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学前教育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学前教育论文

教育实习学前教育论文

1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以总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没有重视形成性评价。针对采取集中实习形式的高校而言,学生分配到同一城市里,便于管理和指导,评价中依靠学生的文字材料进行考察,没有详细地记录学生的实习活动,态度不端正,由于缺乏跟踪的指导就导致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以及反馈功能,存在少数学生蒙混过关的情况。

2应对措施

针对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2.1有效设置课程资源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专业思想的培养,使参与实习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中明确实习目标,做好实习准备工作,拟定实习计划。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理论与技能的教育。随着我国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都不够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需要改进当前的课堂结构,提高技能类课程所占比重。在实习中,教师的体态表达、沟通、语言表达、教学游戏化、基本技能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需要优化高校学前教育,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的目的,加强学习专业化教学,也需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工作,除了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需要设置教师礼仪、音乐、手工等课程。

2.2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完善实习基地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中,需要充分考虑实习时间的分配问题,延长实习时间,学生能够熟悉幼儿园工作与生活的时间需要4周,若是实习时间安排为4~6周,很多学生是没有机会讲课的,因此需要将实习时间延长到12周以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接触整个实习过程。在实习形式方面,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实习,学生的实习应该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强化实习功能,依照学生的能力合理选择实习方式。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为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高校需要与实习基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双方在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关注实习幼儿园的指导工作,共同研究教育课题。在实习基地的人际关系建设中,实习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指导教师需要为实习生上好示范课以及观摩课,保证实习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教育经验。

2.3健全实习评价体系学校在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需要保证能够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强调实习特殊化;强调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教学以及管理水平。基于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师、家长以及实习生自评的方式,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指导,避免单方面的因素出现成绩偏差,影响评定工作。

3结束语

继续阅读

舞蹈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一、音乐对舞蹈教学重要性探讨

(一)音乐可以诱发舞者的灵感音乐具有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情,而激情澎湃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舞者可以随着音乐或强或弱,或重或轻的优美旋律产生更多的联想,诱发舞者的灵感,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舞蹈动作更加完美,舞蹈的课堂教学气氛将会十分和谐,进而将舞蹈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实现舞蹈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情色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五)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二、结语

音乐和舞蹈作为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没有音乐的舞蹈,将会是黯淡无光的舞蹈,没有灵魂的舞蹈,只有将音乐和舞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并为以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继续阅读

幼儿教师学前教育论文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继续阅读

材料投放学前教育论文

一、材料投放要讲究科学

角色游戏活动中,科学地投放游戏材料是保证游戏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试想,如若我们一股脑地把材料放在幼儿的跟前儿,他们动动这个,摸摸那个,一会儿便没有了兴趣。只有根据游戏的情境需要投放材料,并有效地指导幼儿如何更好地使用游戏材料,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1.材料的选择要和游戏主题相一致。譬如,小班的幼儿角色游戏进行的还很少,缺乏生活经验,处理问题能力差,作为教师就应该投放最简单的,和游戏情境相吻合的材料,并逐步深化游戏水平,在游戏中生成新的主题,为幼儿间相互交往创造条件

2.材料投放要关注个体差异。由于年龄、性格、生活环境诸因素的不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的课堂理念不仅仅体现于幼儿阅读课堂当中,也体现在角色游戏当中,渗透于细微的材料投放当中。我们不仅要给能力强的幼儿投放更有挑战性的材料,更要引导他们相互帮忙,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进步。

二、教师介入要选准时机

1.当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幼儿在遇到问题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这时幼儿会想到叫教师来帮助解决,往往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比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后“服务员”就向教师反映了情况。这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点了几份“点心”,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当幼儿间产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之后,才真正有了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交流的活动。然而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此时,教师不能立即介入,可以在一旁仔细观察,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跟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时,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以帮助幼儿消除冲突继续游戏。

3.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角色游戏是存在一定难度、挑战性的,很多时候,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遭遇瓶颈,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玩下去。这时候,他们或许不会向教师求助,但迷茫的眼神会透露他们的无奈与迷茫,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神态、心理,进而及时发现他们游戏过程中的阻碍,并积极介入,给他们提供指导、帮助。

继续阅读

高专学前教育论文

一、为学习而设计教的音乐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设置特点目前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设三个学年:在校学习两年,在幼儿园实习工作一年。二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男生的学习时间更短,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琴法》《声乐》,属于专业技能课程。音乐类技能课的课程设置,存在课时少,时间短,受众多的教学特点。课时少。《声乐》每周只有一节课,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琴法》到了最后一学期每周也只有一节课。而《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在音乐专业院校需要分成两门课程,每门都要用一年时间才能掌握的课程,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所有的内容要在一年内上完,而周课时只有一节。时间短。对于《琴法》和《声乐》这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时间来磨练的技能类的课程,一两年无疑是非常短的。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让学生娴熟地掌握艺术技能,并能根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受众多。由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扩大,目前《琴法》《声乐》这些技能课,采用的是一对二十的大课授课方式。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如此之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特殊的教学情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的设置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二)“为学习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技能与教育方法兼备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效且高效地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世界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伯特·加涅,提出了‘为学习而设计教’的理论与主张。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存在于学习者外部的一种刺激情境,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教师有效的教学要紧密对应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目的告诉学生,使学生确立一种期待;指引学生注意;刺激学生回忆有关当前学习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对所获教学信息进行编码;增强学习的保持;促使学习迁移;引出动作,提供反馈。”结合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尝试进行“为学习而设计教”的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学习的期待突出职业性

(一)音乐类的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属于专业技能课,要想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中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并未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学习规划,学习上存在着盲目性。那么教师就要紧扣幼儿教师的职业内容设计学习的任务,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期待。比如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时候,熟练掌握钢琴伴奏技巧的教师比不会弹琴的教师更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师教孩子唱歌,乐感和发声技巧好的音乐教师能对幼儿有正面的影响,而荒腔走板的教师则会损坏幼儿的音准乐感。在音乐类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就以这样的方式,将音乐技能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向学生阐明,把学习的期待转化为对熟练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信息的编码注重综合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培养目标是: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弹、唱、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应对工作岗位的各种需求,那么教师在音乐类课程的教学上,就不能只局限于对单一技能的教学,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声乐》课歌曲《数鸭子》的学习为例,为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教学信息转变为储藏在长期记忆中的形式,我们要求学生以完整的歌舞形式来学习和记忆这首歌。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综合考虑了《乐理与视唱练耳》和《琴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将教学任务明确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创编舞蹈,把这首儿歌用边歌边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前奏和间奏的旋律要用唱名来背唱;每个组选一位同学担任钢琴伴奏,为本组的表演进行音乐伴奏;组员们为自己小组的舞蹈表演做头饰和表演道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和启发教学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运用生动的舞蹈形式来表演歌曲,比单纯的学习发声技能更能准确地把握儿歌的风格和演唱方法。而这种将“弹、唱、跳、演”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也使学生对各种艺术技能的运用能力在课堂的实训中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学习的迁移强调灵活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启发引导者、管理者,他必须有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技巧进行教育的能力。针对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乐技能,还要鼓励他们在各种新情境中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迁移,不断地运用各种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运用《声乐》课所学的发声技巧解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中高音唱不准的问题,运用《琴法》中所学的钢琴伴奏编配的方法,来为《声乐》课所学的儿童歌曲编配伴奏,进行自弹自唱。同时,在《声乐》课中所学过的某一首儿歌的歌舞,要能够举一反三的为同类型的歌曲编排歌舞动作。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白船》这两首歌曲中,都出现了小船在水面上飘荡的情节,这就可以用相同的身段动作来表演歌曲内容。四、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艺术实践要实现音乐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依靠每周一次声乐课、一次钢琴课,每次课短短40分钟或8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时间只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而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练习。为了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艺术实践,我们开展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比赛和演出,如儿童歌曲弹唱比赛、钢琴比赛、儿童舞蹈大赛等等学生技能比赛,比赛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在儿童歌曲弹唱比赛中,参赛者可以是自弹自唱,可以一人弹两人唱,可以小组唱,或者带情节表演的边跳边唱。学生们通过各种比赛,磨练了胆识,积累了舞台经验,强化了所学到的各项技能技巧,使自己的艺术技能在舞台的实践中获得了飞跃。

三、基于技能生成的音乐类课程考核

继续阅读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论文

一、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课程设置离不开社会大背景,课程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即课程开设与否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强调专业性和职业性,为就业准备。学前教育专业应与时俱进,简单、机械地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现行课程只会固步自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决定》为学前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明确了改革思路。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只有熟知幼儿教师能力要求,全面、深入掌握用人单位需求,并将其准确反映在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对接、培养标准与专业认证对接,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过硬、满足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改进已有课程设置

1.充实通识课内容因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包含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再加上幼儿想象力丰富,对诸多现象充满好奇,所以通识课应加入有关人文、科学、自然等课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充其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幼儿教师要具备与幼儿沟通的能力,了解幼儿身心特点,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因此,还应在通识课中加入相关教育课程,但内容要浅显而广泛。

2.调整专业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科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可将一些基础课改为选修课,合并较为相近的理论课,从而减少学时、学分;就技能课程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艺术系学生不同,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应以实用性、工具性为主,加强对儿童歌曲伴奏、儿童操的编排等艺术类课程及幼儿园环境设计、玩具制作、简笔画等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实用美术课。此外,为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率,结合地域资源,学校还可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蒙台梭利课程、剪纸、泥塑等。

3.加大实践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少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未来就职岗位,对于如何与他人交往多半来自于已有经验,如何与幼儿做到有效沟通更是纸上谈兵。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及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增加实践课种类,逐渐丰富实践课内容,适当延长实践课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增开其他课程门类

1.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无论从事哪项职业,从业人员都应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认证,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不例外。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于2015年正式拉开序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领取教师资格证的惯例将被打破。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会有所变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不再被区别对待。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资格。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关注这一变化,适时调整。

继续阅读

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一、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

1.以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计划为依托,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政府作为最大的公权组织,必须主导、优先提供并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的普惠面。[2]因此,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给予财力、人力和物力保障。新西兰重视对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通过采用一定时间的免费教育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西兰注重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计划,并逐步扩大受益对象范围。2007年7月1日,教育部实施了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津贴计划,该计划规定无论儿童的家庭背景如何,所有3~4岁儿童均有资格接受20小时免费教育,并且获得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在一些毛利语言所每周也可以获得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津贴。自2010年7月开始,教育部扩大了享受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的资助年龄,5岁儿童也有资格去接受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其次,扩大学前教育经费的资助范围。据教育部2009年预算报告显示,政府在2009—2012年间,对20小时学前教育项目中总共投入了将近700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包括儿童和学前教育机构均受益。[3]最后,20小时免费教育项目提升了经费标准和水平。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主要是由20小时学前教育津贴和10小时附加学前教育津贴组成。总体而言,新西兰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计划扩大并强化了政府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使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2.以提高教师质量为关键,增加对学前教师的经费补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质量保障。关注学前教师的质量,增加对学前教育的经费补贴,是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新西兰非常重视学前教师的经费投入,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西兰对注册教师计划不断进行改革,并且给予充足的经费补助。例如,从2010年11月开始,教育部决定注册的小学教师将获得认可,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服务也将获得经费补助。由于这种政策变化,在4年内将提供195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学前教育机构,符合资格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会获得更高的经费资助。同时,新西兰资格认证局扩大了对一些海外学前教师资格的认可范围,政府计划在4年内投入1540万美元来支持此项计划,最终使海外学前教师资格可以等同于新西兰学前教师资格,扩大了合格教师的数量。[4]其次,新西兰为学前教师设立了专门的经费补贴计划。例如,学前教师津贴是优先帮助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机构,实现80%的教师注册的一种经费补助形式。该项津贴主要用来弥补合格注册教师的短缺,为教师获取技能和文化、语言知识提供资助等等。而临时注册教师津贴也是以提高教师质量为目标的一种津贴计划,其主要是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临时注册教师提供额外经费支持的一种资助计划。该津贴旨在帮助临时注册教师转变为完全注册教师提供支持。最后,通过对学前教师的经费资助,其合格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据教育统计局2011年统计报告显示,自2007年开始,合格教师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一直在增加,并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速度(大约每年2%的增长率),即从2007年的60%增加到2011年的69%。[5]从2007—2011年,合格教师的总量增加了57%。总体而言,新西兰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经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师的质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对我国的启示

从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来看,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反映出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教育公平为导向,保障各类儿童的受教育权。以“儿童为本”为理念,扩大儿童入园率。以建立健全的经费投入体系为根本,注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些取向为我国完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1.以教育公平为导向,保障各类儿童的受教育权以教育公平为导向,保障各类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价值取向之一。一方面,新西兰政府出台以一定小时为单位的免费教育津贴计划。新西兰于2007年实行20小时免费教育项目以来,分阶段逐步实行免费教育,从而使3~5岁的儿童都能接受每天最多6小时、每周最多20小时的学前教育。在此基础上,新西兰又增加了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服务时数,即提出了10小时附加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即每位儿童在20小时学前教育津贴服务的基础上,又可以获得1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津贴。由此可见,新西兰采用一定小时为单位的免费教育津贴计划,使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服务,在实施上保证了学前教育的起点公平。我国目前正致力于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小时为单位实施免费教育津贴计划,这对我国而言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重点关注对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资助。截至2011年7月,注册学前教育机构中欧洲裔儿童比例占62%,毛利儿童占21%,太平洋岛屿儿童占7%,亚洲裔儿童占7%,其余3%属于其他种族儿童。相比2010年,亚洲裔儿童注册人数增长了9.2%,太平洋岛屿儿童和毛利儿童的注册儿童人数分别增长了7.3%和6.1%(见表1)。此外,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还关注对特殊儿童的经费投入。所谓特殊儿童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为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特殊需要儿童是属于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经费资助是改善学前教育公平的必然诉求,新西兰非常重视对具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经费补助。例如,特殊需要、非英语背景儿童扶助金主要就是为学前教育机构中具有特殊需要或者非英语背景的儿童提供资助的一种经费形式。这些普惠性的措施为特殊需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增强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与新西兰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加大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以及特殊需要儿童的扶持力度,设立各类教育扶持津贴,无疑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程度。

2.以“儿童为本”为理念,扩大儿童入园率以儿童为本为理念,扩大儿童入园率,是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价值取向之二。学前教育是教育阶段的起点,新西兰政府坚持一切为了儿童的原则,对儿童进行经费投入,从而扩大儿童入园率。这里的儿童入园率主要由注册总人数和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注册人数所决定,因此,儿童入园率随着注册总人数与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注册人数的增加而上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对学前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特别是对经费模式进行了创新,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因此,自1990年以来,儿童入园率有了显著提升。据新西兰教育统计局2011年学前教育年度报告显示,相比1990年,2011年儿童入园率增长了52%。随着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应成为我国坚持以“儿童为本”理念的基本表现。另一方面,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儿童的起点发展,故把学前教育经费设立为专项财政,包括每年的财政预算和决算,都是把学前教育作为独立的阶段进行经费投入,在投入机制上与其他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相得益彰。具体而言,新西兰针为学前教育的各项发展设立了专门的经费,比如有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补助的学前教育补助金、为教师发展设立的学前教师教育津贴、为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机会的20小时免费教育津贴、为偏远山区小规模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所设立的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年度补贴等等。这些专门的津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儿童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儿童的入园率都有了物质保障。同时,在2010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的《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指南》,更是进一步在制度上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独立地位,强化并践行着设立专项学前教育经费的理念。由此可见,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制度,也将是我国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系的必然方向。

3.以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体系为根本,注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以建立健全的经费投入体系为根本,注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是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价值取向之三。一方面,新西兰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前教育经费不仅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和实际用于学前教育事业的经费,而且包括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用于学前教育的费用。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分担者是政府和家长,其分担的份额则由学前教育成本来决定。而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职责。在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拨款是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他渠道的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也很重要,包括企业和个人缴纳的交易税、教育公债、社会团体和个人缴纳的交易税、教育基金、儿童及其家庭所负担的部分费用等。然而,由于新西兰是高福利的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资助在80%左右,而家长则承担学前教育的费用仅占20%左右。这个资助比重反映了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强调政府全额承担学前教育的投入不甚实际,因此,借鉴新西兰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制度将极具意义。另一方面,新西兰政府特别重视师资待遇。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对于一国学前教育质量的保障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学前教师的待遇是保证学前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学前教师的经费投入不足会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或者优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丧失,新西兰非常重视学前教师的发展,要求注册学前教师须持有由新西兰教师委员会颁发的执业证书。为此,教育部设立了“学前教师教育津贴”、“临时注册教师津贴”、“激励津贴”等一系列资助计划,包括学前教师的培训费用、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学前教师的注册费用等都有所包含,旨在帮助提升学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发展质量。通过经费的投入,注册学前教师数量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包括持有教师资格的教学人员、由教师委员会认证的注册教师、培训学习的教师都日益增多。整体来看,教师队伍的质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与此相比,我国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幼儿教师待遇和资助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于我国而言,设立各类幼儿教师津贴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幼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和发展,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

继续阅读

音乐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一、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