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城市管理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根据全县城市管理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动员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特制定推进城市管理宣传方案。
工作目标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卫生素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进一步促进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宣传重点
1.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宣传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重大意义。增强干部职工对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增强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3.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反响。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对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举全局之力、聚全局之智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4.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宣传城市管理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城市管理中,人、财、物、信息、生态、空间、城市文化等都是管理对象,惟有人,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城市管理的价值在于通过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同其他各种物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各种生存和发展需要,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否保证了人的公正、平等和平衡发展。
基于对城市和城市管理本质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城市的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以期通过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推进对城市管理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认识。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辩证关系
城市的人本管理是指以“社会人”为基础和前提的管理理论,是在反对传统的以“经济”为目的的物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个体的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强调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同构;它重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重视人性的因素,尊重人的个体行为,强调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能本管理理论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最新理论,它的理论根源是现代人的最高理想在于追求自我实现,因而能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把自己塑造成“能力人”。能本管理研究如何激发和激励管理人员和普通市民主动投入到管理中去,从管理对象成为管理的参与者和主人。据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就成为“能本管理”理论的重点。
城市的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是城市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环节,既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又各自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不同的要求。
首先,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都是以人为唯一的管理主体,把人的精神需要提升到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以物的管理为核心,都反对重物轻人,反对把人当作工具来管理,反对单纯实行物质刺激和金钱刺激。
其次,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又相互区别,不能把两者看作同样的管理理论。一是产生的历史阶段不同。人本管理理论的产生早于能本管理,是西方第二代管理理论,与城市管理学科的成熟和科学化相关;能本管理是西方第三代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随着城市管治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出现而出现并发展的。二是管理的具体主体有区别。尽管都以人为管理主体,但是人本管理以城市政府为主导,城市政府采取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意愿管理市民,这时人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能动性和创造性还是一种潜能。能本管理中,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民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最终决定力量。二是管理方法不同。人本管理更多地考虑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的建立,用严密的制度约束人;能本管理则从人的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出发,培育人的素质,强调自我管理。另外,能本管理还强调社会的学习气氛,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同志们:
受血铅事件等因素影响,去年7月提出的用3年时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各项工作基本被耽搁。但在当前形势下,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势在必行,绝不能被耽搁,更不能被放弃。为此,昨天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对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有关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开始,再用3年的时间,全面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今天这个会议,就是一次动员大会,一次誓师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力以赴,立即投入到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中来。等会,春生书记还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按照春生书记的讲话要求,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创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要加快“创卫”步伐,首先就要统一思想认识。
1、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目的所在。省级卫生城市是一张城市名片,显示实力,代表形象,蕴含后劲。各地都把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创卫”,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卫活动,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进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生态质量、服务标准、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我们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目的就是真正让我们的城市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件好事抓好、抓实,让群众实实在在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使卫生城市由全体市民共建,使创建成果让全体市民共享。
2、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迫切所在。这几年,发展很快,城市变化很大。但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相当严重。一是卫生很脏。“门前三包”责任制不能落实,部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垃圾清扫不彻底、清运不及时,污物、废弃品随处乱扔乱倒;城郊结合部时有暴露垃圾;主次干道上“牛皮癣”、乱悬乱挂、乱贴乱划屡禁不止。二是秩序很乱。部分主次干道流动摊点落地为市、沿街叫卖的现象较为普遍;农贸市场周边店外出摊、占道经营还很突出;机动车辆违章行驶、违规载客、违章停放现象较为严重。三是设施很差。城区部分道路、人行道以及背街小巷破损严重;城区绿化率低、休闲场所少;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少、标准低;特别是停车场、专业市场等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市民群众怨声载道,外来客商意见纷纷,回家的老乡非常不满,已经严重影响了形象。这已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创卫”这个平台,加强城市管理,尽快改变脏、乱、差的形象。
3、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艰巨所在。《省级卫生城市的标准》内容很多,要求很严,标准很高。对照这些标准,我市还存在整体生态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欠帐较多、财政实力不强、市民素质不高、执法环境不优等许多问题。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全部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急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任务十分艰巨。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才能确保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一举成功。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创卫”的各项任务
尊敬的领导:
2009年是市区城管体制调整运行的第一年,海陵城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城管局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新城管、新业绩、新形象”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疏导为主、标本兼治、常抓不懈的城市管理理念,通过“抓业务、抓队伍、抓管理、抓创新”来达到“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被管理对象满意、让自己满意”的“四满意”要求,取得明显成效,海陵城管各项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城管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激发体制活力,开展创先争优
城管体制调整后,新组建的海陵城管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挖掘潜力,最大化激发体制的活力。
一是城管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具体体现在:认识上有高度。各级领导都能把城市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改善区域环境,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城市品位的大事、要事来抓。各镇街建立健全了城管工作管理网络,明确分管领导来安排、部署、落实辖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心目中有位置。作为下移到区的一支重要执法力量,在全区的大型活动保障、拆违拆迁中,城管队伍作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执法力量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相关事项,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财力上有保障。针对重心下移后,海陵城管人员、装备都存在较大缺口这一情况,市区两级财政从办公用房的装修到执法车辆的配备,到基层中队规范化建设所需硬件的相关经费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经费680万元,为海陵城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作上关心。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高度重视重心下移后的海陵城管,相继组织调研,关心和支持海陵城管事业的发展。分管城管工作的区政府领导坚持每月听取城管工作情况汇报,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亲自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急事、要事,全区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泰州国际旅游节、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科技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市容保障。
二是大城管格局初步确立。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城管委,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城管委主任,明确了40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例会、专题会议及联合会审等制度,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水平。在青年路专项整治、森园路破墙开店整治中,区城管委发挥高位协调优势,城管、城建、工商、卫生、税务联合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城管力量明显加强。海陵城管由区城管办和城管海陵分局组成,通过优化城管资源配置,整合区原有城管人员、后街背巷保洁员、市容协管员、门前三包人员,为强化街道的城市管理工作,全区10个街道派驻了城管中队,对“四级管理”的网络进行了完善,夯实了城市管理的基础。
四是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升。重心下移后的海陵城管基层中队通过“自己主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方式,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配合联系,有针对性地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让条的力量在推动块的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在违法建设的防治上,村居能主动靠前,强化属地管理,加强防范,化解矛盾;在城市建设上,城管作为一支专业力量服务于全区中心工作,依法行政,保证了全区重点工程的实施;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上,全区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加强督察,数字化的处置率、及时率均得到极大提高。虽然市数字化一级平台每月派发的处置案件高达5000件,但我区数字化处置率仍达到95%,及时处置率达到93%水平。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构建大城管格局为手段,科学制定城市管理阶段性目标,切实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精细化、社会化、品位化、科学化、一体化”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完善城市管理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努力打造“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一流宜业、宜居城市环境。
(二)阶段性目标
近期目标即城市市容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市内建成区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违规广告招牌,无渣土污染,无违法占道乱停乱放乱窜马路乱吐乱扔及不文明施工现象,切实解决“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中期目标即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管理高水平”要求,重点理顺城管体制机制,完善执法保障体系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建成一流幸福宜居城市。
长远目标:即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及“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二)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在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三)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至今,还有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四是师资力量短缺。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摘要:
从法制层面剖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陷入困局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管理制度立法保障的缺失与执法人员法律素质的薄弱,并尝试针对性提出城市管理破解困局的对策:立法先行;提升执法队伍法律素养;实施柔性执法。
关键词:
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困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城市管理领域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活动,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形成管理与执法分立的城市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由原先的多头执法向统一执法跨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管理领域中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难题,在这样的体制下城市管理执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先天的体制和法律的缺陷以及执法人员自身法律素质的影响,城市管理制度诞生至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一直面临身份、执法合法性与合理性等争议,城市管理几乎成了“残暴”、“恐怖”的代名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陷入尴尬困局,亟需从法制层面究其根源,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探寻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切实可行的破解路径。
一、城市管理先天体制和法律缺陷导致的执法困局
(一)城市管理制度先天不足且缺乏完善的立法保障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是广大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家园,创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加强城市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城市公共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衡量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部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脏乱差屡治不绝等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要求的逐步提高不相适应的问题。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不断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把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市民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程序,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扩大市民参与,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坚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市、县(区)、街道三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职权。
2、强化法治,规范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城市管理行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3、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相和谐。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服务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城市管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