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财务风险评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体系中,如果某一成员企业处于不健康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条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链条的资金流断裂。考虑供应链核心企业受上下游企业和整个链条的影响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其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引入信息熵法,摆脱对人为主观赋权的依赖,建立了不同生命周期条件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所需样本量较小,可以充分选取与被评估企业具有相似特征企业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因此计算出的指标权重更加客观、具有针对性,可以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结果。
【关键词】
供应链;财务风险;信息熵;生命周期
对ERP和供应链的日益依赖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也使企业受到财务风险威胁的概率增加,因此财务风险研究的重要性日渐增强。一些学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作了界定,也有学者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但多集中于对财务预警的探讨。纵观现有财务预警模型,虽然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一直在提高,但由于财务预警模型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样本数据来进行模型的建立,而不同公司的特点不尽相同,用大量公司数据得出的模型往往不能体现所要预测企业的特点,对预测企业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预测结果也就差强人意。供应链作为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与效益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且由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有必要从生命周期角度来探讨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生命周期视角出发,不同阶段下企业的治理方式、管理风格和财务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企业从发起成立到最后消亡的过程为生命周期,对其不同阶段的划分一直没有一致性的答案。本文考虑到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规模基本比较成熟稳定,不可能是处于初创期的,故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成长期阶段的指标选取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更注重成长性,如销售收入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等。企业为实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竞争战略一般会采用债券、贷款等方式融资,较低的利润率和较高的负债会导致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较差,而此时由于有较小的利润空间,短期偿债能力较好。此外,因企业还处于成长期,无力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故投资情况在此阶段不是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高低的主要方面,且企业规模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营运能力和成本费用水平均不如成熟期企业理想。与此同时,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外部政治经济及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且由于企业实力的限制,即使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在上下游企业间也无法处于绝对优势,尤其对于成长期的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信息共享性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估此阶段的财务状况时主要选择表1所示的财务指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深挖企业经营数据及时分析反馈显式和隐式财务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进度风险、对标风险和隐性风险的角度,构建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化解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在新形势下所面对的挑战,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应对策略,思想意识仍然停留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中。评估和预警方法缺乏对数据泛化下的经营风险变化趋势做出及时反馈,缺乏对潜在风险的深入研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工作实践的要求,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造成长期的损害。
一、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的系列活动中,经营系统结构链条的各环节会产生差异化的独立风险,长期的累积效应对企业产生重大财务风险,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对经营数据及时汇总、监控,识别和分析出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但是在传统财务方法中,仍利用人工方式沿用传统模式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由于缺少信息化评估方法,评估流程中人为因素干扰大,预警机制滞后,生产经营链条中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传递,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信息分割不通,使得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对经营风险变化的及时准确的反馈,造成重大损失。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财务风险管理者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工具。长期以来,仅通过财务报表对经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对比,利用数量有限的单个财务指标进行评估,缺少数据间内在联系的数据挖掘,无法建立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不能及时发现潜藏的内在风险。这种人为主观的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对财务人员的技能和精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是结果反馈滞后,这种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主观成分大,评估结果客观性不高。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具有较强的实时性特征。大数据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可以为企业决策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便捷、多途径的企业战略决策工具,大幅度地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情报的效率,快速进行信息收集、存储、挖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决策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便捷、多途径的企业战略决策工具,提高企业整体分析研究能力、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建立起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竞争情报数据仓库”,提高核心竞争力。但是大数临据时代,企业财务也面临着以下风险:
1.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服务器,而将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大量机密数据云端服务器上,被某种大数据平台集中管理,企业拥有这些数据的生产制造者,是这些数据的所有者,拥有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修改权。但是当数据传到云端后,由于数据管理平台的安全性等问题,会存在着数据泄露等众多问题,大数据在为企业运营提供价值的同时也会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力保数据安全,在数据管理权限设置,人员涉密级别,数据备份机制,访问控制安全等方面加强控制力度。在条件许可下建立自己的数据服务器,进行辅助性和补偿性管理数据。
完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方法
1.实现多元化筹资模式
融资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其效果如何对企业影响很大。而就现在来看,一些企业因规模小只能用业主出资形式或流动资金来进行周转。这种有限的资金周转方式常使企业失去发展时机,也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进行融资,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源灵活的进行筹资。实际工作中,可以争取政府为企业提供的创新资金以降低筹资成本。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将本企业财务风险分散,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风险。
2.树立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是比较重要的,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量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最经济的方法将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对财务风险有一定意识后,还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完善财务分先管理体制。在体制建立过程中,应该先明确责任、权利、利益和报酬等因素,之后再建立财务风险激励体制和约束体制,以现代化制度为前提来协调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员工、政府和债权人的利益和风险分担关系,使其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减少企业损失。
3.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来看,我国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会计系统因受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薄弱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我们关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完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先设立专门控制财务风险的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对资本市场和经济态势进行预测和技术分析。即对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环节进行分析,配置专人负责强化各环节监督体制,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决策使企业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使风险控制体系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还应该对现有的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工作中要对筹措资金、投资和经营过程中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法规以便更好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4.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队伍
就高职院校筹资方面来说,我国目前很多公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税、费、产、捐、基、科、债、息”等方面。其中,除了债以外的来源,教育经费筹资方式都是无偿性的财务支持。既然有了债的筹资方式,就表明高职院校财务风险必定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债是有偿的,而且要还本付息的。这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与铺开,高职院校规模日益扩大,同时,其举债规模也随之不断增加。虽然说一定程度上的举债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同时它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高职院校在筹资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就是举债风险。高职院校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是,它们同样会进行相关的投资。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的投资一般包含了“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两个方面。
其中的对外投资一般有“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从这个外延意义上来分析的话,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这两种投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存在投资期满无法收回本金的财务风险,区别在于前者投资有可能要让高职院校承担连带责任,而后者则不然。因此,我们在分析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上两个方面的投资风险。当然,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校办企业的投资风险是放在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整体系统中来考量的,不再单独分析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随着校办企业这些年来的发展,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进一步分离,有些校办企业甚至还明确了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高职院校投资风险分开来分析。此外,高职院校在日常运营方面也有出现财务风险的状况,虽然说高职院校一般不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但是,也有可能出现总体上的财务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
一旦产生这样的财务风险,就表明高职院校流动资金已经趋于枯竭,一般会具体表现为拖欠工资等不良行为。由此可见,我们针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内容分析,应该包含举债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总体失衡风险三个方面。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鉴于以上关于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分析,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构建一个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来说,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反映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状况的财务指标构成的,从而方便高职院校凭借这些指标来评价资金运转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还要符合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实体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一般包含了科学性原则、总体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完善原则等方面。就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校要求来看,我们要注意区分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和高职院校财务综合实力评价,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事实上,我们也应该从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入手,对应着从举债风险、投资风险、总体状况失衡风险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从而有效地反映高校财务总体状况。
1)针对举债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举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学校资产负债率、累计借款占总收入的比率、借入款项占总支出的比率、借入款项占货币资金的比率、收入负债比率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构建。就学校资产负债率来说,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校级财力,这是一种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的工具性指标。一般来说,学校资产负债率的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其他几个方面也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无论年收入方面还是财务支出方面,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比率反映财务风险。虽然说高校不太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负债比率过高会严重影响到高职院的正常教学及日常运行工作,资金短缺也会给学院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因此,应主要针对偿债能力构建举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高校并不是营利机构,并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把握好高校短期偿债能力、变现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以及支付能力,让高校作为一个整体,不出现举步维艰的财务状况。
2)针对投资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本文将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全部136家上市房企作为研究样本,但为了更能反映楼市调控政策对总体上市房企财务风险的影响,我们将剔除*ST大通、*ST国兴、*ST海鸟、*ST园城、ST珠江、ST昌鱼、ST中房、S*ST天发及Z值异常的金科股份,剩余所有127家企业按证券代码从小到大排序。同时选取2009年-2011年年度财务数据进行比较,以真实有效地反映2010年和2011年逐步实施的“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政策对上市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巨灵数据库。
(一)Z值变化分析
由图1知,在2009年———2011年期间,127家上市房企中大多数房企其Z值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度的Z值相对较小,在比较图中明显地显示呈递减趋势。由表3也知,Z值平均数由2009年3.6869下降到2010年的3.5269,2011年相对2010年变化较大由3.5269下降至2.3105。从统计学而言中位数指标相对平均数指标而言更能反映总体状况,2009年-2011年期间Z值的中位数总体要小于Z值的平均数,2009年为2.4798、2010年为1.9302、2011年为1.6089,总体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2009年-2011年期间,上市房企的财务风险在逐渐加大。
(二)Z值变动分析
由表4知,在2009年-2010年期间,Z值上升的数量及比率为26及20.47%,而下降的数量及比率为101及79.53%,大多数上市房企出现Z值下降的情况;在2010年-2011年期间,同样大多数企业出现了Z值下降的情况,Z值下降公司的数量及比率达到了104及81.89%;而2009年-2011年期间,公司Z值下降的数量及比率甚至达到了127及88.19%。总体而言,在2009年-2011年期间基本上所有的上市房企都出现Z值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上市房企的财务风险在逐渐加大。
(三)Z值范围分析
由表5知,当Z<1.81时,公司的数量在2009年为25、2010年为54、2011年为78,相应的比率分别为19.69%、42.52%、61.42%,公司的数量及比率出现了显著的增加,即在2009年-2011年期间存在极大财务风险的公司在显著增加。当1.81<Z<2.99时,处在灰色区域即存在财务风险的公司的数量及比率出现了小幅下降,由2009年60及47.24%下降至2010年44及34.65%,2011年下降至28及22.05%。与此同时,当Z>2.99时即财务健康的公司数量及比率也出现小幅下降,由2009年的42及比率33.07%,在2010年下降至29及22.83%,在2011年下降至21及16.53%。总之而言,在2009年-2011年期间,上市房企存在极大财务风险的公司数量及比率在显著增加,存在财务风险与财务健康的公司数量及比率相应地出现了小幅下降。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高等教育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高校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高校以其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管理。从委托理论来看,国家与高校之间的的委托关系是明确的,国家是委托者,高校是经营管理者。作为所有者和委托者,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向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应当保持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充足性。
尹继北(2006)提出了高等学校的财务灰色评价体系,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以实验设计结果证明了预警系统的有效性。羊艳(2007)等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以量化、评判高校财务风险。陈继林,纪莉莉(2008)指出高校扩招导致了师资力量不足,进而教学质量下降,同时高校建设赶不上扩招的步伐,引发高校财务风险。刘荣(2009)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证明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绩效是呈正相关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高校偿债能力越强,从而高校财务风险越小,政府委托能力越强。假设2:高校收益能力越强,高校的能力越强。假设3:高校运营绩效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委托风险越小。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9~2010年江苏省本科和专科等高等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剔除数据不全以及数据异常的高校,经过筛选共取得有效研究样本观测值105个。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二)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高等教育委托与高校财务风险的关系,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LEVE+β2PROEXP+β3ASSPRO+β4PROGROWTH+β5LNASSET+β6STU+β7TEACH+ε其中,β0为截距项,β1-β7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模型中的变量定义见表2。
实证分析
支付风险。出现资金短缺,无法进行到期债务的支付即为支付风险。电力是电力企业主要销售产品,电费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电力企业支付风险产生主要因素是电价低、电费回收难。一直以来电力企业都存在电费回收,特别是陈欠电费回收困难的问题,巨额的电费出现坏账,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造成电力企业运营成本增大,经营效益低下。
内部控制风险。因内部控制不到位、控制机制为发挥正常效用产生的危害即为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极大,且具有突发性。
外部环境因素。
1金融风险。资本市场汇率、利率、债券价格及股票产生波动引发的风险即为金融风险,对电力企业影响重大。电力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银行贷款比例,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资本市场不稳定会对资金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
2自然灾害风险。森林火灾、强降雨、地震、冰雹、台风、覆冰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大范围的电力设备被破坏,造成电力企业的严重损失。
财务风险预测
利用财务比率,依据不同风险因素权重进行数学模型设置,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提供决策者风险分析报告,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实现财务风险预测。可采用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设定财务风险系数。利用系统软件获得财务安全系数多元判别式:Z=aX
1+bX2+cX3+dX4+eX5+fX6+gX7+hX8+iXg通常情况下Z应大于某个标准值,当低于某一个标准值时则说明财务风险较大(标准值参考表1)。
财务风险的循环
按照导致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活动分类,可以大致将其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类。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投资风险指公司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公司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公司价值的变动,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存货管理风险是指公司在存货上占用的资金过多或过少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而带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公司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的流通是由G到W到G’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资本形式的不断变化,公司需要面对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化。在由G到W的购买阶段,公司必须面对资本制服风险和资本配置风险;在由W到W’的生产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资本产出风险和资本消耗风险;在由W’到G’的销售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销售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由G到G的间歇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购买力风险和在投资风险。由此,便构成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循环变化。任何行业都必须拥有资本,只要有资本在周转流通,公司就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不同的行业会面对不同的财务风险,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面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成。如何处理好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与给类财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公司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个国家,只是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稳定性受到撼动,各国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并减弱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经过两年的调控,各国经济逐渐趋于稳定。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导向的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司仍然会面对各类财务风险。奥巴马政府颁布的救世法案提出,政府可以对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难以自行恢复的公司提供救助金,申请政府资金援助的公司采取自愿原则。但凡接受救助金援助的公司,政府对其经营状况、资金运用情况、信息披露情况、高管薪酬情况等各个方面都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以保证政府救助金的安全。事实上,这样一个救世法案对接受救助的公司来说,在帮助各公司缓解财务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始终没有回升的迹象,对于各类生产制造行业公司来说,市场需求的低迷会增加存货变现风险,并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由于接受救助金的公司必须接受来自政府的严格监管,很多公司不得不放弃一些收益高风险大的投资项目,虽然降低了公司的投资风险,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近期美国又筹划实施增印大量美元的行为,这又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各国对此几乎都持反对态度,对于美国公司来说,汇率的变动也将带来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与美国的情况相比,中国虽然在应对金融危机上成效显著,但工具实现贸易保值;某些行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且国际竞争激烈,要求公司必须谨慎寻找市场需求增长点,准确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降低投资风险和变现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举例
为了更具体更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司财务风险,本文选择时下我国受关注较多较热门的两个行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探究对象,有针对性的探讨分析这两个行业所面临的特比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