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传统医药文化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传统医药文化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传统医药文化

传播学视野下广西壮医药文化的发展

摘要:壮医药文化作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目前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相对落后,限制了壮医药学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本文以传播学理论5W模式为切入点,将壮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中,提出对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推动壮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关键词:传播学;壮医药文化;翻译;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壮医药文化作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目前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相对落后,限制了壮医药学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本文以传播学理论5W模式为切入点,将壮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因素纳入到传播分析中,提出对广西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推动壮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1广西壮医药文化的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壮族是广西13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壮医药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与医药相关的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壮族先民的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心理指向、符号标记、民风民俗和药物器具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态[1]。现代医学属于科技范畴,而壮医药等少数民族医学却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壮医药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壮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壮医药文化在长期和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之下,与其呈现互相渗透和并存的局面。因此,壮医药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和医学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翻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因此,弘扬壮医药文化,既是将广西文化特色发扬光大的要求,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历史背景下,广西责无旁贷的使命。2017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广西将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同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广西在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方面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推动传统医药走向国际舞台。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中医药从业者都意识到壮瑶医药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广西壮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落实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一系列做大做强壮医药政策的具体举措,更是以壮医药文化为纽带,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壮医药国际影响力,为更多人谋健康福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包括壮医药文化在内,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语言是传播的媒介和第一手段。传播学与翻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医药英译的实质就是传统医药的国际传播,不管是中医药文化还是壮医药文化,英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国际传播的效果。壮医药文化翻译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与壮医翻译理论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分析、壮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及壮医针灸穴位名称翻译等。但是,近10年来,壮族医药文化才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提出,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研究手段方法比较局限[2]。而且,由于壮医药文化翻译缺乏理论指导、翻译人才、翻译资源缺乏,且壮医药文化翻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领军人物,无法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得研究相对滞后,极大制约了壮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

3国际传播学5W模式对壮医药文化翻译研究指导意义

继续阅读

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体育文化发展

摘要:与一般院校相比,中医药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元素和内涵。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走访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的体育文化已获得有效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师资力量不足、社团建设不完全、校级院级活动少和课程种类少等不足。可以通过加强社团建设、引进师资等方法和政策,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体育文化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学习方面的作用,促进中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药大学特色体育文化

随着国家体育建设重心的变化和国民全面健身思想的发展,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开展与建设,愈来愈受到国家和学校体育建设和规划者的重视。如何推动学校与大众体育的建设,建设精度、建设广度、建设深度以及初期建设推动、中期建设完善和后期自我发展的定义与规划成为总重之重。山东中医药大学属国家一类中医院校,与其他中医类院校相比,我们学校中医文化和教育历史悠久,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社会体育与运动人体科学两大专业。在浓重的中医特色文化背景下,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开展与建设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方式。以此形成的中医特色体育文化值得我们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特色中医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探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发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文献等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了解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内容和发展现状。

继续阅读

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高校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精神是学校魅力所在,校园文化是学校治学特色的集中表现,从长远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未来。近些年,国内外“中医热”兴盛,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更是成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艰巨任务,校园文化成为中医院校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面窗口。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成果也颇多,而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方面的文献研究却相对比较少,对于怎样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术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视角:

1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建立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不断融合渗透发展形成的,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提升中医药院校文化品位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想的最优桥梁。金阿宁与陈川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办学思想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精神;环境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学科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学术活动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社会实践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使命。赵力从中医的东方文化特性出发,认为中医药院校要真正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着力抓好校园隐性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物质环境烘托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其次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灌输“医德”教育理念。徐超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即导向性、主体性和和谐性原则。王萍则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应该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才能走出一条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各位学者一致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这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人文特征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中医药工作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星火车传承之人。

2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造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生活环境等,从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着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相吻合,充分发挥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对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致观点。翁峰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就是要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秦祖杰等学者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精华的沉淀。艾卫平[10]等学者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阐述了江西中医学院如何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文化行为等方面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走出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此部分研究多是在实例中结合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校情,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下来设计和实施,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怎样来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理论、原则,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这对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校园植被作为重要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展现于外最直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这是展现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是从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以及中药材植物园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郭新农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的馆藏资源与声像阅览、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建立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和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王一帆和刘海全两位学者在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方面,着力强调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的科研内涵、辐射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建议将校园的“药化”落实,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药圃,方便学生的中药课程学习,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李上、吕培霖则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校园广泛种植中药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用药材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成为校园中药特色文化建设思路的一部分。此部分的研究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强调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这是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素养与气质。同时,对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们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作用:流连于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医古籍、金石碑帖、器具实物、字画手稿间,往返于清香秀丽的中药材植物园,对牢固其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院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等方面展开。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构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着力建设。在大学教育方向发生改变、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以及校园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融等新时期新阶段,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在借鉴先进文化中寻求突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新时代下,我国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需要学术界秉持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成果的胸襟,主动思考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立足当代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以更加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丰富的内涵去创造性地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

继续阅读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战略构想

一、研究背景

“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1980年到1998年,世界印刷品、文献、音乐、视觉艺术、电影、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的年度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长到3879.27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也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占据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文化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这一切,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它理论,形成了中医学坚实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政府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协议100来个,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地区)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名,在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了中医针灸等医疗保健服务。中医药为全世界人民在卫生与健康方面提供着越来越积极的服务,中医药文化正成为为越来越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也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门户网站开辟“中医药文化”专栏,下设“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中医名家”、“中医讲堂”、“中医院文化建设”五大板块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及传播等有关问题。2012年4月20日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将“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认可。

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战略构想

文化对外传播是需要讲究战略和策略的。事实证明,凡是注重研究战略和策略的国家,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就占据主动且收益较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他的惊世之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就公然宣称: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民族最根本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而是文化。美国的影视剧、流行音乐、等文化元素在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输出及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构建中一直扮演着先锋的角色。有学者认为:“美国对全球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在其无孔不入的信息产品和快餐连锁中,这些看似无心插柳的商业行为背后无不隐藏着其称霸全球的政治野心。正是通过这些产品的大量倾销,美国得以在全球传播、确认、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中,英国学者弗朗西丝・桑德斯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包括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各种形式。“历史证明,文化继承、发展与传播的规律是,一个社会或一种文明的伟大传统,其内在精神核心与生命活力,能否精确继承并实现现代转型,从而在历史新局中重获生机,其中最重要条件是政治的宽松开明以及国家精明远大的文化战略与文化政策。”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其重要性最近才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如果说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医药的对外传播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这一事业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必须重视以下战略和策略:

(一)充分利用高层出访接访和学术交流等公共平台。南通沈寿艺术馆曾三次承担绘制沈绣国礼《奥巴马总统全家福》、《比利时国王夫妇像》、《普京总统肖像》的重任,这使得沈绣这种传统工艺美术在全世界名声大振,南通沈寿艺术馆也成为大中小学生暑期实践和外国人旅游参观的新热点。2009年,时任国家主席向土库曼斯坦国家图书馆赠送二十四史,进一步点燃了当地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试想,如果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或接访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是一本英语或俄语的《黄帝内经》或《本草纲目》,那对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将是怎样的一种推动!这些曾经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并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医学巨著具有普世价值,理所应当成为国礼的重要选项之一。事实证明,中医药不仅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改善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非洲许多国家人民的健康状况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也值得敬佩。中医药在中国对外医学援助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在改变国外越来越多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例如,中国对马耳他的医学援助逐渐改变了当地人民对中医药的态度并激起了更多学习中医药的热情。中医药的海外贡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许。2013年8月20日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国愿意“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官员和学者在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峰会、全球卫生会议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要敢于谈中医,乐于谈中医,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药知识,使中医药文化为更多的世人所了解和正确认识。

(二)依靠先进科技,使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文化传播更加大众化、趣味化,加快中医药产品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化。美剧《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医缘》等一系列与医学和医生职业有关的电视剧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中国等世界许多地方掀起了收视的狂潮,而且对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亚洲影视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情节扣人心弦的美剧不仅让人们对美国的医生职业及医疗体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而且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向外传递了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可谓是一箭双雕。鉴于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应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综合一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寓知识传播于视觉冲击之中。2001年,由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作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且使人们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沟通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以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名医为蓝本,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拍摄成以英语等主要语言载体的影视作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大众化、趣味化。与此同时,我们应努力提升我国在中医药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加快相关贸易的产业化步伐。据有关统计,世界中医药服务市场每年的估值约为500亿美元。2012年,中国在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额就达到25亿美元,在2013年将升至30亿美元。然而,我国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中仍面临着医药标准不统一、文化差异性和地域独特性等诸多挑战。

(三)整合力量,加强中医药外语图书的出版和推介。由于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医在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中,翻译自然成了最主要的“拦路虎”。目前,在国内市场,以英语语言出版的中医药词典和介绍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书籍还相当有限,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中,翻译成英语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即使有,在实际流通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正如中医药英语翻译大家NigelWiseman在许多学术会议上抱怨的一样,虽然他的中医英语工具书《汉英英汉中医词典》(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ChineseMedicine)、《英文实用中医辞典》(APracticalDictionaryofChineseMedicine)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版,但很多中国中医英语翻译界的人士还不能与之谋面,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国图书市场根本找不到它们。相似的是,《黄帝内经》英语等诸多版本早就面试,既有中国学者翻译的,也有外国学者翻译的,但在国内市场上一书难求的现象仍然存在。当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整合中医药外语人才的力量,尽早确立高度统一的中医药英语等语言的翻译标准,畅通中医药外语图书市场,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扫清语言障碍,为中医药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在高校共青团的运用

1中医药高等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1.1职业素质的降低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别于以解剖学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学习中医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包括古典哲学、训诂文献、典章制度、书法功法等等。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古代秀才那样的基本功。然而,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些中医药类的大学生对繁体字的辨识能力不高、古典文献基础也不扎实,对书法艺术和传统功法也没有很好掌握,导致对中医典籍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1.2价值观的偏离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总体判断和评价。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是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但价值的多元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和混乱。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下,作为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观念的迷茫、价值的混乱。在集体与个人、名利与荣誉、实利与理想、安逸与奋斗等选择中变得无所适从,在一些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类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功利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少学生因为不甘学中医的寂寞和相对低廉的经济效益而否定中医、放弃中医;对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古代医家的高尚风格没有很好地体会与继承,长此以往必定贻误终身。

1.3职业道德的滑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够完善的医疗体制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一些医务人员利令智昏,放弃职业操守,放松职业操练,做出了有损医德医风,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医德医风的滑坡,既有体制的原因,也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以及人文修养不足有关。比如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贩婴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无不在提醒我们对医学生加强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2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也被动地遭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20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及“”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严重的劫难,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严重断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受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处于弱势,呈现出边缘化的尴尬现状,但在文化冲撞过程中,其正价值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重视。

1.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

1.1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边缘化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以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加重我国传统文化边缘化的趋势。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西方节日及节日文化盛行,如感恩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使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面临着挑战。一项针对大学生及小学生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淡薄,小学生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现代西方文化的过度膨胀冲击民众原有思想观念,造成信仰缺失。陈慧敏通过对432名本、专科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传统文化的没落是其重要的形成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英语作为国际常用交际语言,其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大家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而忽略了对汉语的读写要求。在城市建设中,现代城市建设追求“千城一面”,中国传统建筑不断被破坏,使我国的城市建设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我们很难从城市的外观来辨别它的历史和文化。总之,西方文化的渗透及在我国的盛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加剧了中国传统文化危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

1.2传统道德观在当今社会显得薄弱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仁礼道义”“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为人生导向,把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在当前传统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目前社会上存在空巢老人无人赡养、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竞争性必然决定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底线相悖,传统“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被颠覆,“正其义以谋其利”被畸形发挥到“谋其利无所谓义”。一些人丧失了正义、善良、诚信,一味追求“经济为上”“利益第一”,自我享受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味道和气息。甚至一些人利欲熏心,为了一己之利,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机遇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的探寻也开始在各阶层、各地域活跃开来。同时,在与世界上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也越来越被广泛认知和传播,受欢迎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2.1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得到弘扬“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也不断深入,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走向世界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国际化市场经济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中“讲仁爱、讲信用、讲礼让”等伦理观念有助于信誉市场的建立。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勤”“俭”“廉”“勇”“恭”等,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一条互相抵牾的道路,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生态问题更是作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受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人们从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寻求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紧张关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主张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则给我们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继续阅读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继续阅读

中药学传统文化教学

摘要: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将先进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思想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现在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和认识比较欠缺。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西化”、“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等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与广大杏林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任何一名大学生,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大学生,认识世界需要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培养起来,但是学生素养中的诚信、负责、协作、包容、耐挫等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1]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中药学发展史上进行渗透中药发展历史悠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药食同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寻找药物。比如山药的历史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弱国军队人马所剩无几,只好逃进了一座大山。强国部队攻到山下将这座山团团包围,坐等弱国投降。弱国人马被困山中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非但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为什么呢?原来山中处处生长着一种草,夏天开白花或淡绿色花,地下的根茎似圆柱状或棒状。士兵们以它充饥,而马则吃树叶和这种草的藤与叶子。弱国人马在山中休整了近一年时间,重整旗鼓,趁强国不备时,黑夜杀下山去,大获全胜。为了感谢并能记住这种草,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山遇”,即在山里正缺粮的时候遇到了它。“山遇”就这样逐渐被人们作为食物而用。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能充饥,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药用功效,吃了它还可以治疗脾虚消渴等病,于是就将“山遇”更名为山药了。这样的故事对于中药而言,生动,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主要功能及作用。

(二)从重要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有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并且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从中列举一些人物,如孙思邈、徐大椿、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物的事迹,从这些人物自身的医者仁心、医者仁术的优良品德,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李时珍身背药囊、手持药锄、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老神医的形象。历时三十年,多次修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为了什么?为了名?当时他已是名医;为了利,行医过程中没收或者少收很多穷苦老百姓的医药钱。他心系苍生,造福一方百姓。真正体会著名医学家、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的内涵。[2]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为看病几乎耗尽家产。于是他就立志学医,要为百姓救死扶伤,使百姓摆脱病魔的折磨。他不仅吸取和运用了张仲景、华佗等几十位名医的名方,还搜集、整理了来自民间、名士、各族、各宗教界及外国传人的药方,最终著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得到广泛赞许,取得成功。医药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的痛苦,因此,古人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随时随地贯彻孙思邈先生《大医精诚》的准则,同时也要思考我们从事医药行业的目的是什么,当物质利益达到某种程度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指向他人,归于奉献。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