其发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要设置专题讨论,要通过课程论文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内涵及其“双刃剑”的特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发展的比较分析相结合,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视角和利益要区分开来。要引导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测评的过度。应该说,带着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当学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会以更大的理性去面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作用。

继续阅读

国际金融实训教程的展望

新时代的发展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良原有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注重课堂教学,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针对其具体金融业务进行模拟操作。具体如下:通过解读外汇市场行情,运用外汇交易方法: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来帮助个人、企业或者银行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通过学习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来帮助进出口企业合理收汇和付汇,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案例,巩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背景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自2008年6月起,源于美国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最后,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次贷危机;以及自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通过让学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一些能够缓解或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等,做到让学生主动分析这些具有热点实时性的案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三)深化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目前,国内的高校已经逐步普及的教学模式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锻炼,且营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国际金融涉及的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和现实相联系的知识也比较多、可操作性较强,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身临其境感受逼真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多说的习惯,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校外实训,可以通过到企业、银行、证券外汇公司的参观学习,进行现场的操作等,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而开展系统性实践性教学,来检查学生对于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国际金融实践的专业操作能力。

(四)多种语言教学,真正实现国际化国际金融是存在国家与地方上的贸易关系,因此针对语言沟通上的缺陷,需要教师在语言上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出指导,目前英语是国际化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起码也应该做到“双语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国际化”。但是,在深度学习英文中,一定要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定要以国际金融实训基本原理和理论为主,不要转变成了英文的侧重学习,这样不仅没有实现效果上的提高,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另外教师本身一定要明白双语教学的实质,避免造成学生对双语课程内容掌握过于浅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周颖芳单位:江苏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继续阅读

校园金融长效教育机制构建

摘要:市场作用下的网络贷款泛滥曾渗透到大多数高校,“谈贷色变”的校园贷引发了一系列校园金融危机。校园贷的终结,也正是校园金融秩序的重新构建。通过分析校园贷兴盛的原因以及校园贷隐藏下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清醒地认识校园金融存在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高校应当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金融价值取向教育,建设教、学、管、引、疏等立体式协调教育机制,确保校园金融的正常有序运行。

关键词:校园金融;校园贷;金融价值取向;金融生态

2017年6月28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以下称26号文)是对校园网络贷款定位与终结,是继2009年《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之后对校园金融秩序的整顿与重建。从兴起、泛滥到终结,校园贷的历程突出暴露很多问题,值得去深思与反思,以期对相似事件的解决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一、供需推动下的校园贷

校园生活社会化,大学生身心还远远未达到成熟水平,对外界的冲击和引诱,表现的比较脆弱,特别是支撑学业的经济方面,尤其如此。不可置否,家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输出体,甚至是唯一输出体。多方面的原因,家庭经济供给与学生日渐增长的经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所落实的捐助、资助、奖学金以及学生兼职收入,对部分同学而言,仍然无法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学生间的原始借贷有其存在的基础。从需求角度来讲,直接利益需求的大学生,面对着日渐增长的经济需求,外向型的求助增多。易观智库的《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对分期消费度比较高,超67%,只有不到2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分期消费,对其几乎没有防护。综合诸多案例,大学生对校园贷资金的使用出现了己用和他用两个方向,己用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表现出的是个案;他用是学生帮助他人或者是信息被冒用,常以群发事件为主,这部分未能在数据调查中充分体现。资金流向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学习生活必要所需、应急周转、非必需的消费和投资理财方面,其中非必需的消费,大学生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所占比重较大,2016年所做的《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在周围同学观点中,有53%的学生选择“购物”。从市场供给角度,金融平台的野蛮生长,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注册在案的P2P网贷平台达2595家。众多网络贷款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正规的网贷平台,也存在一些非正规的、不良的网络贷款平台。以攫取利益为主的借助和隐藏于金融平台下的高利贷、传销贷等诈骗违法行为,应对校园贷恶性结果承担主要责任。总之,校园贷泛滥是供给诱导和主体需求双面的结果,缺乏相关知识、不明真相的学生,主动性或被动性违约所造成的恶果更是难以挽回的。国家对学生的保护政策终结校园贷。

二、校园贷的价值取向解析

国家所倡导的校园金融是具有公益性的,帮助和满足求学的基本需求。但,校园贷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其追求还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一是服务学生、满足其基本所需,助力其成长,是校园金融最基本的面向和终极目的,这是国家构建大学生帮扶资助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党的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主义下人际的平等、公平、和谐,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个体的经济支持,最基本的就是确保没有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失学,确保学生的学习权,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经济无忧,间接地减免家庭因学生的求学而产生的经济生活困难问题,这也是符合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和举措的。校园金融业务的开展,是以积极姿态接入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帮助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产生诸如经济歧视与自卑、生活紧急需求等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校园金融帮学助困的积极面,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建设,维护稳定教学秩序,促进和谐校园环境,这是是社会期望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教育的初衷和最终归属。二是双重推动,供给主体的利益性,不能忽视校园金融的趋利性,校园网贷的逐利性更加明显。金融组织和平台的金融业务活动着眼点是经济利益,金融本身就具有趋利性。为确保经济利益,会借用各种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多途径向各个方面渗透,校园网贷就是与互联网结合的“金融+”所呈现的金融形式变体。在面对高额利润时,可能无一避免地会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尤其是在社会公共领域,趋利性一旦被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三是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金融黑手”推波助澜,校园贷冲击着和扰乱了毫无防备的脆弱的校园金融。正规校园金融机构数量稀少,渠道单一,手续繁杂,助长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非正规、不良、非法的“金融+”融资平台。这些平台迅速填补保护性政策下大学生信用金融留下的真空,跑马圈地,通过虚假宣传等不合规手段向学生提供或诱导其进行恶性贷款,甚至存在非法的传销、诈骗团伙的开展传销贷、诈骗贷等形式。大学生主动性或者被动性违约,在威胁、恐吓等暴力方式的催收之下,悲剧随之发生。四是主观决定客观,大学生金融价值存在的扭曲危机。金融是具有时代灵魂的,它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次需求超越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过度的渲染,冲击和扭曲着大学生脆弱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的缺乏,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危机。家庭控制力弱化下的无效金融行为,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之时,享受型消费行为异常明显。嗜利性与同辈间的复杂关系,交往异化直接表现就是非正常的经济往来,更易受同侪间的影响,甚至是诱骗。五养教主体失位,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学生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父母为主的家庭监管力在弱化,甚至数量较多的父母,成为“甩手掌柜”,除无私提供合理的费用支出、叮嘱学生学习生活,不会过多的干涉子女,这与“直升机父母”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可能放纵无经验的子女无节制的挥霍。家庭应对子女生活消费有大体的估量,对其金融进行合理的给付与适时的监管,教导一定的防骗经验,增强其防骗能力。学校承担起社会教育的任务,人才培养是其基本的职责,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立体式培养,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攻击,明显存在着漏洞,校园贷则是把抓住该漏洞,并扩大和利用。

三、校园金融长效教育机制的构建

继续阅读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新的国际形势也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性质进行概括,厘清课程框架的发展脉络,对当前国际金融教学现状进行总结: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案例教学匮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开展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增加模拟实训,注重实验教学;追踪学科前沿,拓宽教学渠道。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SDR的价值将由人民币和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共同决定,这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已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而且预示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我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稳妥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行业的双向开放。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新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经济部门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然而,相关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许多国际金融学的授课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上,学生也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性质

国际金融学科研究跨国界的货币金融问题,是一门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借贷规律的学科。该课程系统介绍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货币媒介进行经济交易。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期,金本位制是国际金融关系的基础,各国货币比价关系由黄金平价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是统一而又松散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并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促进了各国货币领域的磋商与协作,也形成了各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之后30年间,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资本的跨国流动也更加频繁,出现了欧洲货币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性的研究范畴。

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诞生成为国际金融史上的创举,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监管的进一步思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已逐步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形势展现出的新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来看,国际金融课程的相关概念、分析模型较为复杂,但又同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密切,兼具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现实问题的具体性。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学科,初涉本课程的学生会觉得汇率制度、金融风险、国际收支等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熟练掌握汇率标价方法、国际收支核算规则等基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继续阅读

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论文

一、信用风险的类型划分

1.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银行而产生的借贷关系。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活动范围比较广,经营规模比较大,借贷期限也相对比较长(银行是可以长期信贷的)。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等业务,当然,银行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经营发放贷款的业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银行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各种借与贷之间获取差价从而盈利,即获得银行利润,它相当于平均利润。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直接说明“:银行的利润一般的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⑥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信用在经济交流和沟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银行信用本身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银行信用成为全球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银行信用使得银行业务规模得以扩大,业务种类得以拓展,银行利润得以增加,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风险也如影随形。所谓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各银行在取得盈利的同时,承担着在日常资金借贷的运动过程中有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即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履行合同,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债务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行经营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发生在贷款中,也可能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相关业务中,而其中主要的风险形式是贷款业务的风险又称贷款的收回风险,即银行贷出去的资金由于各种原因贷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等,信用风险是银行最具威胁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包括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有钱故意不还)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想还,但无力偿还)。但无论道德性信用风险,还是非道德性信用风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出现大量的死账呆账,增大银行不良资产数目,从而导致银行资产受损、信贷能力下降,对银行的出资人、所有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伤害,最为严重时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2.货币信用风险货币信用是伴随着以金银为固定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后来,由于金银具有不易携带、磨损成本高等缺陷,纸币代替了金银来执行货币职能。当然,纸币只是一种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这种货币符号却在商品交换和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电子货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支付的便利性。不过,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风险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这一不断增大的风险亦即货币信用风险。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到:“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说,自从货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货币信用风险的种子。所谓货币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货币信用风险“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支付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只有在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才会发生”⑧。今天货币市场非常广阔和活跃,潜在的货币信用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质上,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大众的信用和日常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债务或者款项都被要求以实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为载体的观念上的、虚拟的、电子的货币将不复存在。这种货币危机如果蔓延到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那么,一场因货币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輯訛輥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欧洲债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中国温州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继续阅读

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紧迫性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金融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层应在不同层面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继续阅读

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紧迫性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金融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层应在不同层面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继续阅读

上市公司收购创新涉税事项分析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上市公司为提升业绩,实现市值的快速增长,大多进行并购重组,不可避免涉及到企业及个人的交易印花税、合同印花税以及企业及个人所得税等事项。而实践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交易创新日渐增多,目前税法对部分事项规定比较模糊,本文截取一个案例对所涉及的企业代扣代缴义务及个人所得税交纳事项予以探讨。

关键词:并购重组;交易创新;涉税事项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世界资本市场上升乏力,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同样面临交易量减少的情况。在深圳及上海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提升业绩、实现市值的快速增长,大多进行并购重组。而并购重组不可避免涉及到企业及个人的交易印花税、合同印花税以及企业及个人所得税等事项。本文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代表性案例(交易设计系资本市场的创新,以前税务机关未曾考虑,目前税法对部分事项规定比较模糊)所涉及的企业代扣代缴义务及个人所得税交纳事项予以探讨。案例: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深圳浩宁达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更名为深圳赫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56,以下简称浩宁达),于2015年6月8日《关于控股股东代为支付股权收购对价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编号2015-062),称“公司控股股东汉桥机器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桥机器厂),向并购标的方广东俊特团贷网络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贷网)股东唐某、张某转让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票为对价,收购唐某、张某持有的BCD公司66%的股权;对价款约6.6亿元人民币由上市公司于一年后根据汉桥机器厂的指令,偿还给汉桥机器厂。本例中涉及多项纳税义务:

一、浩宁达收购唐某、张某持有的团贷网66%股权,涉及的个人所得税事项

1.政策文件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以下简称67号文);(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41号)(以下简称41号文)。

2.事项分析

浩宁达收购唐某、张某持有的团贷网66%股权,并由控股股东汉桥机器厂以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为对价,代浩宁达向唐某、张某股权转让价款。在此事项中,唐某、张某所持有的团贷网股权实现了转让,并获取了收益,因此符合67号文的纳税义务,在此情形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关事项分析如下: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