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财务合规审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出发,对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一、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的理论和现实必要性
(一)经济人理论,委托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解释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为自身谋取更好经济利益的行为倾向,对于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金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而言,经济人属性是同样适用的,在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手握人民赋予的决定涉农专项资金投向及管理的权利,当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足时,如何行使专项资金的投向和管理的权利成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极可能占主导地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结合委托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考虑,由于存在信息劣势,作为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知悉监督涉农重点专项资金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的真实合规性,有无违规违纪问题,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审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真实合规,查处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推卸,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解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价问题。
(二)财务审计是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内容是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有无违规违纪问题,使各环节的资金运营达到真实、合规,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当之处,给以相应意见并督促其整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众所周知,每一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都是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审计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性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谈资金的效益问题,才能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各项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因此,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对其效益审计的基础工作,要实现效益审计目标,必须先实现其财务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审计目标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财务审计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履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的审核,可以评价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合法合规性。因此,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内所在部门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的,即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是其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方式,审计方法效率低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各县相关审计机关普遍采取“同级审”的方式,由于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准入机制不严格,审计人员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导致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率差;虽然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县赞成“上审下”和“交叉审”,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同级审的不足,但是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若依靠“上审下”全方位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会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财务审计大多进行事后审计,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脱节;另一方面,这种审计方式可能造成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抵触感,直接导致审计监督受限,也使得审计效率低。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尽管在思想上逐渐受到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也有的地区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披露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而不是“法律义务”,从而使审计结果的披露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在考虑社会稳定、政绩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动下,管理涉农专项资金的本级政府可能不允许对外如实报告和披露其财务审计中不太理想的结果。因此,审计公告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不能真正实现社会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
(三)财务审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审计独立性低我国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这一审计体制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在本级政府的干预下,县级审计机关不具备权威性,不能独立地审查县级财政部门及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使查出了问题,也不能严格遵照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条例予以惩处。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县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就审计意见作出整改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情况的书面答复不要求附加书面证据,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门当地开展真实性复核的审计回访,并且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未及时整改的违规违纪行为,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权威性降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导致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违纪情况年年查,年年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年年提建议,年年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
三、改善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的对策研究
恰当运用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之后,审计人员要做的工作就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确定数据审计分析的重点。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分析的重点是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总体状况和收支结构;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有关违法违规问题等情况。具体做法是:通过分析预算文本、资产负债表及总账、明细账等财务数据,核对被审计单位各项收入是否相符、是否真实,有无隐瞒收入、乱收费等情况;通过分析经费支出等财务数据,审查被审计单位支出是否真实、合规,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台账财务数据,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帐、实是否相符,登记是否完整,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安全等;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往来账财务数据,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往来帐是否及时清理,是否有收入挂往来现象等。
对财务数据分析之后,要对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非财务数据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等数据资料的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安排和工作成绩,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关注重要的投资、债务重组、内控制度的设置及变更等情况,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发展情况。
(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要决策的会议记录、纪要等数据的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决策情况,检查决策的正当性、合法合规性等情况。
(三)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的分析,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各项业务流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例如我们在某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对采集的关联企业贷款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表内外欠息贷款、“五级分类”正确性、重点贷款的合法性四个方面入手,产生了信用等级不良贷款表、表内外欠息借新还旧贷款表、“四级不良五级正常”贷款表、金融机构贷款表等15张关联企业贷款疑点数据,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重点范围。通过进一步核实,发现了部分企业采用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等手段获取银行贷款;部分支行将不良贷款在正常贷款中反映,未真实反映该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部分支行违反有关规定发放违规贷款;违规办理商票贴现业务等问题。
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可利用EXCEL表格和AO系统提供的审计软件,也可利用成熟的数据库软件(例如SQLSERVER)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数据方法,即使计算机技术掌握不太熟练的审计人员也可轻松做到。对于复杂数据的分析,如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无法达到预期审计效果,可以请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参与数据分析。审计人员要将数据分析期望达到的目的,表述给数据分析人员,由其设计出达到数据分析目的的SQL语句,得出需要的审计结果,完成数据分析任务,顺利进行审计取证。
准确汇总数据取证
第一条根据《审计法》、《省审计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指挥部的实际,为保证区开发建设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审计监督部是指挥部的职能部门,对总指挥负责并报告工作。具体负责对指挥部内部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主要目的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最终审计创造条件。
第三条审计监督部的工作受区审计局的指导、监督。
第四条审计监督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专业知识人员按照审计监督部安排开展工作,并承担和履行与其从事业务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五条审计监督部的审计内容
一、审计监督部对指挥部内部、城北城投公司、城北拆迁公司实施的工程项目及其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二、审计监督部对指挥部内部的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
1、收支预算的编制情况;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为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我们尝试开展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我们对码头等4个行政村-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查出违纪金额118万元,纠正金额69万元。入库金额13.4万元,提出改进意见15条,均被有关部门和乡村采纳。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一、工程项目的财务审计的必要性体现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合法性
工程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审计过程有主导型作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的有关经济活动以及相关项目进行审核和监督,使其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其主要符合以下有关条件:首先要符合国家有关大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例如对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国家的设计法等情况。其次,要符合有关行业和各地区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审计工作要符合有关企业的会计准则等。再次,要对国家、各部门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预算编制和计划等相符合。对于招投标以及评定标等经济合同都要符合有关规定。最后,对于有关技术和行业规范等也要符合相应的指标和规则。
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最后还要上报给相关审计单位的高层领导和有关管理阶层,使企业高层和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和评价,同时使企业的有关成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竞争力。
二、对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必要性体现了投入和产出有效比率的过程
对于企业的项目中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经营期内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中经济性和效益性的审计是其关键要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实际的资金运作是一致的,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计算。
企业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有关审计工作,需要对企业的项目投资回收有关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投资回收期的的状态主要有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要根据有关回收的指标进行分析和制定。还要对项目经营期的有关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和审核,结合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法,对企业的工程项目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综合性分析,使得有关使用人员作为较好的参考和判断。
三、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有关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和核算,满足项目审计工作的必要性条件,并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工程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摘要: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过程中,乡镇担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其所管理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督职能愈显重要。本文从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资源以及深化审计内容几个方面入手,就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乡镇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财政财务审计;审计目标;审计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四个显著特征:调增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三大规律。乡镇审计是促进乡镇防范潜在风险、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强化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促进乡镇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审计过程也必须充分考虑新常态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一、以新常态特征为指引明确审计目标
新常态是一个平稳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乡镇政府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不能再以经济发展速度为唯一考核指标,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要强调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防范债务风险,审计目标的制定要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作为基础依据。
(一)强化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提升预算的科学性。重点审核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推进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等现代管理体制在乡镇的实施,为提升乡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