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安全状况论文范文

安全状况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安全状况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安全状况论文

食品安全现状统计分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众健康的保证[1]。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引起世界各国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成为关系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2]。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从政策、立法和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国家相继出台了重大科技计划,设立了食品安全重大专项,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食品安全研究得以快速发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是目前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及前沿领域分布、把握学科整体发展态势、分析预测学科未来趋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3]。科技文献载体可准确记录食品安全研究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文献计量来反映和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目前未见有关SCIE收录我国食品安全研究方面的论文计量分析的文献报道。为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09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网络版(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简称SCIE)中我国食品安全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轨迹,比较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SCIE是美国ThomsonScientific公司于1997年推出的基于Web的产品,它不仅是一重要的检索工具,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一项重要依据,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因此,利用SCIE数据库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99年至2009年10月。

1.2分析方法于2009年10月30日以SCI网络数据库WebofScience进行SCI扩展库检索,在WebofScience的高级检索(AdvancedSearch)模式下,以PY=(1999-2009)、TS=(foodsaf*)和AD=China为检索策略,检出1999~2009年我国被SCI收录的食品安全有关文献的相关纪录。将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剔除重复数据以及无关数据,经统计,共收集到关于食品安全研究文献361篇。对检索结果中每篇文献所在的机构、作者和被引频次等必要的字段保存为文档,利用WebofScience提供的分析统计功能,对这部分文献进行SubjectArea分析,就食品安全文献的总量变化趋势、机构分布、主要期刊分布、研究主题和修正活跃指数(Modifyactivityindex,MAI)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以反映食品安全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趋势。其中,发文量排序和关键词排序由ThomsonDataAnalyzer自动给出;MAI的计算方法[4]如下:MAI=[(Ci/C0)/(Wi/W0)]×100,式中,Ci为在i年里,所考察的国家在某特定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总量;C0为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所考察国家在某特定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总量;Wi为在i年里,世界范围内在某特定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总量;W0为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世界范围内在某特定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总量。

1.3数据处理主要利用WebofScience提供的统计功能及MicrosoftExcel对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1999~2009年,WebofKnowledge网络版数据库(SCIE)收入关于食品安全相关研究、报道12663篇,其中包括中国361篇。361篇中,91.4%(330篇)以英文发表,8.3%(30篇)以中文发表;78.7%(284篇)为研究论文,11.4%(41篇)为综述,其余分别为通信、摘要或编辑材料。

继续阅读

矿业工程硕士学位论新模式

目前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占65%以上,在可预见的将来,煤炭仍将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资。但是煤炭企业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过低,而且部分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没有有效的途径进行更新,这种状况对煤矿企业的绿色安全和高效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矿业领域实行了工程硕士培养制度,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决定了煤炭工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创新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构建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原则

学位论文选题创新,研究生必须树立强烈的前沿意识,同时必须时刻注意学术积累。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创新,包括方法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的创新等等。方法性创新是把多种理论方法综合于一个逻辑清晰的体系之中,是一种能够合理解释特定现实的或理论问题的创新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的合理解释达到深入理解具体研究问题的目的。思想性创新是一种新思想体系,是在特定研究过程中不同思想体系的相互碰撞,不同创意理念的重叠组合,最终导致了某种创新思想的产生。应用领域的创新,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来说,其选题可以直接来源于矿山生产与安全第一线,其选题一般与企业计划开展的研究项目或应用新技术相结合,其选题可以与导师及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相结合。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否通过几年的培养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攻克难关的能力。可以看到通过构建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原则,针对特定的现实或理论问题,透过某种创新方法、创新观念和创新思考来重新构建崭新的理论分析模式,尝试在一种系统化分析体系中精炼创新观点,成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价值所在。

2完善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

工程硕士的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学位论文作为工程硕士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检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实际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一般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校导师对指导工学硕士有着丰富的经验,企业里的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校企导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工程硕士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可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可以说,通过实行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可以使学生受到两种环境的教育。当然,目前根据对“双导师制”的调查发现,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一是建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制度。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校内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要根据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课题研究方向类型,选择注重应用型研究的导师担任工程硕士导师。对校外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要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等基本素质。设立动态考核机制,定期对校内外导师进行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导师进行淘汰。二是建立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交流机制。校内外导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交流,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要职责。两位导师通过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学生实践、项目研究等情况的沟通和跟踪,因“才”施教,使双导师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3建立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估体系

矿业领域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与矿山生产与安全紧密结合,应具有社会与经济效益,要体现研究生一定的科研水平,要突出体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适合于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质量保证的指标体系,以达到对工程硕士培养情况的准确衡量与评价,提高其培养质量。表1在确立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内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评估指标的判断和测量应该有客观合理的标准,一般对评估指标采用量化的标准,使评估的结果具有可测性。二是导向性原则,要充分顺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标的选取要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并要符合矿业领域工程硕士的性质、培养目标和特点。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的过程和过程的严格管理对论文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参考当前国家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和对一般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经验,建立适合矿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见表1。

4结语

继续阅读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势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何对学校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保存、处理、统计、加工等管理操作,将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高校必由之路。系统功能的分析与数据的结构关联及使用都首先反映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方法、步骤、技术等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定、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2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是直接面向网上办公的,必须适应所服务环境的各类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科研处、各院系(或部门)、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2.1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只能按姓名来浏览个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论文、著作、项目成果等)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

2.2各院系(或部门)

继续阅读

幼稚园老师情况小结

年即将过去,我们也将迎来新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苦也有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真的是太多,每一件事情都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我的面前闪烁,现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的学习市里传达的安全教育,认真做好学习记录,保证幼儿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同事、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方面

认真学习幼儿园新《纲要》及《幼儿园管理规程》,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名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每一节课我都是认真的选教材,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可行的教学过程,并根据课堂内容制作教具为教学服务。我和邱老师都是刚接手这个班的,对孩子不是很熟悉,所以每次备课前我们都会先讨论,确保目标的一致性,然后家长朋友的心。

爱孩子不是说在嘴上,要挂在心里,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由于今年安全工作抓的特别严,家长都不能进校园了,我就利用早上接待和下午放学的时间和家长交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表现,身体状况和当时的情绪,以便我更好的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育。

四、其他方面

继续阅读

国内外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估实证探讨

1实证研究

国外出版的纯网络电子期刊发展早,种类颇多,而国内纯网络电子期刊发展较晚,种类较少。作者选择国内外4种电子期刊,即《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知识管理论坛》、D-LibMagazine、The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进行研究。选择的依据是随机抽样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较好地解决了抽样的主观偏差,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抽样误差。采用定量的方法,从内容评价、利用评价、设计评价、安全性评价、读者满意度5个方面对这些纯网络电子期刊进行实证评价分析。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设有读者满意度指标,并细分为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内在满意度指对内容的满意程度,外在满意度主要指对外观的满意程度。读者满意度反映的是电子期刊资源检索和利用的效果,是对网络电子期刊服务的检验。

2研究结果

2.1内容评价

D-LibMagazine得分为0.72805,排第1名。由于它的内容权威性高、被收录次数多、专职编辑水平高,因此得第一是意料之中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得分为0.69174,排第2名,它的内容权威性高、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EJKM得分为0.57974,排第3名。其内容权威性高、被收录次数较多、专职编辑水平较高。但由于其出版周期不确定影响了内容新颖程度,希望今后有所改进。《知识管理论坛》得分为0.52591,排第4名。由于其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新颖程度不足、被收录情况欠佳,因此得分较低。希望今后能多借鉴其他期刊的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2.2利用评价

D-LibMagazine得分1.30858,远高于其他网刊。它的外链接数有2077个,期刊访问量为日均18000次,被引频次也最多,所以利用率最高,得分自然最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得分0.61657,排第2名。它的外链接数有875个,期刊总访问量为395470次,日均200次左右,但被引频次不多,因此利用率与D-LibMagazine相比差距较大。EJKM得分为0.59374,排第3名。它的外链接数有130个,期刊访问量日均120次,被引频次也不多,因此利用率较低。《知识管理论坛》得分0.37692,与其他3种期刊相比最低。它的外链接数查不出来,期刊访问量也查不到,被引频次数也不多,可检索性差,因此利用率最低。关于“被收录是否可查”说明,从2013年第1期开始《图书情报工作网刊》改名为《知识管理论坛》。关于篇均被引频次,D-LibMagazine篇均被引频次得分为4、《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得分为1、《知识管理论坛》得分为1、EJKM得分为2。

2.3设计评价

继续阅读

文化学位论文:院校英美文化学位考察解析

作者:陈立华郭跃华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涉及的文学流派来看,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受到青睐。前者的代表作家有哈代、狄更斯、奥斯汀,后者主要有劳伦斯、艾略特、乔伊斯等等。其中一些名作家及其作品被反复研究。例如,106篇论文中关于劳伦斯的就有8篇,哈代的有《篇,海明威的有4篇,单独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有4篇,单独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有三篇。甚至在同一年硕士论文中有两篇论文选取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情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

1.简便原则。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时期是文学的繁盛时期,好的作品层出不穷,名作家的作品流传广泛,其文本材料容易获得,前人的评述较多,相对而言,收集资料更为简便。而古代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可查的资料相对有限。

2.安全原则。大多数已被归为某种流派的作家,前人对其都有定论,特别是对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无数人已进行了无数次研究,再研究时不必担心把他们分错类别或下错定义,因此最为安全。

3.导向原则。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大多数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导师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一致。文学研究的视角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作家或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成分。文学研究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对象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对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把英语学位论文归为三种类型:个案研究型、总体概述型和综合型。所谓个案研究型,是指往往选定一个人物或一种现象来写,开口小,聚焦集中,论述充分,较易把握。

这是欧美文学方向大学生、研究生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我国研究生普遍采用的方式。所谓总体概述型,是指对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普遍现象所进行的全面与综合的论述。例如,李欧梵(Leo-ou-fan-Lee)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RomanticGenerationofModernChineseWriter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3)就是如此。这类题目涉及面较广,依赖于较强的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所谓综合型,则是前两种的综合形态,即一定的综合论述加上具体的个案研究,或具体的个案研究加上一定的综合论述。其特色是点与面结合,综合前面两种方式的优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106篇硕士学位论文几乎都集中于第一种类型,即个案研究型。如果再细分的话,这种个案研究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品研究,如“论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等。第二类是作家研究,选定一个作家,概括其全部作品或某个时期的作品,分析其创作思想或特色,如《心灵的历程——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轨迹及宗教观》、《托马斯#哈代的“错姻缘”之惑》等。第三类是文学现象研究。它主要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其中的规律。在上述的106篇论文中只有3篇属于此类。

继续阅读

中外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医学与哲学杂志》2015年第十期

摘要:

通过对中外无偿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为有效开发血源提供依据。主要采取文献计量法、描述性分析说明结果。在英文117篇和中文72篇文献中,研究机构国外以高校院所为主(占46.15%),而我国以采供血机构为主(54.17%)。问卷调查与数据库资料是主要资料来源,国外以数据库居多(占43.59%),而国内以问卷调查居多(占48.61%)。构成比是最主要的分析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中外在涉及影响意愿的主要因素上没有差异,主要阻碍因素均是恐惧。国内外在研究者、资料来源、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无偿献血意愿与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无偿献血,自愿献血,文献计量法

无偿献血是指公民自愿、无报酬地捐献出自身血液的行为。1946年国际红十字会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无偿献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国家人口献血率应达到10‰~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1]。我国大陆2011年人口献血率只有9‰,低于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香港地区的30‰和澳门地区的23‰。为提高无偿献血者比例,进一步开发献血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充足和有效,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中外高度相关的文献,发现相同规律和研究存在的分歧,为我国各地有效开展无偿献血的动员与招募,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材料来源在中外文数据库中都是以模糊检索、高级检索,检索日期至2012年12月31日。在Pubmed、Webof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输入检索词“blooddonation”,并且“willing”或“influencingfactors”,共检索330篇文献。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内,输入关键词“无偿献血”,并且“意愿”或“影响因素”,共检索218篇。通过阅读,剔除重复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高度相关的期刊论文189篇,其中英文117篇和中文72篇。

继续阅读

国际传播人种学统计

[摘要]本文以国际上关于传播媒介和人种学关系的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状况等具体数据分析,概括出传播人种学近年来的研究动向和热点,以及我国传播研究在这一方面的进展和前景。[关键词]传播人种学;媒介;方法论;统计Abstract:Wechoosetheinternationalsignifyarticlesontherelationbetweenmassmediaandethnographyastheobjectfile,andthenanalyzethedataconcretelyaboutthedistributingoftheauthors’workingplaces,theareas,thedates,themediainvolvedandthesubjectfields,etc.Wegeneralizethestudypulseandhotspotrecently,andtheadvanceandtheforegroundofourcommunicationresearchinthisfield.Keywords:CommunicationEthnography;Media;Methodology;Statistics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分,人种学研究逐渐突破原有的格局,将视角延伸到包括发达国家社会的许多领域。本文即是对人种学与传播媒介交叉的国际研究作分类分析,以反映该理路的研究状况。其基本理论前提是,采用人种志的方法论,将传播媒介研究纳入对特定群体的观照中,大到狭义的人种、小至某个具有相似特征的群体,从而获得传播理论新的视野和路径。本文主要以ProQuestAcademicResearchLibrary(ARL)和EBSCO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PROQUEST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theethnographyofmedia”;在EBSO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media”、“ethnography”,两词用“或”逻辑连接,共搜索到从1990年到2005年7月关于传播媒介和人种学关系的学术论文105篇(排除重合部分),并从中选取87篇以传播人种学为主题的论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等分类,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出近年来国际传播人种学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一、基本分类分析1.论文作者属地和涉及区域就论文作者单位所属国家而言,美英两国处于垄断地位,美国占57篇,英国占14篇。从本文选取87篇论文所涉及的区域来看,有16篇以发展中国家为社会背景,占总量的18%,以美英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成为传播人种学的主要研究背景。在描述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的16篇论文中,关于印度的研究表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和活跃性,共有7篇;此外,关于玻利维亚的有2篇,关于其他国家的均为1篇,包括中国在内。这与人种学以非发达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表明传播媒介与人种学结合的研究路向,已经将反观自身社会文化作为核心。同时,表现出与人类学研究的总体格局的一致性:在经历了对未开发的社会群落,对印度、中国、埃及等古文明国家社会,以及对发达国家自身社会研究三个阶段后,人类学者更多地运用主位视角,将研究目光投注到自身的社会文化中。传播人种学研究则以青出于蓝的态势,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面对政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传媒通讯的发展,媒介研究者借鉴人种志的方法论,通过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展现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发达国家学者研究视野的转向,以及发展中国家研究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国际传播人种学研究对于非发达社会的关注逐渐趋缓。在承继人类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关于印度的研究者经常在后殖民主义的架构下,与媒介研究结合,广泛探究社会文化中的特殊群体问题。相比之下,关于中国的研究,却没能持续人类学研究第二阶段的活跃性,表现出明显的断裂。在目标论文中,只有R.A.Litzinger的GovernmentfromBelow:TheState,thePopular,andtheIllusionofAutonomy是关于中国的[1]。通过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引擎,搜索到关于传播媒介与人种学关系的论文,只有日本东海大学研究生院顾宁的《人种学研究与数字化媒体》一篇[2]。2.发表时间分布从的时间来看,两个数据库搜索到的目标论文最早时间均为1990年。从1990年到2000年,共有35篇;从2001年到2005年7月,共有52篇。如图所示:在1990年到1998年期间,传播人种学论文每年都不超过4篇。从1999年起,数量开始呈螺旋状攀升,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11篇、13篇和19篇,占总量的50%。从时间分布来看,传播媒介与人种学结合的国际研究大致在1990年代早期出现,并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到1998年是兴起期,1999年至今为发展期,近两年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这表明,自20世纪末以来,传播媒介研究与人种学结合的学术理路成为研究的一个活跃地带,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人种学视角,分析传媒影响,拓展传播理论。3.涉及媒介类型从论文所涉及的媒介类型来看,专门研究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三大传统媒体的论文占6篇,计算机和互联网占7篇,电视占8篇,新媒介占9篇,其他57篇均为泛指的大众媒介。从上述媒介构成特征来看,传播人种学不再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把兴趣转移到因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促成巨大变化的媒介上面。电视作为大众传媒霸主,仍然对社会起着重要影响。电视受众、商业形象和政治形象问题,仍然是人种学方法论比较便利而实用的切入点。顺应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介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潮流。传媒全球化及本土化、网络平权等话题,都适宜大众媒介与人种学的交叉研究。然而,更多的研究还是将特定群体放置于宽泛的大众传媒影响中,以混合媒介环境来探讨受众及政治、经济或文化问题。由此可见,传媒与人种学的结合仍处于拓展阶段,在专业化、精细化、程式化方面尚待继续开掘。

二、主题域分析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一般理论、政治、经济、社会和媒介自身五个方面。其中,为了突出全球化问题,又将政治分为民主政治和民族主义两个部分;按照性别、青少年、种族和特殊“族群”等出现较为频繁的问题,把社会部分进一步细分;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传播人种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把媒介报道和赛博空间专门列出。1.一般理论研究从多种视角探讨传播人种学理论的论文有18篇,在各种类型研究中占最多。其中有以具体事物切入主题研究的,例如,从声音、建筑设计、交际舞、车间、超媒体等生活中熟知的东西,推衍出传播媒介的人种学理论;也有运用语言学理论,从文本危机、符号交互、人种身份、他者叙述等阐发出新的理论观点;更多的是从泛化受众研究,演绎出传播理论在人种学方面的理论空间和学术价值。2.政治问题(1)全球化、本土化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话题一直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场域。自20世纪末期以来,媒介全球化趋势促使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向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叙事策略的转变。侵略与抵抗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发出更为潜在、深沉、焦灼和无奈的隐忧。在所涉及的14篇论文中,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占8篇,而且集中出现在2000年以后。由此可见,该话题是传播人种学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TomBoellstorff在《配音文化:印尼男女同性恋的主观性和人种学在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一文中,以印尼主流大众媒介(而非西方同性恋媒介)对男女同性恋的看法为切入点,分析外国电视使用印尼语言配音,从而通过“配音”文化现象分析、批判全球化进程。[3](2)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话题上,共有8篇论文涉及到了6个国家和地区。关于中国的那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城市流行文化与社会政治问题;关于埃及的,是一本《国家的戏剧:埃及电视政治学》的书评,评论者的文章题目为《媒介人种学》[4];哥伦比亚大学的Short,JohnPhillip将时间推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探讨图书馆对德国工人阶级和帝制的影响[5];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研究者通过对印度小城镇的官僚腐败,提出了“政府人种学”(ethnographyofthestate)的概念。作为媒体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民主和政治问题始终是媒介研究的一个有效角度,尤其是中国问题,更容易得到国际学术刊物的青睐。3.消费对于消费问题的专题研究有7篇论文,涉及到MTV网络、体育商业、音乐侵权等领域。在由大众传媒助推的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代,消费类型、消费群体与大众传媒、广告的关系应该是与人种学相交叉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MacAloon,JohnJ.在《奥林匹克运动比较研究中的人种学要求》一文中,将大众消费、体育商业、大众媒介与人种建立联系,从而获得一种人种文化的方法论。[6]然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不足总量的8%,是传播人种学一个有挖掘前景的方向。4.社会问题(1)种族主义在多元社会中,种族主义经常是学术研究的活跃地带,而且是比较易于运用人种学方法论把握和操作的领域。以美国和英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在9篇论文中,美国社会占6篇,主要讨论了白人、非裔美国人、墨裔女孩与媒介环境、媒介形象等问题;英国社会占3篇,探讨了移民与国际安全、足球流氓和孟加拉人暴力等问题。其实,中国社会的新疆人、河南人、浙江人、东北人等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及其在传媒覆盖下的形象问题都可以成为传播人种学有价值的话题;作为一个逐渐融入全球化轨道的社会,中国人与外国群体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这些问题,都为我们实现该领域研究的突破,提供了“田野”素材。(2)性别作为分析媒介作用的有效方法论,女权主义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关于性别的传播人种学论文有12篇,而且扩展到同性恋、人妖、男性与拳击等方面。关于印度社会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较突出的实力,有3篇文章将女权与后殖民语境相结合,有1篇探讨了印度人妖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问题。由于女性和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以及女权主义的理论支撑,性别问题也成为传播媒介与人种学对接的一个窗口。(3)青少年影响在媒介研究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青少年影响方面,人种学方法论无疑能够起到显著作用。有8篇论文分别从以下方面论述了对青少年的意义:计算机使用、幽默剧、流行音乐等媒体影响,性、艾滋病和人际关系在传媒作用下的影响等等。Milkie,MelissaA在《大众媒介和青少年群体的性》中,通过一群在学校中自然形成的朋友群体以及基于大众传媒内容而形成的集体性性观念,探讨一种关于青少年群体受媒介影响的人种学方法论。[7]同样,这些论文的数量也没有准确反映传播人种学在该问题方面的应有状况,属于有挖掘潜力的领域。(4)特殊“族群”这里所指的“族群”,是主体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相似性,从而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由于传播媒介与人种学的交叉地带属于特殊群体,在探讨这些问题时,该方法论彰显出优势和活力。9篇论文分别从厌食、吸烟、感伤癖、新兵、特殊犯罪等角度进行论述,使叙事新颖而又别开生面,为写作论文出奇制胜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传播人种学的学科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DeSantis,AllanD.在《一群无所事事白家伙的闲聊》一文中,通过媒介对吸烟者的影响,分析男子的社会群体活动过程,并得出关于交往和传播的理论假设。[8]5、媒介自身(1)媒介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传播人种学对于媒介报道者自身进行观照,从逆向视角获取媒介的群体意义。这些论文涉及到挪威的广播报道、玻利维亚的民众新闻、美国的西班牙语传媒报道和肯尼迪暗杀报道等,将报道者作为一个群体,为传播人种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切入角度。(2)虚拟空间我们把赛博空间研究专门列出,主要考虑了互联网在人类现实与虚幻环境的构建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潜在能量,以及人种学家由此对于“田野”范畴的扩展――互联网已经将传统意义的“田野”调查延伸到网络的海量信息数据库。虽然只有6篇论文对在线服务、赛博咖啡馆、虚拟社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空间,将对传播人种学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发表刊物在目标论文中,被SSCI收录的共有9种刊物24篇(占总量27%);关于传播媒介研究的刊物共17种,涉及论文30篇(占总量34%),其中被SSCI收录的期刊分别有5种9篇;关于人类学/人种学研究的共6种,涉及论文19篇(占总量22%),其中被SSCI收录的分别有4种15篇。被SSCI收录的目标刊物如下所示,括号内为发表篇数:关于人类学/人种学的刊物:ANTHROPOLOGICALQUARTERLY(3),AMERICANETHNOLOGIST(4),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3),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5)。关于传播媒介研究的刊物:NEWMEDIA&SOCIETY(4),JOURNAOFCOMMUNICATION(4),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1),CRITICALSTUDIESINMEDIACOMMUNICATION(1),COMMUNICATIONTHEORY(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播人种学的国际在传播媒介研究刊物上的较多,占1/3,而且刊物很多;发表在人类学/人种学研究刊物上的占1/5左右。所有87论文中,有超过1/3被SSCI收录,而且在人类学/人种学研究刊物上发表的有80%被收录。

四、结论1.国际传播媒介与人种学结合的研究出现在199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后逐渐升温,近年来成为媒介研究的活跃地带。2.无论从作者属地和所涉及的地域来看,美英两国都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人种学研究不再是传播人种学的焦点,对印度社会的论述保持着连续性,对中国社会的研究相对薄弱,并表现出明显的断裂性。3.宽泛的大众传媒是研究的核心,新媒介研究比较活跃,而对传统媒介的研究相对冷淡,表明传播人种学仍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4.主题域方面,一般理论、全球化/本土化和性别研究是热点,种族主义、民主/政治和特殊“族群”研究可能是中国问题的突破区域。5.传播人种学论文在国际刊物上的发表阵地很多,而且易于被SSCI收录,尤其是有关人类学/人种学的研究容易被收录。6.在国际传播人种学研究逐渐升温,而中国这一方面研究相当薄弱的情况下,针对国际刊物写作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既具有突破意义,又能够带来现实影响。注释:[1]R.A.Litzinger.GovernmentfromBelow:TheState,thePopular,andtheIllusionofAutonomy.Positions;Spring2001,Vol.9Issue1,p253.[2]顾宁:《人种学研究与数字化媒体》,《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3]TomBoellstorff.Dubbingculture:Indonesiangayandlesbisubjectivitiesandethnographyinanalreadyglobalizedworld.AmericanEthnologist.Arlington:May2003.Vol.30,Iss.2;pg.225.[4]WalterArmbrust.TheEthnographyofMediaAnthropologicalQuarterly.Washington:Fall2004.Vol.77,Iss.4;p.819.[5]Short,JohnPhillip.Everyman''''sColonialLibrary:ImperialismandWorking-ClassReadersinLeipzig,1890–1914.GermanHistory;Oct2003,Vol.21Issue4,p445.[6]MacAloon,JohnJ.TheEthnographicImperativeinComparativeOlympicResearch.SociologyofSportJournal;1992,Vol.9Issue2,p104.[7]Milkie,MelissaA.Socialworldapproachtoculturalstudies:Massmediaandgenderintheadolescentpeergroup.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ThousandOaks:Oct1994.Vol.23,Iss.3;pg.354.[8]DeSantis,AllanD.ACOUPLEOFWHITEGUYSSITTINGAROUNDTALKING.JournalofContemporaryEthnography;Aug2003,Vol.32Issue4,p432.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