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保险财务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造成保险公司财务不真实的经济学成因
(一)效用函数不一致是财务不真实的经济诱因。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会出现利益冲突,当利益分配体系存在缺陷时,为实现自己效用(报酬和业绩)最大化,经营者有动机隐瞒甚至扭曲信息,去迎合其他主体对财务指标的要求。就保险公司而言,不同的主体在效用效益上不可避免存在着差异。监管机关关注的是公司的经营风险;所有者关注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经营者则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各方的利益矛盾将会是不可避免的,保险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在评价业绩时过分注重经营活动结果与预定目标的符合程度,忽视程序(包括财务信息的生成)是否符合规范的标准,对保费、利润、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完成状况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衡量,却很少分析内控等非财务性评价指标,这样的考评体系不仅不能形成对经营者的正向激励,甚至加重各方利益的冲突,在经营业绩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凭借其对财务信息的控制权进行造假、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机会主义是财务不真实的行为动机。机会主义产生于理性的经济主体寻利动机与约束其行为的规则的矛盾之中。为了尽可能地维护自已的利益,经营者会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有利条件追求效用最大化,甚至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经济活动相对人的利益,财务会计工作在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险行业由于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特别是保险收入与发生成本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必须通过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财务处理中的预计性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行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金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金计提的具体方法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公司自行根据情况确定。受预汁的局限性与保险监管当局谨慎性要求的影响,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值与实际发生值之间常有较大偏差。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保险公司相关利益集团就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上给予的灵活性对数据进行操纵,使利益在有关利益人之间重新划分,谋取本集团的最大福利,尤其是从事有利于经营者自身的财富再分配,如操纵会计利润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红利等造成保险公司财务的不真实。
(三)信息不对称是财务不真实的客观条件。信息提供者利已的动机是普遍的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如果能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动机不一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但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财务不真实就有了生存的七壤。根据科斯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委托方和方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为了得到更好的交易结果,会采取一些令人可信的方式将错误信息给缺乏信息的另一方。保险公司的经营者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公司、财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食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营中小投资者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会计信息。在上级机构和下级机构之间,财务信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也存在着不对称。如某些分支机构就可能利用总公司对分支机构财务情况的不了解,通过各种财务处理手段如虚增保费,谋求本部门、本机构业绩和薪酬最大化。对此保险监管机关虽然已引起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人力有限,监管手段还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监管的力度和成效仍不理想。在缺乏内外部强有力的约束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经营者与大股东可能利用和扩大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其对财务资料的操纵扩大经营业绩,粉饰报表。
(四)治理结构不健全是财务不真实的制度根源。公司治理结构是指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政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财务信息的生成是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进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此,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财务真实的环境保证,而失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孕育财务不真实的温床。
二、保险公司财务不真实的治理对策
治理保险公司财务不真实,焦点应集中在阻断(至少是降低)虚假信息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联度、提高资本市场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强度、建立公司治理的有效产权基础上。
(一)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一是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构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加快上市保险公司国有股的减持步伐,释放股权的集中度,改变“一股独大”现象,增加机构投资者,关联企业投资者为董事,强化董事会功能;同时加快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股权调整,通过自然人持股、经营者持股以及关联企业持股实现股东人格化,改变董事会的构成。二是提升监事会的地位,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平衡审计关系,强化内外监督作用。鉴于目前保险公司监事会功能较弱的局面,应逐步改善监事会的人员构成,增加法律、财会专家,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同时扩大监事会职权范围,赋予其对公司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的监督权。三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监督和控制经营者行为在相关的绩效考核方案设计中,摈弃单纯看重结果的做法,加强对过程,特别是财务信息产生过程的关注;建立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达到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失业险到养老保险再到医疗保险,人们可选择的保险种类和范围也越来越广。保险作为风险转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现代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行业作为我国的重大支柱产业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介绍,并以此为指导,在分析保险公司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保险公司的特殊性,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在中国保险企业的运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对中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有帮助。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策略
财务管理是保险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金融企业的亏损盈利和风险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与保险公司是相伴而生的,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保险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仍较为落后,严重影响着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及其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收益与风险相辅相成,风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只有预计的收益大于风险时,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决策。保险公司经营的终级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财务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保险公司资本收益情况的重要标准,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全面深度贯穿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在保险公司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利润息息相关,是保障企业运行的核心工作,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把控公司的正常运行,有助于企业高层领导进行正确的企业决策。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险行业也迎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诱因
(一)风险意识
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保险意识也越来越普及化,随着人们保险需求的增多,保险公司也在日益增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相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来说,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高,因为庞大的资金资是保险公司平稳发展的有利保障。但事实上我国许多保险公司面临着资金短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管控意识差的现象,这些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摘要: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利益最大化以及风险最小化是其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保险企业是以经营为主的经济单位,主要工作就是承担不同风险企业的可保风险,同时支付和收取相应的保险金。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全面认识和把握财务管理中和风险有关的因素,同时深入的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规避风险。基于此,本文对保险公司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希望对保险公司的相关工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财务管理;策略
保险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在保险公司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这些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保险公司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
(一)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目前,很多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全面,在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承保环节以及对应收保费的管理、筹资和投资等环节中潜藏的赔付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因而没有及时对相关的应急防范方案进行准备,而风险一旦出现,保险公司很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此外,保险公司风险意识的欠缺还体现在没有对长期客户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赔付了很多无须赔付的事项。
(二)缺乏完善的技术平台一部分的保险公司目前没有健全的风险操作体系,且相关的技术平台不够完善。市场、信用、操作以及资产等方面的风险都是保险公司经常会遇到的风险内容。很多保险公司在面对这些风险的时候,并没有将防范工作做好。例如,保险公司产生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授权,保险公司在授权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分析和调查市场需求和规范,而是对公司的权利进行过度的下放,甚至对投保人的信用未经过评估,就许可其进行投保。在保险公司遇到风险的时候,风险管理技术平台能够有针对性地将解决方案提供给保险公司,还可以在保险公司遇到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快速做出回应。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对风险管理技术平台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建设风险管理技术平台的时候没有做好信息保障工作,技术平台有较多的漏洞和缺陷存在,因此泄露了很多客户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受到黑客的攻击。还有一部分保险公司甚至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技术平台,这些都使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三)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保险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很多环节的操作上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有关负责人没有明确自身的权责,对公司有关的规章制度也不够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保险公司在内部流程的控制上也缺乏科学性,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专业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工作内容较为繁琐,涉及了很多的事项和环节,因而很多情况下无法及时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很多事务,有时甚至会对下一环节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保险公司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也没有专业部门前去解决,也导致了问题难以追究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身上。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良好的监督体系,目前一部分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缺乏专业素养,很难满足工作的具体要求,很多重要的事宜缺乏相关的负责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质量以及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阻碍,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进行约束,保险公司很难在公司运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因而风险会不断增大,对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产生一定的威胁。
一、当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保证公司顺利实现各项发展计划、合理配置资金、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的机构组成十分复杂,各个部门设置的是否规范合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层级机构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报告制度与财务检查制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保险业务中产生的一些单据以及凭证的管理十分混乱,作为保险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始凭据,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低下;其次,各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财务报告甚至没有经过会计工作人员的独立审计,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未形成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从而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三)保险公司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受到传统的公司运营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是很明确,致使公司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因为各自的权责不明而无法形成合力,很难把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公司运行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任务分配以及部门的绩效考核等都是有上一级的管理部门来统一安排的,并没有对各自的权利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致使公司发展的目标没有真正融入到公司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之中,同时业务部门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往往采用重量轻质的发展经营模式,致使财务部门的规范和调节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推动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具体措施分析
摘要: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自1995年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众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台湾健保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至今已经爆发了三次财务危机。本文从台湾健保的管理制度、财务收入制度和财务支出制度等方面对其财务危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它为完善我国大陆健康保险制度提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
一.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制度分析
台湾地区健康保险制度源于1950年的劳工保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13种健康保险。由于当时这种保险制度存在着如保险费交纳不
一、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不一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从1988年开始台湾当局就组织人员着手规划实施全民健康保险,简称全民健保。1994年8月9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
(一)台湾全民健保的制度模式
台湾全民健保前后规划了6年,台湾当局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实施经验,同时结合台湾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民众需要,创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其制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央集权的单一公营体制。在台湾的全民健保体系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是整个健保运作的具体承担者,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健保局总局综合管理全局业务,负责业务制度规划、督导、研究发展、人力培训、信息管理等。健保局总局下设6个分局,直接办理承保业务、保险费收缴、医疗费用审查核对及特约医疗机构管理等业务。在台湾,负责监督全民健保运作的机构有:负责监督保险业务的“全民健康保险监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各项争议的“全民健康保险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协议与分配健保年度所需医疗费用总额的“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协议委员会”。这三个监督机构同健保局总局一起,向上对“行政院卫生署”负责,构成了全民健保的行政体系。
对于报账制的内涵,笔者搜索了相关的资料,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义,叙述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可这样理解:报账制是某些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下级机构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的一种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实行报账制的下级机构不单独设置财务账套,所有会计资料都上交上级机构,纳入上级机构财务账套核算,上级机构在账套中设明细会计科目或设部门对下级机构进行会计核算。从以上对报账制的描述可知,报账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对于保证资金安全、预防下级机构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石化业、运输业、烟草公司、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等对其基层机构或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大都采用这种模式。
财产保险公司在县级城市设有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在地级市设有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对于县级城市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一般采用报账制财务管理模式。各家财险公司在实际运用报账制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对于报账制的流程、方法,业内也无统一的规定。如何做到既有利于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又能保证财务管控的严格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总结了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中心支公司(下文简称“我公司”)在报账制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归纳了财产保险公司在几个重要财务管理方面采用报账制管理模式中较为合理的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的管理
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管理,目前存在由实行报账制机构自主招聘管理、上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的模式以及由上级公司统一委派、集中管理模式等。由上级公司统一委派、集中管理模式就是上级机构统一招聘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委派到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并对委派的财务人员集中进行管理,委派财务人员的人事任免、工资待遇等集中在上级机构,所在分支机构对其有建议撒换、部分考核权的一种人员管理制度。由于该管理制度更有利于上级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管控,笔者建议对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管理采取此办法,但要注意将委派财务人员的部分利益与委派单位相挂钩,以调动其为所在单位做好服务的积极性。我公司是将委派人员年终奖与委派单位效益相挂钩,在财务人员管理上总体效果良好。
实行报账制的财险公司分支机构可根据其业务量的大小配备财务人员。年保费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一般配备一名出纳,负责该机构保费的收取,费用、赔款的支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相关辅助账的登记,与上级公司会计资料的传递,应收保费管理,单证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工作。保费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机构设置1到2名专职出纳,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会计核算人员。出纳负责保费的收取,费用、赔款的支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会计核算人员负责相关辅助账的登记,应收保费的管理,单证的管理,与上级公司会计资料的传递等。无论实行报账制机构财务人员是只配备1人还是若干人,财务印鉴均要分开保管,对财务专用章的使用要设置登记簿认真记录印章使用情况,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设置要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当实行报账制的机构只设置一名财务人员时,上级会计机构要承担更多下级机构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的职能。
二、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
实行报账制的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资金管理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的资金涉及到保费资金、费用资金、赔款资金,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就是指分支机构收到的保费资金必须全额上划到上级公司指定的账户,不得将收到的保费用于支付费用及赔款,所需费用及赔款资金必须由上级机构全额拨付的资金管理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对上级机构拨付的资金必须按指定用途使用,即赔款资金与费用资金不得混用,指定用途的费用资金不得挪做他用。实行报账制分支机构如能严格按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资金管理,就基本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报账制的分支机构还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账户的设置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备受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其费率水平的制定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对交强险费率水平的客观评价必须基于对交强险实际经营数据的准确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据此来分析和评价交强险实施后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影响,其中特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为避免个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特收集了交强险实施前后整个保险业1999—2007年产险业务收入及业务毛利的财务数据,并据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
2.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们将产险保费收入看成自变量,产险业务毛利看成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交强险实施前(1999—2005)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出模型为:
Y^=0.440165X+274280.9086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908,正相关特性十分显著。此外,我们还计算出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817,这说明在交强险实施前只有1.83%的概率属于随机因素来影响产险业务毛利,因此所建立的这条回归线是合适的。
[摘要]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医疗保险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基于此,本文针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然后从程序标准、人员教育、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对账管理
引言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会阻碍社会稳定发展,有关部门应该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认真分析,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完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医疗保险体系较为复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5种,根据面向对象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内容也不相同,包括城市职工、离休人员、伤残人员、重大疾病、公务员等。每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都要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会计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对员工的基础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基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常会出现会计凭证不合规定、凭证内容不完整、账簿没有连续编号、错误没有及时更正等问题。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长期忽略业务知识学习,缺少自觉性,导致业务素质始终无法提高。还有的会计人员缺少职业道德,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会计信息失真。
1.2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