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

本科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本科课程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本科课程论文

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国内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时间分析

2013年5月29日,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为关键词,对2003~2012年10年间的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研究文献进行逐年检索,获得了每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以及10年研究文献的总量,进而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见图1)。从总体上来讲,各年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文献量是136篇,从2004年起每年总量按一定的比例增加,2008~2010年涨幅较小,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量达556篇,大约是2003年文献量的4倍。可见,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二)核心期刊载文分析

通过进一步检索,发现近10年来的3482篇研究文献中有2653篇发表在期刊上,其中有777篇发表在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上,我们统计了刊登20篇及以上的期刊,具体分布见表1。其中,百分比是指该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占全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量总和的比例。从表1不难看出,排名前15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总量占全部核心期刊载文量的62.03%,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文献的专业水平。其中,刊载最多的是《中国电力教育》,共有56篇,占核心期刊发文总量的7.21%,其他核心期刊载文量占全部核心期刊文献总数的比例在2.70%~7.21%之间。由此可见,关于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刊发的期刊很多,反映了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三)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1)论文合作情况分析。通过检索可知,2003~2012年相关文献总量达3482篇,本文通过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各年份的研究文献按5%的比例进行抽样,统计研究文献的合作情况。最后共得到174个样本,所抽取的每层研究文献数及合作情况如表2、图2所示。论文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独著的文献总量为95篇,占抽样总数的55%;合著的文献总量为79篇,占抽样总数的45%。其中,2003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42.86%,到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3.33%,2012年合著的文献量占抽样总数的百分比为42.86%。从总体上看,合著的文献量与独著的文献量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2)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分析。2003~2012年,有关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发表文献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仅仅有13位,详见表3。不难看出,在这一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不是很多,这13位作者的发文量之和占发文总量的1.75%。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总量巨大,说明对该领域关注的学者很多。

(四)高频被引论文分布

继续阅读

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

伯克利加州大学(简称伯克利)对本科生科研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将其当作本科课程内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学校在这方面工作的好坏当作吸引本科生入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认为,一所伟大的科研型大学,其重要性及成就不仅应当体现在杰出的师资、图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能够反映最新学术成就的课程,也在于能够提供机会使得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参加研究,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加交流并发展友谊。另外,本科生科研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面的意义,“对于正准备进入社会扮演一个角色的本科生而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来源:知识不是来自人类的指令,也不是来自于人类的幻想和欲望,而是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精确的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伯克利古典学教授StephenMiller)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MargaretL.A.MacVicar受另一名教师EdvinH.Land(立即成像技术的发明人)的启发,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URA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MIT认为,这一项目是全美最早的促进本科生科研的项目之一。

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UndergraduateResearchCenter),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范围组织本科生科研。由于在这方面工作的杰出成就,1997年,UCLA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所颁布的“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就奖”(RecognitionAwardfortheIntegrationofResearchandEducation)。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虽然也是伯克利的传统,但90年代以前这些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也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进行联系,工作开始得并不充分,与兄弟学校例如UCLA相比较为落后。

90年代,伯克利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但工作分散在各系进行。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伯克利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OfficeofUndergraduateResearch)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同时开始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数量充足的科研机会。办公室设于文理学院内,有2名固定职员。“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的工作包括对本科生研究工作的组织与服务,如提供各种研究机会和项目申请的信息,组织项目申报、审核以及验收工作,此外还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能,例如组织各种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讨论会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拟订预算等,也可以说帮助学生亲自实践在未来如何作为一名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的全部过程。办公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维护一个网站(research.berkeley.edu/),这个网站包含该办公室的几乎所有重要工作,能迅速地各种信息,包括项目申请方面的信息、最新的学术讲座通知、指导性的专门讨论会、报告会的广告等。可以说,这个网站是伯克利本科生科学研究的中心区。

二、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类型

本科生科研从工作内容角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例如伯克利学校自己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iceProgram,URAP);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CommunityServiceProject),根据方案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例如学校设立的HassScholarsProgram和BerkeleyBeckmanScholarsProgram。

1.“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这项计划在1991年由现任副校长DonMcQuade创立,他当时是本科生跨学科学习计划的院长。计划初始时有23名教师和31名学生参加,现在大约有170名教师提出计划,每年接受约400名学生在五十几个院系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资助面较广。目的:提供机会使学生能与教师在科研中有机会一对一的接触,在研究工作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长学生的研究技能。计划设计:每年春季和秋季项目信息,每一位愿意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将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的概况予以公布,另外须说明项目中所需要的本科生人数、工作岗位以及申请者须具有的特殊条件。任何一个年级的本科生如果平均学分绩点(GradePointAverage,GPA)在2.0以上,可以在详细阅读教师的研究信息后向最多三个项目提出申请,包括项目申请表格、自己的兴趣说明及成绩单。教师在申请人中进行基本情况审核(GPA和特殊技能),然后再通过面试选出参与自己研究项目的本科生,或者说选择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的“学徒”(Apprentice)。对于学生来说,项目申请是竞争性的。项目的结果是:学生在决定参与研究之前与教师签订合同,确定自己每周投入工作的时间。如果每周投入3小时,学生可以在课程号为192的课程中取得学分,学分数确定为1,成绩为通过/不通过(Passed/notpassed);投入时间增加,学分数也可增加,最多为4。学生在项目完成后提交3~5页的文章,说明自己在研究中的主要收获或取得的研究成果,经审核获得学分。其他规定: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元项目研究经费。学生如果在暑期继续工作,可以获得1000~2000美元的经济资助,或者是生活方面的补助,或者是旅费。学生在一个项目持续工作2个学期以后,有资格向学校申请自己的研究项目,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学术会议时也可以进一步申请资助。例:考古学系教授MargaretConkey正在从事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部史前岩画研究,其工作小组中有5名本科生受到这一项目资助参与研究工作,学生的学科背景分别为考古学、法语、英语和生物学。5名学生中有一名来自其他学校,暑期参加研究。当项目组在法国进行田野工作,学法语的学生可以协助进行翻译工作。(该教授3月13日讲话)

2.HassScholarsProgram这个项目由校友RobertandColleenHass一家捐赠,是一项来自私人基金会的项目。该项目创办于1997年,主要资助杰出的三年级本科生在整个学年包括暑假期间从事研究工作,资助金额较丰厚,其中研究经费为5000美元,另外为了使学生专业研究而不外出打工,项目还包括暑期的奖学金3500美元和学年奖学金3200美元。项目申请人GPA应在3.5以上,须参加一年的研究工作,参加项目中期研讨会以及项目结束时的论文报告会。该项目每年资助20名学生,在申请人中进行选拔。本科生科研的资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由学校、院系以及其他跨学科研究领域提供的研究机会,这种类型的资助计划共有17种,例如单独设立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President''''sundergraduateFellowship,PUP)、“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资助”(MolecularandCellBiologyResearchResorues),“心理学研究机会”“(PsychologyResearchOpportunity)等;一是由加里福尼亚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机会,例如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每年接受约332名本科生参与实验;第三方面为校外所提供的机会,包括NSF所设立的全国性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KEU)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所提供的研究资助等。

继续阅读

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一、以应用型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应用型人才。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应的,是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建设的推进。我国在1998年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此后教育部又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此外,在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更是指出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此观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看出,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科系设置中一个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但其应用性常受到质疑。事实上,在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及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与传统理论基础要求之间非但不矛盾,更是一种相通。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了四年的专业训练,得到了理论性、基础性的综合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认可度较高,可担任新闻出版、广告文案策划和行政管理等各种类型的工作。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与传媒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个方向共同具有的应用型特征,即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思考可以率先从这两点出发。

第三,正是基于社会需求与文学与传媒系自身的特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加强读写能力为基准,提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大一学年完成100篇内容、题材不限的作文;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并做汇报,大三学年考核学年论文,大四学年提交毕业论文,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阅读能力”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

从阅读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并做汇报,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实际情况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不够的情况。首先,从大环境来看,读书所需的“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氛围被就业率和找工作的惶恐打破。其次,就学生个人情况来说,有部分是被调配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即使第一志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自身的阅读量、文学感悟能力都需要补课。再次,就课余时间而言,学生的兴趣更多被新媒体、互联网所吸引,作为知识获取的阅读行为更少了。据相关调查,“因为学生缺乏像过去中文系那样系统地朗读、背诵、演讲的训练,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一些学生未曾说话先脸红、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重复啰嗦、语病较多。同时,因为阅读作品较少,在写作方面占有的材料有限,写文章文思枯竭,下笔离题,语句不通,套话、空话较多”。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的阅读训练重在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形成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并在大二学年末举行读书报告会。这样规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深度阅读、专业阅读的训练,而最后的读书报告会既保证了读书报告训练项目的完整性,也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锻炼。这样的规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8篇读书报告不仅仅是看了8本书就能够完成的。就一本书进行写作,必然会涉及其他相关书籍。这种延伸式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角度出发,作为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02年修订版)》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加强文学教育。而反馈到教师培养这个环节,相应的也需要培养教师的文学感觉。文学感觉的培养正是通过对原典、经典的阅读所获取的。以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读大一下学期便安排专门的博导课程,目的是引导本科生认真阅读原典、经典,扩大阅读量。

根据南京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在大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已接触核心专业课程的一半,在这个时候集中指导专业、深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非常有效。此外,暑期班以提交论文这样的考核形式,有助于完成大三学年的学年论文,也为大四毕业论文提供演练和思考。我们则可以通过大二学年完成8篇读书报告的契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也为他们接下来的学年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练笔机会。作为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及文化传媒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而无论是新闻写作能力、文秘能力还是广告文案创作能力,都需要较强的文学素养,需要中文系学生从所学的专业基础中提炼所需的文字功夫和文学素养,转化为自身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观察能力,并最终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事实上,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展了本科生的“13511”工程,这项工程基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说会写的基本要求,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学习,运城学院中文系于2009年推出了“13511工程”———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读100部书,背诵300篇诗歌散文,写50篇文章,练出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此工程涵盖了汉语言和文学两大领域,选录了诸多名家名著,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切实锻炼学生的嘴皮子和笔杆子,以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三、“写作能力”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

继续阅读

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金融工程是应用经济学科中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的崭新领域。论文通过分析国内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其存在的三大问题:实践性不够,内容趋于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全面。因此,该文基于能力导向教育的要求,提出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设置应包含基础理论、分析工具、计算机、法律、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六大模块。

[关键词]能力导向;金融工程;课程设置

20世纪50年代,国外文献中首次出现了“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一词,但直到80年代末金融工程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金融工程已经成为金融学领域的核心学科。从2002年教育部批准全国5所高校开办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有115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包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软件工程(金融工程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工程方向)。学习金融工程这样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不仅要有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如宏微观经济学、投资学等,同时还要有数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随着金融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已成为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是高校金融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需求。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其根本所在。理工科院校要实现金融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需求,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本文从能力导向教育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当前有代表性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提出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方案。

一、能力导向教育的内涵

能力导向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定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Compe⁃tency-BasedEducationTraining)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都倡导大学生能力本位教育。Weddel(2006)将能力导向教育定义为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强调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国内文献中最初关于“能力导向教育”的讨论,主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的角度出发,如刘雅绒(2011)认为能力导向教育要将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作为教育理念的指导,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余吉祥等人(2011)认为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需要根据职业定位及岗位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框架,从而设计课程体系。近年来,能力导向教育的内涵有所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方面。杨秋波等人(2015)认为职业能力导向要求完成由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的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本文认为,能力导向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

二、能力导向教育的特征

(一)实践化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具有实践化特征。当前,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蓬勃发展,金融工程的人才必须具备金融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化的课程体系来完成。因此,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需要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互相配合。就理论教学来说,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好教学内容,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就实践教学来说,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导向教育应当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以能力导向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课程需要具有多元化特色。鼓励教师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打破传统接受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打开他们的开放式思考空间。能力导向教育要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习成果,不仅要体现授课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同时要考虑学生互评结果,更提倡学生自我评价课程学习表现,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继续阅读

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优化

一、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继续阅读

浅谈金融工程本科课程体系

[摘要]金融工程是应用经济学科中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的崭新领域。论文通过分析国内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其存在的三大问题:实践性不够,内容趋于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全面。因此,该文基于能力导向教育的要求,提出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设置应包含基础理论、分析工具、计算机、法律、学术能力提升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六大模块。

[关键词]能力导向;金融工程;课程设置

20世纪50年代,国外文献中首次出现了“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一词,但直到80年代末金融工程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金融工程已经成为金融学领域的核心学科。从2002年教育部批准全国5所高校开办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有115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包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软件工程(金融工程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工程方向)。学习金融工程这样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不仅要有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如宏微观经济学、投资学等,同时还要有数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随着金融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已成为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是高校金融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需求。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其根本所在。理工科院校要实现金融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需求,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本文从能力导向教育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当前有代表性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提出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方案。

一、能力导向教育的内涵

能力导向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定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Compe⁃tency-BasedEducationTraining)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都倡导大学生能力本位教育。Weddel(2006)将能力导向教育定义为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强调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国内文献中最初关于“能力导向教育”的讨论,主要从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的角度出发,如刘雅绒(2011)认为能力导向教育要将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作为教育理念的指导,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余吉祥等人(2011)认为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需要根据职业定位及岗位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框架,从而设计课程体系。近年来,能力导向教育的内涵有所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方面。杨秋波等人(2015)认为职业能力导向要求完成由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的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本文认为,能力导向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

二、能力导向教育的特征

(一)实践化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具有实践化特征。当前,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蓬勃发展,金融工程的人才必须具备金融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化的课程体系来完成。因此,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需要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互相配合。就理论教学来说,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好教学内容,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就实践教学来说,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导向教育应当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以能力导向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课程需要具有多元化特色。鼓励教师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打破传统接受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打开他们的开放式思考空间。能力导向教育要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习成果,不仅要体现授课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同时要考虑学生互评结果,更提倡学生自我评价课程学习表现,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继续阅读

论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与市场的结合

摘要:翻译专业教学极具实践性和职业导向,其人才培养目的是让毕业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翻译职业化为背景,分析当前高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存在问题,并对改进策略进行了有效探索,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

关键词:翻译行业;翻译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市场契合

翻译学作为语言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已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开设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作为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向与翻译行业联系不密切,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探索科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路径,使其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市场意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翻译职业化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应用性语言交际活动,翻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步入职业化时代,成为了千千万万职业翻译的谋生手段,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翻译专业。高校是输送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了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过于侧重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不高,难以适应当前翻译职业化背景下市场对翻译者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大学教育对象必须考虑接受教育后的出路在哪里。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本科教育理念下,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并有更好的职业生涯。为适应市场对实践性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需求,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促使翻译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职业能力,有效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本科翻译人才的需求。

2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容乐观,论文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令学生和指导老师极为痛苦的事情。这一现象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有:论文选题与现实脱节,选题宽泛;论文内容陈旧,没有学术研究意义;语言质量低下,语法错误严重,意思表达不明确;一手资料少,抄袭拼凑问题严重;参考文献不足,英文资料缺乏等等。总体上看,对论文质量的探讨,几乎是从研究型论文的角度出发,对于非研究型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如何与论文写作相适应,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迄今还没有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国外部分开设翻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将毕业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包括翻译学研究、翻译加翻译评论、翻译实践报告等。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在论文形式、评分标准及考核形式等方面仍然沿袭语言类专业的论文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还违背了翻译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宗旨,对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更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3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与翻译市场结合的意义

继续阅读

地球化学科研技术的发展

作者:冯海艳杨忠芳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球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为了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地球化学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地球化学专业人员,地球化学专业应将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了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下:地球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实用技能的地球化学专门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具有从事地球化学专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并有较广的知识面,具备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础,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地球化学人才多方面的需要,既可从事理论研究,也能胜任应用领域的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以及国土、资源、环境、石油、海洋、农业、城建等部门从事科研、生产或管理工作。

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动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学校也出台了一些举措,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本科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大型仪器的使用和测试精度、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送检样品的代表性、送检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水样在采样后要进行加酸,加酸的目的和加酸的具体要求等,都需要掌握。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析要求送检鲜样等,同时也带来采样代表性和样品处理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样品的采集、前处理等过程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锻炼和认知的过程。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周期较短,一般为一年时间。这对于像大地构造等以野外和室内观察为主的专业学生而言,时间也许充裕;但是对于地球化学这种依靠测试分析数据来支撑的专业学生而言,时间是不够的。

因为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野外踏勘和实地取样后,样品的分析测试周期往往很长,一年之内数据难以获得。为了按时完成科技立项工作,有时指导教师会提供现有的数据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样学生就缺失了野外锻炼的实践机会。当然也有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前采集了研究所需样品,但是又由于昂贵的分析费用和样品长时间排队等问题导致无法按期完成创新实验。

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坚持课堂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增加了实验课的课时和内容。但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是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的,而科研项目的样品基本以送样为主,因此毕业论文阶段本科生也很容易缺失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重要实践环节。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