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船舶电工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校企合作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调研论证,学院确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神舟机械等合作企业的校企对接,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条件建设、定向或订单学生的培养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最终实现学院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学训交替、项目引导+双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精心设计基于学分制的“2+0.5+0.5”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研结论,校企联合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设计,精心设计基于学分制的“2+0.5+0.5”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即前2年(四个学期)在校内外完成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合作企业见习2周),实现基础知识教学、专项技能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96学分);第一个0.5(第5学期,从七月至十二月)在合作企业实施工学结合实习,安排船体、轮机、船电三个岗位轮岗,主要以技术骨干为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和职业能力提升(20学分);第二个0.5(第6学期,从一月到六月)在合作企业实施顶岗(生产性)实习,有目的的安排实际生产任务对学生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20学分)。在编制方案时理论教学(含一体化课程)按16-20学时为1学分,专周实践环节按1周为1学分,各类教学环节合计安排了2652学时计140学分。毕业最低要求学分为128学分,同时需达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1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课程体系学院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合作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确立以船舶电工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设计船舶电工电子工艺安装、船舶电力拖动系统安装调试、船舶电站的构建调试、机舱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以“校企合作+学训交替、项目引导+双证融合”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组织教学模块,构建由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所组成的基于电子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
2.2校企合作实施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对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等5门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重点解决教学过程中师资搭配、实践保障、学情分析、过程考核等关键问题;制定出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制作教学课件、编写相应教材(含实践指导教材)和指导资料(含案例库、技能测试题库)。
3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1合作共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仿真性船舶人才实验实训基地根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和关键环节,以仿真性船舶仪器设备为对象,围绕船舶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训练目标,建设船舶电气控制、船舶电工工艺两个仿真性实训室,满足一次承担50名专业学生船舶电气系统设计、制造、装配、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项技能及综合实训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50人以上的船舶维修电工岗位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等技术服务。
【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通过对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工业设计产业对湖北省支柱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来提高支柱产业的创新意识、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
【关键词】工业设计市场竞争产业化
一、湖北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32元上升为2007年的16206元,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0.5%下降为2007年的15.5%,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2.2%上升为2007年的44.8%,上升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上升为2007年的39.7%,上升了2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太慢,30年中年均只上升了0.08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湖北省的工业化速度还比较慢;从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看,湖北省的工业化呈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2.7%上升为2007年的70.5%。
在第二产业中,2007年湖北省39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的行业有14个,这14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的总和接近70%。14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8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过百亿,比重达到了53.19%,因此这8个行业是第二产业的支柱。
湖北省的电力产业、钢铁产业、船舶业、汽车制造业、桥梁建筑业、化工业等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湖北省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要提升和改造这些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存量与经济增量的有效衔接。除此之外,工业设计是目前推动技术创新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力量。
二、工业设计与产业竞争力
1、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1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素养
为了加强教师的实际工程背景,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就注重引进具有船研所,船舶设计单位及各大船厂具有工程经验的人员,并且合理配置学术型和工程型师资力量,使得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此外,学院还积极对在任的教师队伍,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工程思想培养,选派了多名新进年轻教师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佳豪船舶设计院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了教师的行业背景知识,积累了实践经验,为专业和教师的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工会也定期组织教师到船舶单位和对口学校进行考察和调研,让青年教师更多的了解企业工作模式,了解生产实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补。此外,还让教师积极参加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各类会议和提供不定期的进修培养机会,以开拓视野,把我专业发展前沿发展动态。
2完全实践教学资源
(1)课程教学: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导向,课程教学采取“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教研室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教材建设:加强实践类教材建设,专业拨出专款,专门组织教师编写面向工程类的实用型教材编写。包括《船舶CAD/CAM》、《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船舶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应用》。开设《船舶建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海洋工程结构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思考能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3)实践教学建设:重视专业实验开设,设立专门的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多工种、多学科的实训,对学生进行电工、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工、船舶设计等实训项目的教学。积极引入应用性广的专业软件如Tribon软件,提升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水平。(4)加大实习的开展。与一些船厂,船舶设计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机会。其中,船厂是船舶生产制造的一线场地,组织学生到船厂进行一到两周的实习,可以让学生认知船舶的生产、制造流程,熟悉船舶的,体验船厂的工作和生活;船舶设计单位是多大数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通过设计的实习,让学生了解船舶从合同设计,到初步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生产设计的全过程,了解设计单位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5)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同时,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普遍采用多媒体授课,同时教学课件全部在网上公开,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学习。(6)毕业设计的项目化。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教师的实际项目,包括纵向和横向课题,这些项目能够使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丰富课余时间的专业培养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发挥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绿色造船”,“水上乐园设计”等多项创新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船舶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弘扬科学精神的主旋律,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提高,学院积极开展多种校园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多类讲座,比如崔维成教授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上试验》、顾永宁教授的《船舶结构与安全控制》等,通过这类专业论坛,加强专业学者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
卓越工程师是值得努力探索并实践的培养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船舶工业发展的导向需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也要及时修订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有特色的船海专业。
作者:熊志鑫郭佳民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属于海上交通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自动对船舶信息和航行信息进行交互并上报交管部门。“天通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成本低、保密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通过卫星移动系统把AIS系统数据进行转发,可以有效增加AIS传输距离,减少覆盖盲区,服务海上安全监管。
关键词:天通一号;AIS;卫星移动通信;自动识别系统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船舶数量的增加,水道越来越拥挤,海损事故时有发生。各国主管部门建立了船舶交管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LRIT)等海上交通安全系统。其中,船舶AIS由配合北斗/GPS定位系统,把舰船位置、航行速度、航向等船只动态信息以及船名、呼号、吃水等静态信息通过甚高频进行广播,使得岸站和周围船舶可以掌握附近所有船只信息,在临近时及时避让,从而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所有300t以上国际航向船舶、500t以上非国际航向船舶以及所有客船都要求配备一台AIS设备。“天通一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于2016年成功发射,预计2017年系统投入商业运营。系统具备短信、语音和数据通信功能,具有成本低、保密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本文设计一款基于“天通一号”对AIS数据进行转发的系统,可以监控区域覆盖AIS基站的盲区,为我国海上安全监管提供帮助。
2AIS系统介绍
船舶和航行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了解船舶的航行状态、船舶类型等信息,以便于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海上航行安全,包含海洋环境。安装了AIS系统的船舶可以周期性广播船舶信息,实现船舶的自动识别。AIS广播4类信息:(1)船舶静态信息,包括海上移动业务识别(MMSI)、船名和呼号、船长和船宽、船舶总吨、船舶类型和天线安装位置。(2)船舶动态信息,包括船位、船舶航向和航速、船首向、航行状态机转向角度。(3)与航行有关的信息,包括船舶吃水、危险品、目的地、预计到达时间和航行计划。(4)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包括航行警告等。船舶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雷达是主要避免碰撞的手段,但是岛屿遮挡等情况会使得雷达覆盖不完整而影响目标识别和跟踪。AIS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信号广播来传输船舶信息和航行状态,包括船舶识别码、呼号、转向灯,这样可以防止船舶相遇时由于没有预先发现或者语音不通无法协调而引起误解,可以有效避免船舶碰撞。AIS作为一种自组织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开放互联和兼容性,可以实现通过基站组网,也可以通过陆地公众网、卫星通信网互联,构成全国性网络,有效实现海上交管部门对船只的监视、识别、通信等需求。
3“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天通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2016年8月成功发射。整个卫星通信系统预计将于2018年投入使用,可以为我国领土范围及周边海域提供短信、语音和数据通信手段,填补我国移动卫星通信空白。相对于国外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系统,安全可靠天通系统是我国独立研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内厂家进行研制、掌握全部知识产权并自主运营,适合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海洋监控管理部门使用。(2)成本低不同于国外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公司,天通系统服务于我国以及周边海域,资费预计只有国外同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半左右,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有利于船舶用户的大面积推广使用。(3)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可定制开发天通系统从芯片到终端都是国内厂商自主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投入经费进行重点扶持。终端可以根据用户特殊需求进行不同类型的终端产品定制开发。可构建船舶卫星通信虚拟专网,适合海监、船舶报告中心等部门大范围内进行船舶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的数据传输需求。(4)通信定位一体化终端具备卫星移动通信和北斗定位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通信和位置服务,可提供高精度授时等功能。
一、2010年海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体同志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围绕2010年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认真履职,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今年,我科以《海岛保护法》开始实施和“国际海洋宣传日”活动为契机,采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举办咨询服务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和分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6月8日“全国海洋宣传日”,积极参与由县局组织在蟠龙公园举行的以“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为主题的法律、法规及养殖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深得广大市民欢迎。这样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强化我县市民的海洋环保意识和依法用海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我们还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及有关负责人、企业领导等,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法律意识。
2、加强海域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船舶行业经济虽有所缓解,但仍处于困难时期,2010年3月1日,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了《关于温台沿海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申请缓缴海域使用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配合船舶企业做好缓缴手续。为企业办理缓缴海域使用金13家,累计缓缴海域使用金约7700万元;已缴海域使用金总额的30%,约3300万元,大大缓解了船舶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有7家船舶企业全部缴纳海域使用金,计3931.851万元;年审项目6宗,面积202.587公顷,收取海域使用金14.492万元;共计征收海域使用金7246.343万元。
2010年报省局审批项目4宗,确权面积25.5468公顷;县批项目1宗,确权面积8.3101公顷;注销海域使用权2宗,注销面积335.029公顷。根据《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的要求,为企业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人民币6500万元。
3、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一、测试技术课程定位
测试技术是机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和内容,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工程测试问题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基础知识:信号的分类和描述、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2)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动静态特性、系统实现动态测试不失真的条件、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3)常用传感器:电阻、电感、磁电、压电传感器及新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4)信号变换和调理:电桥电路、调制与解调、滤波器等;(5)记录及显示仪器:光线示波器、笔式记录仪、磁记录仪、数字式记录仪;(6)信号分析与处理:采样混叠和采样定理、截断泄露和窗函数、相关分析及其应用、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7)机械振动测试等;(8)测试技术的其他工程应用。实践教学方面,1980年学校就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测试技术实验室,80年代初购置了国产最先进的激振器、各种振动测试仪、各种信号记录仪等仪器设备。1984年购置了一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B&K振动测试仪器,并用于本科教学。基础实验在相应授课内容完成后进行,由7个实验,即典型信号分析、测力仪制作与标定、金属箔式应变片构成电桥电路特性比较、调幅与相敏检波解调、机械振动测试、相关分析和记录仪动态特性测定组成。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的模式为“3+1”模式,即在学校完成累计3年时间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累计1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任务。现有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卓越班毕业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去企业就业,另外一种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了适合学生这种学习和后续模式,测试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学习可以从企业和科研试验中完成。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及其后续发展为目标,改进“测试技术”课程体系,建立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一)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与科研密切联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科研实例中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科研项目与测试技术这门课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三大方向。1.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多名教师从事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项目,研究对象设计船舶、汽车及重要机械装备等,涉及到传感、检测、信号处理、控制等多种专业知识。主要设备包括:DSPACE1103实时仿真系统,B&K振动噪声测试系统,LMS振动测试系统,JZK-50模态激振系统,AVANT噪声振动测试系统等。主要实验装置平台包括:磁悬浮主动隔振试验台,气磁混合主被动隔振试验台,旋转机械振动试验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和实验平台对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中的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及其调理电路、测试系统特性、信号分类及其基本特征都有深刻的理解,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2.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是对布喇格反射波长进行编码,当光栅周围的待测物理量如温度、应变等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光栅周期或纤芯折射率的变化,从而产生光栅布喇格信号的波长位移,通过监测布喇格波长位移变化情况,即可获得待测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尺寸小、质量轻、一纤多点,动态多场、抗电磁干扰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封装可以检测温度、应力/应变、压力、流量、位移等不同的物理量。2008年武汉理工大学获建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开发光纤传感新理论和关键技术,致力于建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我国大型工程与重大装备安全监测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新产业,是目前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机电学院取得了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制备,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调仪器与系统,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系统等。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作为理论教学又可以做成相关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新型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封装及采集系统有了深刻理解,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3.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窑技术。武汉理工大学从1987年开始对此难题攻关,国家建材局在我校建立了建材行业回转窑检测技术中心。在国家建材工业局多项科研项目和基金项目的重点支持下,研究出对回转窑设备进行动态检测和调整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回转窑动态测量技术方面的空白,并在200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一系列的科研奖励成果,并将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内容,并自主开发实验项目及实验设备,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测量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意识。结合课程试验教学特点,开发以“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成果为基础的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实验台。在此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大赛已经成为课程组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方式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素质。
(二)创建行业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本课程建设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围绕建材、汽车和交通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从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到实验教学的各层次、实验项目的开设,始终贯穿上述三大行业的具体工程测试实例。课程组教师承担的项目中已经有一批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内容等引入课堂,包括汽车减振降噪测试平台、机车双质量飞轮测试平台、船舶浮筏减振降噪系统、船用螺旋桨拖曳水池测试系统、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凝炼为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结合行业背景落实测试技这门课的实用方向,也为学生以后工作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国际化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法国卡桑工业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尤其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ucTruongPham作为实验室主任,极大地提高了本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学院每学期课程中可以安排增加外国教授的讲座内容,介绍当前国内外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出国深造提供机会。同时本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本专业实际,优化配置并构建稳固的教学团队,促进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1新教改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改革
(1)使课程设计的手段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彻底有效地贯通课程设计和实习教学。丰富课程的设计手段和实验教学内容,是构建多样化、立体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核心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基础的能力入手,是创新的教学体系以整体的形式覆盖模拟、数字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综合电路设计的专业训练,此外还包含了编程逻辑的器件、CAD设计、EWB方针、单片机等创新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这些来促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如在点在的元器件教学的内容上采取利用多媒体文档的形式和教师的实验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电子课程的设计环节采用上机的实际操作的教学和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电子产品的实践制作的环节上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以教师的教学材料为辅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和问题的情境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以及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要注重课程设计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方法相整合优化、有次序的关联起来,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构建出集电子技术设计,电路器件的测试、计算机的辅助的应用和设计、制版焊接的技术应用、系统的调试技术等综合技能于一身的教学体系。
(2)科学的编制电子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大力推举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完善建立,在编制课程设计的大纲环节上,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电子技术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指导方向,要充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素质教育、自主创新,要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方面能力培养,为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渠道的实践训练课程,推动课程结构和其他科目的贯通,从而使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能跟上时展的脚步,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武器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设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模拟演练、虚拟实验练习并构建完善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题库,使这一教学具有科学、综合、实践、新颖、包含的知识量多、内容完善的特点,从而可以推动学生对研究电子科学的积极性。我们在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时候,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环节加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不同的资料,为他们提供自主创新、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接通电力原件、测试调试环节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的实践的充分锻炼。
2结语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我们只有改变现有的课程编排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的效果,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新教改体制的创新要求,才能使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更加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更加具有创新的价值。
作者:严舒欧阳乾单位:九江学院电子工程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6354研究所
目前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对于机械装置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来,我们发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剖析下面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
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题比较单一,传统题目仅考虑机械部件的设计,忽略了机械方案设计,缺少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环节,学生对机械方案设计不熟悉,创新设计思维和能力缺少锻炼。
2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现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是:本科机制专业学生安排3周,机电专业安排2周,车辆工程专业安排2周;专科学生安排2周。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般是在设计开始的前1周发给学生,2周或3周后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
3设计过程指导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缺乏灵活性。学院现在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定教室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学生完成基本设计计算进入用计算机设计和绘图阶段后,学校的计算机机房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指导教师只好让学生带U盘到教师办公室,用办公室电脑对学生进行指导,效率不高。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走过场、抄袭现象严重,到了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学生连机械设计的过程都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