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财务经济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加拿大著名的经济学家WilliamR.Scott先生在他编写的《会计学原理》中提道:“企业不应当单纯依靠生产功能独立存在,而应当作为一种公司的管理的手段出现”。那么公司的管理与企业的本质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笔者将企业的本质概括为不同的资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不完备契约组合,这些不同的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归纳为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组织成本与社会资源这四个要素。公司管理就是确保这一不完备契约组合的各项制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王仲兵,2005)。那么,财务会计学理论与公司的运营和发展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呢?怎样才能将财务会计学理论、管理公司、以及企业的本质融合到一起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企业本质与公司管理
公司不完备契约组合中各个资源要素使用权的转让形成了公司契约组合中的原始契约,而原始契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保本理论,即在各项投入要素增值保值最大化的过程。然而,由于公司初始契约本身存在不可预测性、不完全性等特征,依据阿宏-博尔顿模型,如果无法预期复杂的投资行为而无法明确各权责,那么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控制权的配置来达到管理企业的效用最优,即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将公司管控权适当的分配给管理层、投资人,或根据情况制定相机政策。然而,获得了管理公司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这项权利能够有效落实,这就需要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予以保障。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能够做到优化配置各个资源要素管理公司的权利,不同本质的企业,其资源要素在公司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本质就是公司管理的逻辑出发点,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发展企业的理论基石。企业中的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本质取决于哪种要素所有者占据公司的主导地位,即公司的管理权分配问题。学术界给出的企业演进过程是: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股东权利至上的观念,将公司的主导权变单一集中制为多种资源所有者共享制,即让财力资本所有者证券化、虚拟化。随着发展模式的成熟,一直附属于人力资源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必将凸显。资本裂变的过程体现出了企业本质的变迁。古典企业的本质表现出股东权利至上原则,其余资本依附于财务资本。传统的公司契约组合体现出财务资本所有权和非财务资本所有权相分割,并形成了独立的资本要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成熟,财务资本从公司管理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证券化、高虚拟化特点。新的公司经营模式不但让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功能更凸显,组织资本所有者的作用更显现,社会资源也开始在企业的边际动态中体现出来。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司本质的认识也将越加的深入,企业也将以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治理集团公司,治理动态的发展就是新时期对资本观念的深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资本裂变的各项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利益链当中的相关人更加关注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收益水平,即确保投入资本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益,这种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斯最优理论”来解释(强以华,2006),如图1所示。把图1中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OAOB,即由两种资源要素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就叫做交换契约线。在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MRSXY(A)=MRSXY(B)。
二、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90)曾经在其学术著作中写过:“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蕴含着需要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财务会计理论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与企业发展的逻辑对应关系。应当从企业本质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
WilliamR.Scott从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角度将公司描述成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四个不同的资源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这是对企业本质的宏观性描述。实际上,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将会对应着公司不同的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在不完备契约组合中所处在怎样的地位,并借助财务会计的信号理论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内涵与财务会计有着本不离质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进程有着相对应的关系。从深层剖析,财务会计信息衍生于资产所有权,是资金标价分工和专业化的成果。在资本市场上资源要素拥有者通过权益的形式体现于不完备契约组合中。这种约定通过货币计量方式对公司财务以及资本形成了初始合约。这种不完备原始契约的出现也使社会流动资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予以标价,同时也出现了专用性资产。显然,最初的各类资源要素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若仍未落实物质形态或货币标价计量的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拆分。其资源的拥有者将会变成企业的实际出资者,来拥有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很明显,在这种控制理论下,对资产定价及考评的要求衍生了按照资金、资源拥有者的意愿确定和计量属性传达的财务会计消息,归属于单方面私有契约属性。企业所有者的核心目标就是所投入的资本和公司资产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获得收益,与此同时,以企业资产拥有者利益为核心的企业中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财务会计理论传统上的“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但是,现阶段企业理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功能不断地被发掘,找到了创造公司剩余价值产生的动力源泉。
当代的公司契约组合中,财力资源已经表现的越来越虚拟化、被动化。而公司发展的前途终究还需依靠于人力资源的推动。因此,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结合与企业剩余的关系简简单单用“激励”二字来形容。更应该是让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取得公司所有权。因此,随着对企业本质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政策安排,而机制的核心就是确认哪种要素的所有者在契约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简单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为主导的公司掌控权集中制度逐步将要素分裂成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以及社会资源,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单独的核心资本理念在公司中难以分辨,因为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步建立了所有权共享机制。然而,精确确认与计量企业剩余以及在各个资源所有者配置之间需要一个计量方式或者量化部门,这无疑就应该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专长。
摘要:由于受会计工作性质影响,财务会计身份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可以成为独立实体,又可以不是独立实体,为减少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应当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财务会计。因此,本文将从国内外对财务会计定义入手,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定义。
关键词:经济学角度;财务会计;定义
在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下,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计定义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财务会计定义还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定义进行研究,以便正确认识财务会计。
一、国内外对财务会计的定义
首先,从国内角度讲,在不同时期对财务会计有不同认识。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一种经济核算,能够将经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现象体现出来。而到了六十年代处财务会计就被认定是一种计量与分析工作,在七十年代时认为人财务会计是通过货币而体现出来的记账行为,主要用于记录各种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以便反映经济发展成果。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也对财务会计下了多种定义,如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信息,用于构建经济信息系统,而日本会计学家则认为会计就是通过货币完成资本循环。本文认为,财务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涵盖了传统会计技术与计量多种方法,所以,应关注企业,联系市场并为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更要将财务报表确认作为中心环节,且引入其他财务披露信息作为补充,进而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二、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的定义
要了解财务会计,正确认识财务会计工作,需要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定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企业
一、引言
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可满足我国当前对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我国相关学科设置中,金融学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财务管理则是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面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方向。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建立,金融改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金融市场已密不可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齐鲁工业大学开展了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这将有利于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国外相关学科发展模式分析
(一)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国外金融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所谓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即学术性学位模式与职业性学位模式。在两种模式的选择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张亦春、林海(2004)的总结,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强调经济学院模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二是强调商学院模式,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一般将金融学专业安排在管理学院、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三是两者的结合,即不少西方大学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由经济学系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
(二)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宏观层面的分析。在课程设置方面,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重点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设课程;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兼顾微观金融(佘德容,2010)。[2]澳大利亚各大学的金融学课程设置具有经济学院模式的特点,如西悉尼大学的金融学硕士专业,设置的课程包括:FinancialModelling(金融建模),FinancialInstitutionsandMarkets(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FundsManagementandPortfolioSe-lection(基金管理与投资组合选择),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SecurityAnalysisandPortfolioTheory(证券分析和投资组合理论),CorporateFinance(公司财务),FinancialInstitutionManagement(金融机构管理),CreditandLendingDecisions(信贷决策),LawofFinanceandSecurities(金融与证券法),RealEstateFinanceandInvestment(房地产投融资),MarketingofFinancialProducts(金融产品营销),StrategicBankManagement(银行战略管理),InternationalFinance(国际金融),Economics(经济学),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Economics(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学),等等。该课程体系中包括微观金融、宏观金融以及经济学等各类课程,整体上与我国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
(三)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微观层面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等,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佘德容,2010)。[2]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提供的金融学硕士课程相对较多,包括:AdvancedCorpo-rateFinance(高级公司金融),AppliedQuantitativeMethodsinFinance(应用金融定量方法),Behavior-alFinance(行为金融学),BusinessEconomics(商业经济学),CapitalMarkets(资本市场),Continuous-TimeFinancialEconomics(时间序列金融经济学),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CorporateValu-ation(公司价值评估),EmpiricalMethod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实证方法),EmpiricalMethodsin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实证方法),FinancialDerivatives(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Economics(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UnderImper-fectInformation(不完全信息金融经济学),FixedIncomeSecurities(固定收益证券),InternationalBanking(国际银行业务),InternationalCorporateFinance(国际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国际金融市场),IntertemporalMacroeco-nomicsandFinance(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InvestmentManagement(投资管理),Macroeconom-icsandtheGlobalEconomicEnvironment(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MethodsinFinanceTheory(金融理论方法),MonetaryEconomics(货币经济学),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Financing(房地产投融资分析),SelectedTopicsinEmpiricalCorporateFinance(实证公司金融专题),TheFinanceofBuyoutsandAcquisitions(收购和并购),Topic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专题),VentureCapitalandtheFinanceofInnovation(风险资本和金融创新),等等。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主要以证券市场、投资分析等微观金融的课程为主。
(四)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科是何种关系呢?肖鹞飞(2005)认为,美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主流在各大学的商学院,金融学和财务学合二为一,公司财务被称为企业金融,金融学科归属于管理学科,以公司财务学、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学、国际金融市场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为核心。公司财务学和投资学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并成为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3]孙建强、罗福凯(2008)则指出,欧美国家只有一个finance,我国则被解释称为财务学和金融学,我国的金融学是西方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economics),而我国的财务学即欧美国家的finance。[4]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即可认为基本等同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FinancialManagement)。
三、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提要]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行为经济学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纠正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并将分析和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整合到标准经济理论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种实践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作法、心理学和经济科学相结合,找出当前经济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然后纠正关于理性、自利、完整信息、效用最大化和偏好基本假设的主流经济学的缺失。在许多情况下,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不合理行为,但很难用传统经济学的完全合理性来解释。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突破,引入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成果,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分析这个问题的不足,这将有助于充分了解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并防止它们。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会计决策;风险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自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经济全球化的实施效果来看,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从中受益匪浅,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随着公司数量的增加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压力增加,企业必须在同一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时与企业的生存密切相关。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虚假和错误的会计信息可能会使企业处于劣势。当经济学家建模时,他们通常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和可预测的。但人类是情感动物。事实上,人类有时是冲动的、短视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不理性的。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影响决策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这不是亚当•斯密在1759年道德情感中所讨论的新理论。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选择忽略许多影响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因为人类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经济学在历史舞台上重新出现。几项诺贝尔奖已经颁发给那些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员。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营销,金融,政治学和公共政策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应当强调的是,非理性的人类行为并不否定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而是增加了另一层复杂性。
(二)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理查德泰勒领导的几位经济学家受到进化心理学的启发。他们认为大多数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一切都是自私的。一些经济学家将此作为理论基础来发展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成立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DavidLebson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结合经济运行规律和心理分析,研究市场中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们也有活泼积极的一面,也就是说,在人性中也存在情感,非理性和概念引导的元素。2001年,美国经济协会授予该研究所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表彰他对行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基于实际调查,比较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然后总结和得出结论。2002年,DanielKahneman和VernonSmith因其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泰勒还在2017年获得该奖项,以表彰他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2、国内文献综述。齐元教授(2006)提出了测量能力假设。通过逐一比较来估算商品的真实价值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一些易于评估的线索做出决策。在一起判断两种商品的价值时,通常认为难以衡量的具有较好特征的商品的价值很高。江丁教授(2011)在行为经济学讲座中,通过进化理论的视角,从“行为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演化理论角度提供一套整合框架“将三匹马的不同方向合而为一”促进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达成共识。薛秋芝等人(2003)在行为经济学中后中精融,各种学科的交汇是一种潮流,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可以认为是经济学上的行为革命。它促进经济学逐步走向人性化发展。它促进了经济学对人类发展的逐步发展。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入还是心理学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经济学更加现实和合理的行为基础。从而提高经济解释能力,使其更加科学。董志勇(2013)在“行为经济学”一书中,将行为经济学理论与中国企业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验,深入研究了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内外因素。其分析方法和结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有限”人和努力工作的企业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行为经济学
(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行为经济学中,终极博弈游戏表明,人们并不总是像许多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样可预测,如果人们完全理性,他们就会在相同选项的前提下一直做出同样的决定,但有时人们的偏好取决于选项的呈现方式,心理学家称这种认知偏差为框架效应。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框架应该对决策制定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大多数人是理性和聪明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可能非常不合理。长时间以来,企业对决策心理了如指掌,例如健身房会用分拣会员费的方式宣传,说每天只需要花费一美元,听起来比每年365美元更实惠,价格为499.99美元的电视,似乎比售价500美元的电视机要实惠,这被称为心理对价,它可以让人觉得他们得到了优惠,有趣的是高端零售商,有时会做相反的事情,他们用整数定价,表明他们的商品质量比你在折扣店看到的更好。行为经济学家也喜欢谈论轻推理论,Nudges鼓励人们采取某种行动,而不用实际改变选择,正确的使用轻推理论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让我们谈谈行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其他东西风险,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对风险特别是损失,厌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们强烈希望避免失败,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损失的痛苦比收益的快乐要强烈,人们会倾向于安全的方案,就算他不是最合乎逻辑,对损失厌恶的理解,可以帮助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影响决策;另一项研究分析了损失厌恶如何有助于激励员工,行为经济学能解释很多,加入情绪的考量,能让我们对行为有更现实的解读,我们可能并不总像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理性,多年来经济学一直有一个盲点,但行为经济学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决策过程。
(二)行为经济学对会计决策的重要性。当涉及到商业决策、金钱和金融时,人们往往以非理性和意想不到的方式行事。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经济理论预测人们将做什么和他们在当前最热时期实际做什么之间的区别。有两种主要的偏见,人们承诺导致他们偏离理性决策:认知和情感。认知错误是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无法分析可用信息造成的。这些认知错误可分为信念持久性错误和处理错误。信念的坚持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试图避免认知失调,这种心理冲突是由与他们现有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引起的。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管理和组织信息时,就会发生处理错误,这部分是由于计算和分析数据所需的心理努力造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理性的。当产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倾向于购买更多产品,并且需求定理成立。但经济学家也接受理性是有限的这一事实。有限的信息,时间和能力都有可能在阻止人们寻求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冰淇淋的价格非常低,消费者可能不会购买更多。事实上,如果他们觉得低价意味着冰激凌很难吃,他们可能会少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需求定理就不成立,在古典经济学中这是严重的问题,不能有违反定理的情况存在。这种情况在物理学等其他学科中都不会发生,但是经济学除外。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但在量子力学下不适用,可以解释行星的轨迹,但无法解释原子运动。经济学也是如此。经典经济理论可以解释宏观层面,但仍然无法解释个人决策方面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信息,古典经济学假设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拥有完美的信息,他们知道或者至少可以快速获取有关价格和质量的信息,但实际上他们通常做不到。当然消费者可以四处询问或打电话给朋友,问他们是否尝过这款冰激凌,但他们可能不会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在有限的信息中采取行动。可疑的低价,要么意味着冰激凌值得买,要么尝起来像蛋黄酱,没人知道是哪种,价格会发出很多信号,甚至还有关于价格如何改变看法的科学研究,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人们品尝各种红葡萄酒时的大脑,研究人员给参与者看到假的价格,并扫描它们的大脑来测试喜欢的程度,结果令人惊讶,当他们看到高的价格时,会更喜欢这款酒,即使当参与者被给予相同类型的葡萄酒,并被告知这是一种不同的高价葡萄酒,结果也一样,研究人员说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反,营销行为可以成功的影响愉悦度,通过操纵商品的非内在属性,所以当你拿到一瓶可口的黑皮诺酒提高价格,就能提高需求,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改变他们的看法,感知和热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一想法也适用于金融,许多经济学家过去认为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会保持或接近真正的价值,因为冷酷精于算计的投资者会购买低估的资产,和出售高估资产,但这不能解释泡沫,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并不总是冷酷和熟练。他们可能会疲倦和变得非理性,这有助于解释泡沫从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者变得极其非理性,不是靠逻辑驱动,而是被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所驱动,所以行为经济学并没有否定传统的经济理论,他只是试图理解,何时以及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与经济模型所表明的不同。
一、行为财务学的学科定位
行为财务学作为新兴的财务学理论分支,自诞生以来就与占据财务学统治地位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财务学基础的套利理论,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以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共同加深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的理解,促进了财务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行为财务学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原理,而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与经济学理论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情景下人们的认知模式;而经济学则研究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判断和决策。亦即在各种情景下某些特殊的心理学现象不能成为经济学普遍规律的研究基础。理论上的缺陷再加上实验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较大差异,使得行为财务学在体系上缺乏一致性的同时,也为其学科的准确定位增添了难度,亦即行为财务学到底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是仅仅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异类顽童而成为财务学研究中的匆匆过客?目前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已深入到财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仍属于零打碎敲和零散叫卖的阶段,尚未寻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最新文献表明,未来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逐步将现有理论模型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Shefrin和Stateman(1994)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但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鉴别可能对资本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另一种研究前景是将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在理论上,Brave和Lfenton(2002)认为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Bar-beris和Thaler指出,一种新的,可以包容两者的理论或许将替代“理性范式”与“行为范式”;在实践中,Daniel、Hir-sheifer和Subrahmanyam(2001)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建立起的一个融合新古典理性预期和行为财务非理性预期的模型,可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而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1999)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1994)是将两者理论结合起来的完美典型,它们的提出引起了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热情。但笔者认为前一种方向仍然停留在对资本市场行为研究的个别层面和技术层面;而后一种研究则有可能在貌似兼容合并的过程中,将行为财务学淹没在传统财务学的海洋中并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因此,行为财务学如果真想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这块地就不能也不应该是传统财务学抢食下的残骨碎肉,而应该是在财务学范畴划出一块专属的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一套独立于传统财务学之外又能涵盖整个经济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把经济学看成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也把传统财务学看成是第二个学科;行为财务学也就必须和他们一样,以平行独立的第三学科的姿态出现。①当传统财务学试图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时,行为财务学也要有坚持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雄心,如此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理性人”的分析范围内。随着资本市场大量异常现象的出现,传统财务学难以解释并陷于尴尬的境地;写作论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财务学对人的完全理性提出质疑,并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上,但“有限理性”并非行为财务学首创。自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看法(杨小凯,2000年)。西蒙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传统的决策性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派模型将这三要素全部在完全理性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框架内吸收。因此可以说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三要素并没有抓住“有限理性”的要害。其实早在1921年,奥派学者Knight就提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不同于不完全信息。再从奥派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即使不考虑这种“不确定性”的内生变量,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个人决策之间及其与价格的互动也会产生社会性的“根本不确定性”。换言之,在市场用价格制度做社会实验,逐步获得社会理性的过程中,个人面对的却是根本的不确定性,亦即他不可能了解其他人的私人信息。奥派学者哈耶克解释了这种“根本的不确定性”源于一种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仅仅由个人所拥有的“极其重要但未经系统组织的知识,即在特定时空之情势的那种知识”。这种被哈耶克称为“默会的知识”,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即使是先进的统计系统和再高级的计算机,也不能将这种知识集中起来。然而,正是这种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的“默会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哈耶克在批驳“建构论唯理主义”的同时,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思想。人的理性能力有其限度,面对纷繁的世界(或市场),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一切达到全知,因而人类不可避免地始终处于某种相对的无知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无知”为个人的自由与选择留下了空间。
就目前行为财务学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西蒙的认识阶段,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缺乏深度。也有不少文献将20世纪初心理学上行为主义的兴起作为行为财务学最早的理论根源,还有的学者将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视为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毕竟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它只是将心理学作为研究的工具,其最终目的是要对经济和财务行为给出解释,因而将心理学视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根源似乎欠妥,而“空中楼阁”是凯恩斯庞大理论体系中的一片枝叶,不足以撑起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大厦。传统财务学批判行为财务学模型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看起来可以解释任何事情,但实际上理论基点过于零碎而不系统,因此不能称之为规范的财务理论。要想顶住这种批判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行为财务学必须找到一个独立的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从上述站在奥派的立场上剖析“有限理性”的本质,我们发现奥派并非从市场上种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解释“有限理性”,而是从个人决策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入手,进而再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升到“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社会哲学层面来解释“有限理性”的本质内涵。②奥派自1871年诞生以来就逐渐把经济学从狭隘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置放在“把人当人”的社会哲学层面,一切从“人性”、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研究开始着手,强调个人、观念、自由、市场、永续发展等概念范畴,将经济学的研究转向政治哲学、人类交往、社会合作等一般程序,在其13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一套既独立于新古典经济学又能涵盖整个社会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应该以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目前应加大两者关联性的研究。
三、行为财务学的应用范围
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两大领域: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在金融市场上,主要考量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及异常现象的解释上,又被称为“行为金融”;而在公司财务方面,主要研究投资者非理性以及管理者非理性下的公司财务行为。目前就前一方面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中的心理论述事实上是许多心理效应的调和物,对于不同的市场“异象”缺乏一种具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或模型,这使得它的反对者迄今为止仍将行为金融的相关论文称为“异象文献”,甚至认为,由于行为金融缺乏独立的论据,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就后一方面来说,行为财务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与结合传统财务方法的道路上,也还没有太多的标志性案例,其提出的“非理性”框架设计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数据的支持,由于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不可同日而言,使得行为财务的解释能力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总之,目前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还只局限于一池一地的狭小范围,还没有从更为宽阔的层面来展现其魅力和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视野,把实验的方法带入了财务学,开拓了财务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启发了人们对既有经典理论的质疑和继续研究。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型学科,我们称之为“技术财务学”。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为财务学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效率市场假说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使得人们对财务学的学科属性、目标内容及学科体系都有了全新的视觉和思考,而这一切恰恰是目前行为财务学应用研究中所忽视的地方。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需要行为财务学对现实“财务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作出解释和回答,以此突破理性假设的局限,拓宽财务学的应用领域,丰富财务学的理论内涵。由于行为财务学的产生和崛起,笔者认为,(1)财务学再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也不是纯粹理论性学科,而是一门以资金流、行为流、文化流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管理应用型人文学科。现代财务现象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财务学所要做的也不单纯是研究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成本与利润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财务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人”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财务学由一元的技术属性转变为同时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二元双重属性。(2)就财务学的目标内容而言,在保持传统财务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未来财务学的发展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以行为财务学“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资金运动的本质是受到人的观念和行为操纵的,人的观念和行为又受到外在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制度背后是文化,制度的演进需要社会主体以某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来完成,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因此,财务学不仅是一门专门研究财富增长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人”同“资金”一样也成为财务学的主体。这样,与财务学的二元学科属性相对应,财务学除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还应以“人”的责任最大化为目标;除了传统的“投资、融资、分配”三大内容外,还应该注入“行为财务、制度财务、文化财务”的内容。(3)萌芽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财务学,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其学科体系却很少进行明确而系统的研究。但透过一些西方财务学术论著和教科书,就会发现所介绍的都是公司理财中的技术方法,几乎没有财务人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财务文化的阐述和说明。这表明,在西方学者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性学科。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何种企业组织,无一例外地都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财务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相关理论和实务变革作出反应和解释。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运用是为构筑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财务学由单翼的“技术财务学”而演变为“技术”和“文化”并存的“双翼财务学”。新晨
四、简要结论
摘要:现阶段,经济学方面的理论逐渐与会计学领域融合,开始渗透到会计各个方面,为会计学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撑。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数据分析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将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内容同财务会计分析、预测领域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而且还与大数据时代对现有数据的要求相适应,缩小了理论与实务的差距。所以,本文主要运用契约理论、囚徒困境以及纳什均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来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经济学理论;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向规范化、成熟化、体系化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暴露出很多的漏洞与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1]。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立足会计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了其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设性方案,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做好会计方法的优化升级,改进企业会计披露水平而做出有益的推动。
一、经济学与会计信息披露
(一)经济学信息与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属于企业中形成的量化的财务数据信息,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其属于企业经济活动中价值变化的反映信息,可以对企业经济互动中的存量变量进行反映;二是会计信息跟企业的其他信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措施来观察了解其他企业信息的依据和载体;三是会计信息能够让企业通过分析而为管理决策的作出提供依据,减少经营管理决策上的盲目性。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信息属于广义上的所有跟经济问题有关的量化信息,会计信息也属于经济学信息的一种,因而企业会计信息包含在经济学信息当中,经济学信息统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升级也会为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发展升级提供契机[2]。
(二)经济学对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统计核算与分析方法得到了改进和加强,这就为企业会计披露工作中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3]。在传统的会计方法中,因为企业跟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企业信息的披露经常出现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方面的一些问题,而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和先进工具,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达到更高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水平,从而使经济学的发展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优化提供了契机,也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引入经济学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性措施,以改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元素慢慢渗透到经济学中,使得经济学产生了大量新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而经济学方法理论的升级发展,也对会计领域更新会计方法提供了契机。随着企业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数据分析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会计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因而急需引入经济学的先进手段,对会计方法进行优化升级。会计学主要针对企业中的财务信息进行统计、核算、分析和管理,其实务工作表现为就企业财务部门采集到的量化性质的财务信息实施管理[4]。如果采用经济学方法,企业能够通过分析资金运动方面的一些要素如资产、负债等的数量关系与规律,从而为企业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
摘要: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在假设等许多方面互相能够借鉴对方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审计过程中也有需要对审计资源进行配置。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审计收费与舞弊之间关系,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济学;审计收费;舞弊;纳什均衡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拥有悠久的实践历史,我国秦汉时期是审计与会计两者职责分离,审计走向独立的阶段;隋、唐两代,设立比部作为独立的审计组织,行使司法审计监察权。凯恩斯曾经说过:“所谓经济学,是在面临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够使我们正确地思考并达到正确结论的技术和心理上的工具。”社会中的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同样的,审计服务在审计市场中可以被看成是一项商品,审计收费为审计服务的价格,CPA事务所所获得的被审计单位为审计服务的数量,这两者间在审计市场上将如何进行变动?舞弊又与审计收费有何种关系?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张秀烨(2005)在《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探析审计导因》中确立衡量审计导因的标准,并进而给出了衡量审计导因的标准。金治中(2006)在《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内部控制制度论》以制度运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陈修浩(2010)在《基于经济学视角下舞弊导向审计研究》利用经济学理论剖析了现行舞弊审计准则与法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管理层与事务所存在供需博弈等方面的成因的问题。尹健(2012)在《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利用与经济学有关的模型和方法并结合对我国审计市场的调查问卷结果深入分析,认为合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是我国审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李凤(2012)在《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财务报表舞弊风险的存在增加了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因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的结论。袁洋(2014)在《财务舞弊公司的后续公司治理变化与审计收费的互动效应分析》中认为财务舞弊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提高,对审计费用有正向显著影响。孔晨(2016)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研究》明确了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控制策略的微观心理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有限理性下的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的控制策略。
二、概念界定
(一)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所提出的,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企业所有者在知识能力和精力上的局限性,使得企业的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的模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从而企业所有者需要雇佣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经理人来代替自己进行管理与经营企业。这就造成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委托者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委托者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而人基于理性人假设,会追求更多的薪酬和闲暇时间,从而在职消费或投资偏向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将严重损害委托者的利益,从而造成了委托问题。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委托所产生的矛盾日益激烈,迫切需要监督来解决委托的矛盾,这也为审计的出现提供了市场需求。本文中所探讨的审计相关者之间也存在委托问题,上市公司的股东为理论上的审计委托人,但实际支付审计费用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从而构成了审计的实际委托人。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业务,理论上应为被审计单位股东的利益所服务,但是由于上市公司股东通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实际委托人与理论委托人不一致,可能会产生合谋问题,从而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经济活动中的各方交易者所拥有的信息不一致,由于有的交易者拥有别的交易者所没有的信息,从而可能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中所讨论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所有者,即股东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股东所能够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经营业绩的反应,也是对管理层能力效率的一种体现,即财务报表为管理层对股东负责所上交的“成绩单”。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作为实际经营者,对财务报表上所显示的会计信息的了解更加深入,属于掌握更多信息的优势方。因此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审计所披露的信息将暴露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由于自身利益而隐瞒的不利信息,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