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安全教导论文范文

安全教导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安全教导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安全教导论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

第一篇: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途径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卓越人才”培养,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推行分类培养、重点探索的方式解决校企联合培养的问题,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进行平台建设,逐步稳定的推进“卓越计划”,从而完善学生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机制;探索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面向电子、信息及通信行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应用、维护、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达到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实施“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后,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修定2014版培养方案

专业以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立足学校的特色定位,依托学科建设,根据行业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2014年,专业立足“目标导向”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认证体系,以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修订依据。培养目标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综合确定,并且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应不低于2014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构建宽视野,厚基础,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继续阅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8篇)

第一篇: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摘要:“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逻辑,做到以学生为本,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领域的延伸转变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深度融合于日常教育,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21世纪是互联网和科技的时代,在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这一新概念诞生问世。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模式。“互联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是借助网络的平台,采用信息技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搬到线上,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全新转变。

一、打造“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技巧,而在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通过自身促进者、中介的身份角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的需求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第一、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做到“以人为本”。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网络属性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第二、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逻辑。将传统教育中通过行政化手段介入的方式转变为互联网创新带来的因需所用,变行政思维为用户思维,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喜爱度。第三、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新颖”等特点,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性化”。网络对真实身份的掩盖,使得学生能够放下对自我隐私暴露的担忧,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运用专业测评工具来描述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个人数据,更能够通过云端数据分析,筛查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互联网呈现的信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元,这一新颖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信息传递渠道,扩大学生群体的受助面。

(二)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突出教育针对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