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土地规划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城市土地规划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城市土地规划设计

办理建设项目规划的规定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旧城区的改造进程,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品味,针对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连片整体改造,拆迁难度较低,利润较高的地块先行开发,拆迁难度较大,利润较低的地块长

期搁置,造成土地开发死角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景观。为进一步解决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旧城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现结合我市实际,对办理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做出以下规定。

一、根据《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宁发[]2号)精神,按照旧城区改造“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片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单项开发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不得少于2公顷。按照《政府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年第28次)要求,对已确定的全市19个景观改造项目,以及今后拟开发建设的地块,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联片开发。开发建设项目要一次性完成整体拆迁,对未完成拆迁的一律不得办理《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对以上办理手续不齐全的建设单位不允许开工建设。

二、根据《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我局规定《土地使用权证》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办理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依据《土地使用证》办理《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以各种证明材料代替《土地使用权证》。

三、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出据的建设项目划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及出让土地招拍挂规划条件,有效期为六个月,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未实施的,则该规划设计条件及招拍挂条件自行作废。

四、经审查核准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有效期为一年,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未实施的,则自行作废。

五、本规定具体应由的问题由城乡规划局负责解释。

继续阅读

浅谈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

摘要:本文阐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的利用。分别分析了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的园林设计。

关键词:土地资源;资源管理;园林设计;科学合理

土地资源与园林设计是当今被非常关注、民众聚焦的热点。现在城乡建设速度迅猛,土地管理已提到法律的高度,园林设计正为人居环境的改变力求完美。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要与园林规划合一,既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园林规划科学化。根据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的现状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

继续阅读

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土地测绘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土地测绘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对提升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具体的运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经济

引言

近年,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其中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土地测绘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地测绘品质,根据土地使用状况、土地地理信息、土地规模等,切实保证土地开发质量,研究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1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运用的意义

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增快,加强对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1提升决策有效性

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重要决策必须依据公共设施、资源、统计、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数据信息,数据准确性决定了决策有效性[1]。通过有效的测绘技术,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为重要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当然,测绘结果包括了多项数据,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将某一区域中人口、地形、水系、交通状况、地理状况等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土地测绘采用数字正射摄像,能实现对违法占地的实施监测,为监管部门收集相关的证据,提升决策有效性。

继续阅读

浅谈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

摘要:在新时期的条件背景之下,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综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分析: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形势之下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有效举措;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相对较为丰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面对当下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够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

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深入的认识到人口发展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现象也有点严重。只有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工作,才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解决当下国土资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管理以及有效的规划由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因此不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和依据。另外部分土地资源的管理者缺乏长远规划,对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影响到了土地资源的深入集约化利用。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如果缺乏长远规划或者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话,会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继续阅读

城镇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重建

一、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二)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三)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继续阅读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布局问题探讨

摘要: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在于规模、结构和布局,即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多规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为其他的规划编制提供约束条件以及土地供给能力测算值,使得各规划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因此有必要先行。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环境总体规划为例,从布局角度出发,基于区域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对丰台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图,从而提出丰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丰台区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规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限制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抓手及保障,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划必须依据环境的约束,从而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的关系。环境规划作为调控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应承担起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解决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与重大环境问题[1]。我国现行规划类型众多,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由于不同规划行政主管单位的不同和信息协调的不充分,在同一空间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相互矛盾[2]。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主要任务,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其中之一,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任务的提出可以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多规融合”和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是核心内容之一[3]。所谓多规融合,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之间在规划目标、区域范围、规划期限、基础数据和标准的相互“融合”,而如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规划之间进行相互协调的融合,已成为“多规融合”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是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条件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要求(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其他相关发展规划编制在适度的规模、结构与布局上提供科学依据[4]。环保部于2012年颁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088号),明确提出了编制城环总规在内容、进度等方面的要求,力求通过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确保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其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但是,无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还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都离不开规模、结构与布局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核心。尤其是“布局”角度。土地有着不同的格局与生态功能,且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不可避免。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景观结构、一个生态基础设施以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同时给城市扩展、经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是城市规划以及土地规划面临的巨大问题[5]。因此,城市环境总体规划需要先行于其他规划,在基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通过城市发展适宜性分区,从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条件角度,为相关城市规划确定约束型指标限制值提供土地资源供给能力的测算值,从而指导相关规划的编制,为城市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先行指标参考。

1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浅析

1.1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前置作用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环境规划从经济约束型向环境约束型转变的产物,旨在把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等放在城市长期发展大背景下去考虑,力争使环境保护真正参与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以有必要在“多规融合”中先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能够实现将环境规划的相关要求落实到空间地域,增强了环境规划的经济导向性和空间调控性,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范畴。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是为城市科学发展、合理利用空间资源所制定的基础性规划,但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需求和方便出发,重在发展”[6],侧重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保证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有足够的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6],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对耕地的保护,既要考虑各类用地的合理分配,以促进各部门的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要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条件正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所侧重的,即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具有前置作用。首先,从定位与侧重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将城市发展落实到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侧重于控制土地利用规模和速度,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阈值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其次,从规划期限来看,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期限为10~20年,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相一致,规划期限不会存在冲突;最后,从规划空间体系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空间体系,都采用了层级关系,上级指标控制下级指标,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在整个环境规划的空间体系上,是上一层级环境规划的落脚点,同时也指导其他相关环境规划[7-9]。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前置,不仅能够为城市规划以及土地总体规划提供约束条件,而且能够指导其他规划做到规划的完整性、合理性,做到“环境优先,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

1.2土地规划布局上需遵循生态学理论

继续阅读

城市建筑规划的措施探新

1我国城市建筑规划的不足

1.1缺乏对目标的规划

城市建筑对目标的规划、对功能的定位越来越重要,不是说要因规划而规划,因建城而建城,而是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进行总体目标的合理分解。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庞大、特色越来越明显,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新概念城市、生态城市、节能绿化城市等理念,这些都是一个城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进行新一轮的造城运动。因为缺乏应有的目标,很多建筑设计师都盲目追随本土建筑特色,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外形,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地位问题,很多地区人为高层建筑盲目的规划设计了许多地标性的建筑,因缺乏统一性,使建筑与周边不能很好的融合,违背了城市建筑规划“与周边环境相互适应”的原则问题。

1.2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人。但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让很多开发商只专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居住者、使用者的责任心,使建筑过度钢铁化。缺乏人文关怀的观念导致城市规划忽视掉了服务设施和绿化美观等一些因素。城市的规划不但要考虑到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也同时应该考虑到精神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要赋予建筑亲和力。

1.3城市规划策略与实际条件脱轨

城市规划涉及的元素众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城市建筑规划很难实现的原因主要有时效性不强、规划协调不够、土地利用不充分、经济性不强……很多情况下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规划视角狭隘,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在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性、合理性的因素。再者因为有些城市建设和政府息息相关,有些领导阶层好大喜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只关注城市建筑的表面功夫,用主观意志主导城市建设,使规划轨道脱离正确的道路。

1.4专业规划人才较少

继续阅读

土地利用中环境评价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4)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