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传统文化创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以伦理为中心、倡导道德至上的官僚文化特征与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道德伦理性,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做"崇德"型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根基,由此,中国文化也被看作是一种在宗法关系上形成的注重"关系取向"与"身份取向"的伦理型文化。
从对社会创新和企业创新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以道德为本位的宗法制度无疑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东西。这种道德观念认为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要求人们约束自己,服从整体。它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维护了尊敬老人、慈爱幼孩、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它亦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天仍应提倡的东西。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征有利于合作创新。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原则,它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民主思想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对于个人的创造性产生明显的束缚作用,因而不利于发挥个人创造力,不利于自主创新以及创新文化的形成。
二、务实、追求稳定的文化传统与观念的守成
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则无以收获,在文化上自然强调实用。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如农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许多领域在当时居世界领先位置;人文科学方面,历史、文学、教育等也非常发达。"四大发明"亦即"实用技术"高度发达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际,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实用一经验理性"虽然使中国人能毅然面对现实,勇于承受一切,但却也带来了使人逆来顺受、保守求稳而缺乏冒险精神的后果。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的生活似乎总是在一个更缓慢、更平静、更稳妥的水平上运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富于行动和冒险,于是就发展了一些心理与道德上更平和更消极的性格与习惯。"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融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多新途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影响、面临的困境和创新途径等方面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融媒体;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创新策略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要想获得创新发展,要积极更新文化信息的传播理念,并合理借助融媒体平台,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融媒体时代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
融媒体并非一个具体的实体媒体,其是一种能够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优势进行整合,促使媒体功能和价值获得进一步提升的新模式。而传统文化是在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汇集而成的可以反映出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其能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及精神内涵。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则可以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带来很多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扩大了受众群体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交流途径,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融媒体平台上,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融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止步于高中教育阶段,但随着融媒体的出现,这一困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更多青年群体愿意在媒体平台上,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如,在目前很火的抖音平台上,就有很多古风博主,他们通过优美的古装造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服装文化。[1]再比如,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借助了融媒体时代的优势,用全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着传统文化,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摘要:
产品创新设计可以从形式技艺、功能结构和精神思想几个层面出发以融入传统文化特征,并指出在文化传承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时,应该使产品更符合现代审美,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适度融入互联网思维加以运作,以加强产品与用户间的精神联结,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为产品创新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产品创新;文化复兴;差异化竞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为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强大的支持。当今社会繁华的背后是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亟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1]。我们希望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的创新设计,使设计与文化相交融,以产品创新促传统文化的复兴,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引入促进中国企业现代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双赢。
1在产品创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
工业革命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却牺牲了商品的多样性,阻滞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当前市场瞬息万变,商品供过于求,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产品正钝化企业的竞争力,而消费者则希望拥有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并能丰富生活的产品。创新是设计的本质与灵魂,传统文化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与支持,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与创造力,也能够彰显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设计作品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美国著名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认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在产品创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特征并不意味着直接套用的拿来主义,而是可以从形式技艺、功能结构和精神思想等方面出发,实现产品的市场化、亲民化和时尚化,使其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此举不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振兴与活化文化产业,也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对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1.1形式技艺审美性具有独特的韵味,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美国著名美学家伯恩斯就曾说过:“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审美带来的愉快,甚至生活在最低层、最贫穷的人也是审美作品的享受者和创造者。”传统文化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产品的创新设计更是应该在造型、工艺等方面符合用户对产品造型语意的认知,满足人们对于形式美感的需求。我国当前产品设计中常会被冠以中国传统风格的符号特征,主要从造型(如太极、旗袍、瓷器等),图案(如青花、脸谱、卷云纹等),材质(如竹木、玉石、丝绸等),色彩(如红色、金色、青色等)等维度出发,比如将水杯设计成葫芦的样子,在服装上印染水墨画的图案,用竹材制作笔记本电脑……这些文化特色产品以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居多。这些方式实现起来较为灵活容易,能够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韵味和历史认同感,但也很容易浮于表面华而不实,缺乏深度和内涵。
[摘要]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从人才、资本、产业联盟、主体活力以及外部动力优化等方面构建动力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供给也需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彰显着中华儿女相同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中华”的认同,其创新则表征着新时代中华儿女跟随时代进步所作出的努力。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内生动力存在不足,更多地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生存”,如何适应发展生态衍生出自身发展的动力,需要更为强大的外部环境刺激,并引导传统文化做出应激性的反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内生动力
1引言
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不同时期文化价值导向的差异,文化传承主体、客体、载体的变化都会导致传承创新的内容、方式产生变异。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主要围绕三大逻辑推进,一是为什么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明确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民族复兴、党的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的价值。[1]二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原则,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人才断层、经费短缺、市场狭窄等方面的挑战,“两有”“两相”“两创”三个方针指出了如何优秀传承创新传统文化。[2]三是如何有效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指出要通过项目等方式拓宽传承创新的路径。[3]已有研究指出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外部路径”,但如何让传统文化持续地“活下去”,长远地发展好,仅有这种外部路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困境,需通过培育行业发展内生动力,形成传承创新的自我运行模式。
2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动力体系及其运行现状
文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公众人文素质的提升,历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则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品的创作、价值传播,这就使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客体、载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基于好奇心、求知欲的社会公众对新文化更加偏爱,对于传统文化求知欲、践行力存在不足,进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力不足。
2.1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外部动力
从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因素来看,制度、需求、竞争和技术是外部动力,这些动力作用的强弱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一是基于制度框架的交易成本影响着文化传承创新动力,无论是通过学校、传习所进行传承,还是鼓励创作创新,都需要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契约关系来推进[4],这一过程中,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意愿。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政策正发生深入变革,“两个效益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素产权制度的完善等制度创新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5]二是市场需求的大小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意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文化是第三个层次及其之上的需求[6],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要求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符合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且市场需求通过“用钞票投票”“用人气”选择来进行文化消费。传统文化一旦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不相契合,消费者的满意度不高,则难以获得其青睐。三是竞争压力的强弱彰显倒逼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力量的大小,在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入侵”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否守住文化安全底线已经上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事件[7],守住文化安全这条底线,需要发挥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有连续性、生命力传统文化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形成新时代支撑社会公众理想信念的重要力量,进而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四是科技进步的大小影响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效用,文化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8],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重点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如通过存储技术把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件,这就有效阻断了文化传承中由于人才断层等导致传承消失的问题。
摘要:江苏地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类型众多。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下,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先进理念与技术带来的新奇与刺激,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传统文化日渐边缘化甚至消失的现状。本文试图探寻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途径、方式,推动江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江苏地区;数字艺术;传承;创新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愈发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热点话题。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数字创意产业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一同被列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于是,我们在世博会中国馆看到了利用数字技术活化的《清明上河图》,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视听觉相结合的感知方式展现传统艺术。画卷根据情节的转换,设置了近百个场景、近千段的人物对话,通过投影和动画技术,令观者仿佛完全置身于北宋汴梁繁华的夜市生活,桨声灯影、宋风浩荡,声与画交互表达,感染力极强、沉浸感十足。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加以表现,既让人们看到了数字艺术的魅力,又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应当说,《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一个典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正从口传文化、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逐步进入电子文化。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化革命被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越来越多的行业都主动融入信息化浪潮,“互联网+”、智能制造,从而实现了效率的跃迁。而很多传统的传统文化符号、工艺门类,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日渐式微,甚至有消亡的可能,人们在享受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巨大压力。加拿大学者哈威•费舍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数字革命是一个确定以及决定性的运动,如同我们人类学会使用火源一样重要。它看起来似乎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非暴力革命,但是数字技术,实际上却是非常强大的,它正在侵入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技术科学、经济、教育、文化以及公众和个人等。”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第一个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还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四个强有力的特质: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这些特质既是“数字化生存”的表现形式,也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不是过去,传统就是现在。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对于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认同,各国、各地区都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努力。数字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文化载体的束缚,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综合利用,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基因,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江苏地区传统文化的分类与发展
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下,就数字艺术而言,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先进理念与技术带来的新奇与刺激,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逃避由此带来的本土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失落感。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一直是艺术工作者探索的课题。因此,重新关注和审视江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提炼其中独具特色的艺术符号,对我们弘扬江苏传统文化,形成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兼具南北色彩,独具地方特色。江苏地区传统文化类型众多,有代表性的包括: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剪纸、苏绣、惠山泥人等民间美术作品;宜兴紫砂、南京云锦、苏州缂丝、苏州明式家具、南京金箔锻制、雕版印刷、扬州漆器、南通风筝、常州梳篦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昆曲、白局、评弹、丝竹等传统戏曲、音乐,门类繁多、不胜枚举。一直以来,江苏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独特的形式、鲜明的个性,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二、数字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与优势
当代艺术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艺术与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融合己经成为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艺术在未来领域的实践,并且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数字艺术。1.数字艺术所谓数字艺术,就是艺术的数字化,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目前已广泛使用于电视、电影、平面设计、广告艺术、工业设计、展示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中。数字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艺术表现形式或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必须全部或部分使用数字技术。2.数字艺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数字艺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融合性的显著特点。通过数字媒介,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文化符号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跨越国家、地域、时区的限制进行广泛传输和交换。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有机融合,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元素是数字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现代数字技术是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和有效载体,寻找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契合点,通过数字技术把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使其焕发新意,是当代艺术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
三、江苏地区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以传统文化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积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目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作用,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同时也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路径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成一统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能够有效滋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各种新媒体方式的快速发展,要求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并利用其积极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
1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以及价值取向等层面上对个人与社会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多的价值与伦理层面的内容,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德育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其空洞与抽象,难以与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具体运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抵触心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享乐主义思想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作用,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在互联网发展中较为活跃,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不良影响,其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等容易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与排斥。由此应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的我国传统文化理想信念,认可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1]。
2新媒体视域给我国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所造成的威胁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传播形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随之提升,对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出现了移动电视、手机、互联网以及PDA等多种传播形式,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大量借助了微信、门户网站、虚拟社区以及微博等形式,对高校传播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不利于直接采用新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发展中的娱乐性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相悖。
(1)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不利于直接采用新媒体传播形式。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特点往往比较宁静,我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的表达上不利于直接采用新媒体传播形式进行传播。而传统文化在传播的速度上较快,其传播手段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对传播内容的快速处理,同时读者在接受的形式上往往也比较快速,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由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要求传统文化在采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进行一些特殊化地处理[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童装装饰民族化的原因,并分析传统元素、现代时尚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相关性,旨在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童装文化设计上的创新设计方法,以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及审美情趣为基础,根据图案装饰细节进行孕婴童装艺术设计,最终实现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归纳现代孕婴童装设计新方法与新思路,为设计师提供能够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融于现代童装且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装饰民族化;童装设计;创新应用
1前言
一提到传统文化元素与童装设计,旗袍、盘扣、中国结、虎纹肚兜、虎头鞋、十二生肖等常见传统形制首先就映入人们的脑海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是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服装装饰的民族化以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种形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呈现其多样化形式美,童装装饰民族化设计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更要体现现代童装设计的方法和理念。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童装设计师如何在孕婴童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服饰语言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且探索现代孕婴童装设计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为国内孕婴童装的消费群体提供具有与国际化时尚元素接轨且受大众喜爱的服装设计作品,将是广大童装设计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童装装饰民族化产生的原因
全面开放二孩与童装安全标准新规相继出炉,再叠加80后两段婴儿潮正在进入婚期,拉动孕婴童相关消费增长的同时,将持续而又直接引爆孕婴童装市场,一改利润下滑库存高的服装业现状。在时尚观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8090人群成为2-4岁童装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她们的群体特殊性使得她们对自己孩子的着装搭配及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除了款式新颖、做工精致以及更加注重面料的安全性能之外,此类消费者还希望童装设计能够更加的多样化、个性化、能够蕴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感情品味。消费者普遍认同的日常着装的基本标准永远都是方便、实用、健康、舒适,童装中的绿色人性化设计也己然成为了世界潮流中品牌设计追求的基本原则。新生代的童装设计师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服装的观赏价值,还应该把服装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将传统的民族装饰符号作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来源,其在童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广泛的推崇。
3传统文化与童装设计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他们多是历代能工巧匠从自然和生活中提取的精华,然后通过构思、解构、变换、演绎以后重新组合重构的结晶,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体系的繁杂和融合使得更多民族文化符号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装饰功能,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有独特的图腾文化,除了物质文明,更有一些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人本主义甚至是艺术美感方面的推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延续到现在,很多传统民族装饰元素从被忽略甚至有些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如今,传统民族元素逐渐又回到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喜爱,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甚至被保护起来,这些都需要现代设计师的助力。童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从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色调、工艺技术、图样纹饰、面料材质等多方面表达,传统文化要素在童装设计中的应用传达的是服饰语言的应用思维方式,设计理念和精神内涵有理性也有感性。传统的汉服宽衣大袖的服装形制、传统色彩中不同颜色的象征、禁忌的沉淀和积累,表现文化的内敛和封闭,传统手工艺中刺绣和滚、镶嵌等工艺使得面料立体化设计更加饱满、丰富,传统的纹饰图案是文化符号的直接表达,其涵盖的自然、人文、社会、生活等内容题材更能表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其中具有吉祥寓意的民族化纹样更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传统面料的轻薄柔软飘逸,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气韵柔和和含蓄,中国风设计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有相对的不变性,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不断。比如过春节、祭祖。我们说它是传统文化,就意味这一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不变性,否则它就不是传统的。历史上存在而今天不存在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而不只是过去的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中形成的文化,如果糟粕多于精华,或消极同于积极,那么,我们的民族还算是伟大的民族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民族文化很糟而民族却很伟大的怪事。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它才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国民品格。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屈,受尽曲折而后强。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孔子似乎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论语》载:孔子尝独立,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问道,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孔子说,不学诗,你就无法与人沟通。于是孔鲤退而学诗。另一天,孔子又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孔子又问: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呢。孔子说,不学礼,你就无法立身。于是孔鲤退而学礼。诗、礼都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孔子深知它对于塑造人格品德的重要性,故一再指点孔鲤学诗学礼。《论语》又载,孔子经常说的,是诗、书、礼。又说:如让我多活几年学习易经,我就不会有大过错。所以,诗虽是古代的诗歌,儒家却谓之诗教;礼虽是道德规范的汇编,儒家却称为礼教;易虽是古代占卜的书,儒家却叫做易教。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征。此后的儒家皆继承孔子这一以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的做法,由是形成了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以传统文化教人育人的传统。
在上一世纪中国大陆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在海外倒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刘蕙霞博士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她想通过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去纠正年轻一代过度西化的倾向,以促进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相反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相反,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