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产妇心理护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及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8位产妇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9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9例产妇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统计两组共计138位产妇的最终护理结果,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说明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94.2%)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78.3%),观察组的其他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产科护理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配合产妇的护理可以显著提升产妇的满意度,产妇在经过护理后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提升,对产妇的不良情绪的改善具有良好作用,与未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的产妇相比拥有较大优势,护理效果获得产妇及其家属的认可,显著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产科护理;产妇;不良情绪
引言
产科护理与其他科室的护理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产科护理的自主性更强,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主要地位,医疗护理起到辅助作用,妊娠期女性具有巨大的生理变化,心理状况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产科护理是贯彻“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积极心理学能够给予产妇力量和心理动力,塑造产妇的积极心态[1]。本文通过在产科护理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并进行研究,将产妇在积极心理学干预下的护理效果进行推广,希望能够有效提高产妇心理健康水平,结合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为产妇提供更好的护理,提高护理效果,改善产妇家庭生活质量,研究证明其具有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8位产妇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9位产妇中,初产妇42位,经产妇27位,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1±1.09)岁;对照组69位产妇中,初产妇42位,经产妇27位,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9.3±1.01)岁,将观察组中69位产妇与对照组中69位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结果
1.1两组产妇孕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研究组产妇孕产知识掌握率86.96%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情况比较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讨论
产科护理是医院日常诊疗以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围生期对产妇予以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可得护理后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以及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可知研究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说明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对自身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掌握程度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整体护理干预除对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外,其选择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可有效为产妇提供更为专业的孕产信息以及护理。此外,通过宣讲、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即饮食健康教育、性生活教育、自我保健教育以及母乳喂养教育等产后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可有效消除初产妇产后的困惑和疑虑,进而实现提高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的目的。
同时进一步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情况,可知经护理后研究组产妇SDS评分为(36.57±2.53)分、SAS评分为(37.58±2.2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5.77±2.01)分、(47.76±2.65)分。该结果表明予以整体护理后产妇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与郑巧玲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产妇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变化给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产妇可能会出现产后忧郁症,其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整体护理干预及时地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价,并针对产妇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以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可有效提升产妇在母乳喂养等孕产知识方面的掌握率,改善产妇的负性情绪,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宇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1主要风险及原因
1.1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专业人才的匮乏。产科急诊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易出现精力不集中的情况,产科工作存在较大压力、技术要求较强、夜班多、风险大,并且精力长期高度集中,使护士身心受到较大压力,表现出行为和态度的负性情绪,产生易怒、脾气暴躁,使工作效率和职业效能降低。部分护士未认真观察产程,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助产士不按操作规范给新生儿洗澡,存在烫伤和水淹婴儿的隐患。
1.2孕产妇方面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妇产科工作不了解,对分娩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重视,认为分娩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担心,到医院就无需担忧,认为有医生和护士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不考虑孕产妇自身疾病、身体素质等原因造成的危险因素。有些孕产妇和家属对在入院时护理人员的指导和注意事项不重视,发生胎膜早破、胎心异常等不良后果,延误抢救时机。
1.3护理技术方面护理技术在产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抢救效果,同时护理经验、对疾病的观察、抢救时间的掌握、医疗设备的完好也至关重要。助产士在助产过程中配合不当,可造成会阴裂伤[2]。对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以及职业素质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是护理人员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面对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
1.4用药因素在护理孕产妇时,产科护士要注意掌握用药方面的知识,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在静脉给药时,特别是给催产素时,要准确用药,认真调节速度,掌握剂量。如果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宫缩过强,宫颈坚硬,有可能引起子宫破裂,给产妇造成损伤而引起护理纠纷。
1.5在孕产妇的孕中、产中及产后医护人员要做好相互配合,防止产妇出现不良后果,如:产中的脐带脱垂和婴儿窒息,如系重危妊娠者或胎儿宫内窘迫的婴儿,在备好抢救仪器、药品的同时,随时配合好医生进行有效的救治,做好抢救准备。
1.6监护设备失误隐患胎心监护仪、血压监测仪等出现设备故障,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交接班未交接清,导致急诊使用时出现失误。
2对策
[关键词]追踪管理法;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作用分析
在产妇入院后,时刻都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护理中,护理质量为极其重要的。常规的护理,拘泥于产妇情况,因此较为不注意护理质量[1]。而当从患者入院时起,将其定为追踪对象,实施极具针对性的护理管理为追踪管理法[2]。2018年1月该科开展追踪管理法,应用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1711名产妇,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产科(2017年1—12月)护理人员37名,收治1673名产科产妇,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法,设置为对照组。2018年1月该科开展追踪管理法,实施于(2018年1—12月),产科护理人员流失2名,同时补充2名,收治另1711例产妇,设置为实验组。实施追踪管理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人员及接诊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参与比较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对产妇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实施定期检查,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追踪管理法:①分析追踪对象:将责任孕产妇设为追踪对象,分析是否存在相关分娩风险等,结合对象实际情况,制定护理管理重点。②实施:确定追踪路线,从住院期间每一步流程为追踪路线,完善好心理干预,给予信心。实施病房跟踪,如出现并发症状,需立即向医师汇报。询问产妇感受,并根据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在此过程中,可以配合戴明环管理方法,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更好的效果。
1.3评价标准
孕产时的整体护理实际是一个连续性的护理过程[1]。孕产期整体护理主要通过孕妇学校的授课指导,帮助孕妇掌握孕期保健育儿相关技巧及如何减轻分娩疼痛;与孕妇、家属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争取他们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孕产妇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慰,直至产后胎儿分娩[2]。整体护理措施可针对产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安慰、支持和疏导,稳定情绪,舒缓产妇分娩时的各种压力,促使分娩顺利进行,降低引产并发症,满足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自我保健能力[3]。孕产期整体护理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强了引产护理质量。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134例的资料,探讨整体护理对引产质量与促进母婴健康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住院分娩的产妇134例,均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年龄22~30岁,平均(24.5±1.3)岁,孕周36~41周,平均(39.2±2.9)周,学历包括高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剖宫产62例(46.3%);自然分娩者72例(53.7%)。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8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孕妇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受过培训的护士进行整体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价,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4]。孕产妇情绪变化多样如低落、紧张、恐慌等,产前根据每位产妇家庭、教育状况以及疾病程度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在心理负担重,且对家庭影响较大的个人进行单独陪护安慰,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并对产妇讲解基本知识和相关自我保护方法,帮助其了解并发症发展,实施相应有效的心理沟通,取得产妇的信任。强调放松心境,避免过大心理压力造成的免疫功能异常及血压升高。帮助其对心理问题及时自行调整,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满足产妇的要求,允许1名家庭成员在助产士的指导下陪同分娩全程。对产程中配合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的产妇,应当给予细致的解释与安慰,不能训斥,用语要得体,不能刺激产妇。产房内保持安静,小心传递物品避免发出过多噪音,助产士尽量不与其他工作人员闲谈,集中精力,密切观察产妇情绪变化,进行合理的鼓励、诱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2)产程护理:护士定期监听胎心,掌握宫缩及产程进展情况,宫缩时引导产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诱导产妇应用自我暗示分散注意力,减轻生产疼痛。按时检查,适时人工破膜和应用镇静剂,随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产妇分娩的进程信息,坚定产妇顺利分娩信心。专业助产士全程陪伴产妇分娩,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如果产妇宫缩较强,疼痛难以忍受时,可酌情提供笑气镇痛、按摩腰部等镇痛措施。迎合产妇的要求允许丈夫陪伴,提供精神心理的全面支持。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保持正确体位,屏气用力。助产士应该密切监测产程中分娩进展与母子情况,按常规处理产程、接生及处理新生儿,分娩结束后观察2h产妇无异常情况可送回病房。根据孕妇需求实施合理的分娩镇痛,可根据产妇的意向采用硬膜外镇痛技术,帮助产妇采用舒适的分娩体位,尽量让产妇采取自由体位。无痛分娩前,应向产妇及家属告知手术的方法、风险等,以提高产妇配合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健康知识指导,采用宣讲、书面教育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产妇生产后注意事项:如何注意饮食、性生活、外阴卫生、避孕,自我保健以及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4)合理布置病房,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5)护理人员加强与家属沟通,使其明确自己的责任。
1.2.2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自身保健知识及其他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并在出院时对产妇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并计算住院满意率,总结其对护理质量的评价。1.3统计学处理所有产妇所得数据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关键词】产科护理新模式;剖宫产率;影响分析
作为非自然分娩过程,仅有部分合并异常情况的产妇需要接受剖宫产术。剖宫产存在麻醉以及并发症等风险,术后母体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对母婴健康均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此研究旨在分析应用个体化产科护理模式对于降低剖宫产率所产生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从中随机抽取92例,纳入标准如下:①单胎头位初产妇,孕周37~41周;②符合WHO对低危孕妇的诊断标准;③满足自然分娩条件;④入组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如下:①产道异常;②胎儿异常或胎位异常;③夫妻双方有重大疾病病史或者遗传疾病者[2]。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产妇年龄19-38周岁,平均(28.5±4.7)岁,孕周36~42周,平均(39.4±0.5)周,观察组(n=46)产妇年龄20~39周岁,平均(29.1±4.5)岁,孕周36~42周,平均(39.3±0.6)周。入选孕妇经分组后对比其孕周、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所有产妇提供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胎心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为观察组产妇提供个体化产科护理模式,如下:(1)产前护理:对产妇的体质状况、心理状态、性格特点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进行充分评估,了解其个性化需求以便能够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以使其合理身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提高其护理配合度并坚定其自然分娩决心[3]。(2)加强人文关怀,责任护士向产妇与其家属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纠正其错误和不当认知,帮助正确、全面地认识剖宫产和自然分娩。向产妇讲解自然分娩必然会引发疼痛感,但是自然分娩风险明显小于剖宫产且分娩后恢复更快,利于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胎儿的抵抗力,而且子宫收缩还能够锻炼胎儿肺部,增加表面活性剂,可显著降低出生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还可使胎儿脑部呼吸中枢兴奋性得到明显提高,出生后可快速正常呼吸。(3)产时护理:确保产房温度以及湿度适宜,有助于提高产妇的身心舒适度。入产房后,助产士全程一对一待产管理,提供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产妇于宫缩间歇适量活动并补充热量以及水分,确保有饱满的精神和充足的体力进行分娩;教会产妇应用呼吸法减轻疼痛,鼓励导乐人员陪伴产妇分娩,可增加其安全感,进而强化其自然分娩信心。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一旦发现异常需要立即反馈给医生。
1.3评价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在产科护理过程中,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但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系统培训,在助产工作中的经验不足,由此对于产妇的预计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有效保护产妇的会阴部位,从而导致产妇及新生儿出现产伤。很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较少,工作缺乏责任心,遇到事情时容易情绪化,不能够耐心倾听产妇的要求,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消毒处理,使得产妇发生感染情况,还有些护理人员甚至不按照要求检查新生儿的性别,导致出现婴儿报错的情况。
1.2产妇自身因素很多产妇在围手术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产前恐惧症、产后忧郁症等,甚至存在着自杀或者伤害婴儿的行为,还有一些孕妇不听从医生嘱咐,在住院期间不配合医生治疗,私自外出,在分娩期或手术后下床出现跌倒情况等,从而导致产科护理受到威胁,对于产妇产生了不良影响。
1.3强化安全管理策略
1.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产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产科安全管理制度等,针对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针对产妇容易出现急症的情况,护理人员要为产妇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和急救措施,同时建立起明确的操作流程,将操作过中的每一个职责都明确到人,以确保护理工作有章可循,而且能够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加强产科护理,更好的满足产妇需求。
1.3.2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形象,因此,在产科护理过程中,医院应当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熟练掌握护理流程,能够镇定处理产妇出现的各种急性病症,同时还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强化管理,以更好的促进产妇护理质量的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坚持以产妇为重,不能够将情绪带入到工作过程中,以免导致护患纠纷,从而影响到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96例胎膜早破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实验组则予以产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母婴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妇宫内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胎膜早破产妇实施产科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妇分娩风险、改善新生儿出生质量均有积极作用,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科护理干预;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
胎膜早破是指因骨盆狭窄、胎位异常、羊水过多、宫颈内口松弛或妊娠后性交等因素所导致的临产前胎膜破裂,是女性分娩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胎膜早破对母婴均有不良影响,易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临床中对于该类产妇的护理工作要加以重视,为探寻理想的护理方案,对近一年的部分胎膜早破产妇实施产科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已获得了临床的高度认可,现将研究成果做如下汇总。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数据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接收的胎膜早破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6例;均为单胎头位。产妇年龄20岁-39岁,中位年龄为(28.6±3.3)岁;初产妇75例,经产妇21例;孕周37周-40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8例。两组产妇资料的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产妇施以常规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测、产前指导等;对实验组产妇实施产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心理护理:为产妇及家属讲解诱发胎膜早破的因素,分析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并强调注意事项。部分产妇对分娩具有恐惧心理,且担心胎膜早破对胎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易出现惊慌、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产妇做好心理疏导及情绪安抚,使其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分娩,叮嘱产妇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确保分娩顺利进行[2]。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