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

班级活动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班级活动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班级活动管理

谈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践

小学阶段的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成熟,对于信息,不能正确辨别是非对错,很容易受人诱导。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引导者,其管理水平关系着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决定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强化班级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与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定期开展主题班会

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想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除了各项科学的管理制度之外,也离不开班级班风潜移默化的熏陶。班会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能帮助学生对日常学习有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共同参与的班会互动中不断优化班级管理工作,助力良好班风的形成。在主题班会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件,针对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具体事件带领学生进行班级内部讨论,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运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教师除了用最常见的赏识语言之外,还要用眼神赏识、鼓励评价等方式表扬学生。一般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会用一些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提高其信心。比如,“你真棒”“这次有进步哦”“老师看好你”等,让学生的自信心和优点得到进一步提高。当学生在学习上无法肯定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者答案时,教师可以用眼神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带来的力量,能及时思考学习的方式以及改正错误行为。

三、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体现民主元素是培养学生公平、平等意识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机制的设计环节体现民主元素,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制定环节。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班级交流平台,并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身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建议,以此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以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班级管理工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互联网交流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班主任可以将公平、民主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细节中,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对此发表看法,以此提高互联网交流的实效性。

四、加强德育实践活动,优化班级管理的方式

继续阅读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措施

摘要: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的最优途径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促进班级的发展,变“管理”为“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共同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发展共同体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制度和班级氛围的集合。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班级特色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从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班级文化的管理,即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班级,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各方资源的整合为依托,以学生心理管理为特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以树立班级独特形象为目标。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一、教师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不仅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

(一)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传统的班级管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较大。班级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有文化治班的理念。文化治班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管理者,由他们自己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同伴的支持实现文化自治。“学生是自己的管理者”,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自立、自制、自控、自主等品质的发展。所以班级文化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1]。

继续阅读

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研讨

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成员缺少有效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必要手段,有效的信息反馈对于班级的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班级的实际生活中,由于班级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的差异,以及沟通方式和技巧上的不当,导致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此外,一些班级在管理上还沿用强制式的管理模式,由班干部向班级传达通知和工作任务,很少听取同学的呼声和意见,这种单向传递的沟通方式不利于信息的反馈和班级工作的开展,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会产生误会和偏见,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团结合作与班风建设。

(二)班级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学习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故迟到、旷课、晚归等不良现象。还有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迷茫中虚度光阴,荒废学业,更有甚者因沉迷网络而致辍学。高职院校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机构,缺少学习导向和激励机制,班级内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缺乏上进心,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三)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间彼此吸引并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精神力量,它是衡量班级好坏的重要标准。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对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然而目前高校班级普遍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首先,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的娇惯与呵护,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我性,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有些大学生存在着自私、狭隘和任性的人格弱点,尤其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对集体的事务漠不关心,致使班集体日趋松散化,集体归属感与班级凝聚力不强。其次,班委会分工不清、沟通不顺、领导能力不强也会使班级缺乏核心力,工作中容易出现学生不参与、不配合、不赞成的情况,给班级管理带来难度。

二、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合理的班级制度是班级和谐稳定的基础,然而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管理中不断调整完善。首先,班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取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管理制度不仅是教师的主观要求,更是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客观需要。其次,严格执行各项班级制度,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违反制度的学生,无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同学,都要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

(二)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坚持对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进行督查,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营造“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氛围。还要及时与任课教师及家长沟通,共同管理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如通过读书活动月、学子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专业技能竞赛、诚信教育、总结表彰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强班级凝聚力1.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加强班级组织建设。班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学风的建设。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思想教育和队伍建设。在工作中培养、提高班干部的各项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引领带动作用,如在班级内成立党员互助小组,积极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创建党员之家服务团队,树立学生先进典型,营造“诚信、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同学的感情和友谊,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如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文体活动、团队拓展训练、爱心志愿活动等,为班级成员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铺设了前进的阶梯。另外,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增强集体荣誉感。

继续阅读

自主班级管理论文

一、自主制定班级制度,变“水土不服”为“立足实际”

许多班主任教师习惯于照搬其他班级的管理制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其他班级的制度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运用到自己的班级之后,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管理对象、工作重点的差异而影响实际执行效果。我要求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首先由班委会集体研究,对照学校规章制度,借鉴其他班级制度的精华,拟定出本班规章制度初稿,班委会讨论通过后提交全班进行审议。每一个学生都要针对管理制度的初稿认真研究,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在此基础上,班委会进行第二次讨论,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然后提交全班学生大会进行表决,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通过,则自动生成为班级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每一项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都经过了全体学生的讨论研究,可以最大化地兼顾班级工作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情况,使班级管理制度更加贴近工作的实际,也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制定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避免因生搬硬套而导致制度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也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了班级制度,使其更具针对性、全面性。

二、自主开展管理考核,变“单向管理”为“双向监督”

我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了量化考核的方式,从早晨进校到晚上出校门,从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到家庭生活,从学习任务的完成到纪律规章的执行,都指导学生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及量化考核细则。在执行过程中,我采取班级干部为主,学生代表监督相辅相成的双向监督模式。每天,各个岗位的班级干部对班级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涵盖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到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乃至卫生打扫的整洁程度。在班级干部开展检查监督的过程中,每天按学号轮流由其他学生作为代表共同参与检查,检查之后需要班级干部和当天学生代表共同签字方可生效,提交班委会存档考核。这样的管理模式最大优势在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使大家深切感受到“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监督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避免因操作中的不公正现象影响班级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自主组织各项活动,变“干部忙碌”为“全员参与”

我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放权,该放到班委会一级的放到班委会,该放到全体学生的就放到全体学生。许多教师在班级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的时候,都是教师忙得团团转,班级干部忙得团团转,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我改变了这一状况,将策划、组织与实施的职能分配到全体学生,首先由班委会征求全班意见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主题、对象、形式、预算经费、器具安排等等。在班主任教师批准方案之后,由班长牵头,班委会成员各司其职,每人领衔承担一部分的任务,然后由班委会成员分别招募相关学生成立工作组开展工作。以班级晚会为例,在班长的指挥下,班委会成员分别成立了节目导演组、后勤保障组、对外宣传组、灯光设备组等不同的工作班子,经过紧张有序的排练与准备后进行合成彩排,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了力量、贡献了智慧,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自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理念,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有效发挥这一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马伏鸿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实验小学

继续阅读

班级管理整体性与有序性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正确认识班级管理系统;把握好班级管理的整体性;把握好班级管理的有序性;把握好班级管理的优化趋向性,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班级管理是指处于一定班级中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协调和组织,以优化地运用有关资源,达到共同目的的过程、在班级管理系统中,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不能混淆,主体即为主体,客体即为客体,主体行驶管理的权力,客体处于被管的、可管的位置、在班级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是矛盾的两个艺工作者体、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自我转化非常重要、从人的方面把握整体性、从内容方面把握整体性、分清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先后,做到有条有理,有利有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丢了西瓜拣芝麻”、要分清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要建立管理网络,使工作顺利开展,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性是系统观的又一特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个人的发展为整体的发展添砖加瓦,但并不代表整体的发展,而整体的发展则要求个人必须要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实现整体的发展,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有人在对众多企业进行调查后,得出了办企业成功与失败在于“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结论。其实,办学何尝不是如此。要办好学校,要使学校迈上新台阶,就必须要提高管理水平。什么是管理,对此众说纷纭。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霍金森在对管理问题进行了价值分析后,赋予了管理一种价值行动的意义,他认为“管理是行动的哲学”。这表明,管理要有哲学思想的指导,管理又是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班级是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班级管理工作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运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班级管理工作,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就此做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班级管理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且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系统,即是指任何事物不仅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系统,班级是学校这个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相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小整体,是子系统。学生又是班级系统里的要素。那么,班主任是否也是班级系统的要素呢?有人认为,班级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编排,班主任是老师,怎么可以跟学生混为一谈。而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看法。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系统里的一要素,而且是重要的要素,是班级管理的管理主体。

班级管理是指处于一定班级中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协调和组织,以优化地运用有关资源,达到共同目的的过程。管理主体则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我们通常说的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有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权力;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权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的权力;对学生获奖和处分进行初步确定的权力;对学生品行进行评价的权力;对集体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等。这些明显地表明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管理主体。

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活动,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个人按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整体,这种担负管理主体功能的整体就是管理主体系统。一个班级的管理主体除了班主任外,还有班干、小组长、学科代表等,这些构成了班级管理主体系统。

管理客体就是指进入了管理主体活动领域,并能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作用,以人为中心的客观对象系统。管理客体系统主要指人、财、物,其中人是最主要的。班级管理客体系统即指学生、班级的财产、班级的物产。

班级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构成了班级管理系统实体结构的两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管理系统及其矛盾运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继续阅读

项目管理对班级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摘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日益多元化,对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对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从项目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入手,初步探讨项目管理方法与班级精细化管理机制如何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相结合,及其对班级及学生管理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项目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的管理。高校的班级及学生管理虽然不像企业管理那样,有着庞大的待管理规模、复杂的产品种类及高精尖的技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班级的精细化管理之中。

二、班级精细化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在高校班级及学生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当今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属于现代化、科学化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学生工作之中,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在细节中不断提升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当今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管理思想无新意,学生骨干无沟通,班级管理无影响的“三无”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班级及学生精细化的进程及效果。为此,在班级精细化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项目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使班级精细化管理更新理念与管理方法。班级精细化管理所要求的就是要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解决高校日常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注重过程管理,优化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这一点,项目管理方法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其次,项目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使班级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正如高校班级及学生管理的定义一样,是为了实现班级及学生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有计划地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有关学生发展的各项活动。项目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管理过程。再次,项目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在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培育出良好的合作精神。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培育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很多大学生为了在班级的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只身”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为此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意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完成学生工作的合理分工,促进学生的沟通协作,推动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继续阅读

班级管理中易班的应用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易班的建立与推广,为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机遇和创新的平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运用易班进行班级管理,在实现信息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和自主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提出了易班平台的改进、易班班级文化建设和易班班级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易班;班级管理;探索与思考

高校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和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把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集体,由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班会、集体活动和谈心等方式进行管理。随着高校扩招、学分制的实行以及日常教学和住宿方面的改革,传统的班级正在日益弱化,一般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同班级的同学也可能没住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少,同学之间交流也不多,师生之间接触更少,更是缺乏交流,这都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易班的建立与推广,为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机遇和创新的平台。

一、运用易班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和广泛运用,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社交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手机,可以方便地联入网络。少部分没有电脑、手机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公共机房上网。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和媒介,成为当今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很多网络社交平台如人人网、开心网、QQ、微信等的出现,更使网络增添了无限的吸引力。易班就是一个由教育系统发起建立的网络社交平台。易班(E-CLASS)诞生于2007年8月,2009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展第一批试点。2014年,“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在全国铺开试点基础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及福建、广西两地部分高校首批开展易班建设。201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在全国推广普及易班,争取教育部直属高校和20个左右省区市所属高校加入易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中国大学生在线与高校网站内容共建机制,争取共建高校达到1000所,注册用户覆盖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打造全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类网站“旗舰”。经过几年的推广,易班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之一,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互动平台[1]。通过对论坛、社交平台、博客、微博等主流Web2.0应用进行资源整合,为在校师生定制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提供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公益性互动社区网站。易班的突出功能就是班级管理,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网上的班级,把大家吸引进来,凝聚在一起,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和传递,互相交流沟通,开展活动等。还可以方便高效地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实行现代化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