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项目评估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项目评估论文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论文

一、需求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发展和城市适应性高度重视,但流动子女的教育却面临着较大难题。流动儿童的父母无论是在意识、能力上、时间上,都无法满足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需求。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项目要想达到应有的服务效果,必须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育儿的需求。流动人口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或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流动儿童家长渴望有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指导,同时希望向专业人士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针对这一需求,金种子项目组设计了专家讲座形式的活动,针对流动儿童家长的需求,具体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育儿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电话访谈和面谈了解到,大多数流动学前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带,对儿童容易表现溺爱和迁就,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缺乏系统规划。金种子项目组通过设计涉及各方各面的活动,如兴趣培养/时间管理/自护能力提升等等,开拓儿童视野,发动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城市归属的需求。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子女出生或生活在城市,他们希望能分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归属需求,增强城市认同感,增加生活自信,缓和社会矛盾。金种子项目将服务对象集中起来,形成支持小组,促进相互交流,减轻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向他们提供与社会资源结对的机会,促进他们与当地人的互动,在互动中相互了解,建立友好关系,提高流动人口面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城市归属感。

二、理论基础分析

本项目采用的是小组工作方法,属于发展性小组。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过程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此小组工作中运用的是互动模式,它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旨在通过互动发掘自身潜能,促使成员在小组中得到成长,增强社会功能,提升发展能力。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其理论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小组动力学理论等。评估理论。主要包括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需求分析,所在环境的分析。该项目依据评估理论,对服务对象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和评估,进而分析其最主要的需求,按其需求设计项目,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婴儿最早形成本我,在幼儿期(3岁)以现实为取向发展自我,6岁才发展道德取向的超我。自我是两者的调停者,是性格的核心部分,知指人进行合乎实际和逻辑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需要的行动规则。金种子项目的服务对象为3-6岁流动儿童,根据人格发展理论,对为他们提供全能发展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自我,从而知道社会化,促进人格发展。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金种子”项目社会工作者致力于通过为社区提供志愿者资源,与服务对象结对等形式,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增能理论:增能理论认为,个人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其功能,但这种障碍可以消除。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除去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金种子项目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促进服务对象间\服务对象与社会资源建的互动,提升其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目标

1.总体目标。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项目开展以来,主要通过专业的社工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并借助专业育儿专家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其中,项目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流动儿童因家庭居住场所的不确定,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在获得幼儿教育、生活照顾、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机会较城市儿童来说更少。为了减少其中的差距,促使流动儿童也获得更多的学习、培养机会,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实际的平台,能够让流动儿童获得“全人”发展的有效机会。其次是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金种子”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来务工家庭在科学文化、育儿知识方面的缺失。通过家长、儿童、社工、专家、社区等多方位互动,资源的共享,弥补了流动学前儿童幼教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得家长能够获得科学有效的育儿理念。再次是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创投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了社会、政府对于流动家庭及其子女的关爱,社工的介入作为公益传播的中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融入了专业的社工理念和专业方法,更有效地推动项目被服务对象接纳认同。并且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减少隔阂,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2.目标人群的设定。“金种子”流动儿童全人发展计划的目标设定主要有以下三点:流动儿童,受益群体属于外来流动人口;学前儿童,受益群体处于学前儿童,年龄基本上在3-6岁;入托入园存在困难的人群。后在因为项目开展社区的具体情况,流动儿童数量明显不足,将目标人群更改为新苏州市民,即由外地迁居至苏州居住的市民,一定程度上放宽项目服务对象的条件,但在实际上仍坚持着本项目的总体目标。直接受益人群为60人,包括30位流动儿童及每次参加活动的一位家长。间接受益人群为300人,包括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和相关人群。3.目标达成的方式。“金种子”项目以“全人教育”为项目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包括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医学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以儿童社会工作为实践方法,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面和整体的发展计划。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的专业团队主要由实施团队和支持团队构成,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生作为实施团对负责项目的日常活动的具体操作;国家心理咨询师、妇科主任医师、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儿童文学家、运动学教授等专业专家团队提供项目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同时也会为家长开展讲座,为实施团队提供顾问咨询。两个团队利用各自所长,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分工协作式地解决,社工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资源丰富的流动儿童“全人”发展支持。4.服务环境及品质。“金种子”项目落地于苏州市沧浪新城儿童友好家园中。项目组开展活动主要使用儿童友好家园的活动室、社区会议室以及心理保健室。同时社区在物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利用原社区中已有的软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社区中建设的绘本、道具、文具等用品,项目组成员开展了更多形式的活动。

四、项目测评指标

项目开始时,项目组针对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时间管理、文明礼仪、生活技能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30份,收回25份,有效25份。项目中期,又进行了一次问卷,发放30份,收回22份,有效22份。两次的测评在主要量化指标上是一致的。1.测评的内容主要围绕“金种子”项目活动有效性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两方面展开。首先关注的是项目开展的效果。其中,在前测当中我们采用的是矩阵式的问题及答案设置方法,主要是根据我们的描述选择符合程度而中测我们采取的是多项单选的问题及答案设置方法,主要是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选项。其次是项目开展后服务对象(主要是家长)的满意程度。针对项目开展以来的活动内容、社工教学、志愿者服务、育儿专家等内容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根据具体的提问家长可以进行评测。家长对于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较高,总体满意程度尚可。这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在活动现场会有项目外部的儿童和家长申请加入,但是为了保障现有的服务对象所获得的服务质量,不得不拒绝其他不符合目标人群的条件的家长和儿童进入。2.团队自身建设。更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执行团队成员为苏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利用网络构建“金种子”微博、QQ家长信息交流群、微信和QQ管理工作群,并有专人负责更新整理、信息。形成定期例会制度,集体协商讨论项目的运行情况,确定采购、财务相关事宜,形成确定的操作制度流程,并做好会议记录。更透明的财务支出。费用支出经机构法人的审批和确认,对预算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场活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所产生的费用都在计划使用的金额内。项目运行至今,费用公开透明,项目费用支出严格把控在预算范围内。形成清晰、透明的项目财务制度。开展“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帮助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社区、与家长、与小朋友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发现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

继续阅读

高等学校项目评估论文

1文献综述及研究路线

1.1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高校的基建管理及建设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建管理模式以及评估方法等,其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如下:戚安邦,陈海龙提出了项目评估学应有的知识体系模型,深入讨论了现有项目评估中存在的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混淆以及缺乏项目跟踪评估原理与方法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任燕构建了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后评估数学模型。高杏芳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求、严格工作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并重进行全面建设以实现高校新区建设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杨海勇,龙奋杰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常用的三种管理模式即自管模式、共管模式及代建模式,使业主较容易掌握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基建管理模式,提高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动性。刘建朝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的成本补偿机制、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全新的基建管理运行机制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提高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何文盛等介绍了美国项目评估分级工具实施的整个程序,通过对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建议和借鉴。陈琳研究了我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效益成本分析的理论构架、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周光中,朱卫东对项目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各种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白思俊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黄德春,许长新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项目后评价中,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益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持续性后评价方程。唐立峰,陈培友给出了复杂的无结构决策条件下公益项目评价与选择的属性层次模型。孙续元,孙然对传统评价理论中的比选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张熠,王先甲提出了一种将数据包络分析和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上述研究理论探讨居多,对高等学校的基建项目的特点未作深入研究,由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教育部及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基本建设程序与一般项目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系统地设计出适应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基本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1.2研究路线

本文针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建项目评估进行创新研究,优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提出了全过程评估(项目决策阶段的前评估、实施阶段的跟踪评估和项目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全要素评估(项目的技术方案评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评估等),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估(从项目出资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高校基建项目评估机制。针对现有基建程序中的部分环节重叠或脱节问题,提出了优化基建程序和创新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制度的方法建议,以提高评估效率,真正发挥项目评估应有的作用。

2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从项目的寿命周期来看,我国现阶段基建项目的管理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是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委来负责,项目的决策期的前评估也是由这些部门来组织进行;项目设计、施工阶段一般是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评估和审核;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评估开展的不多,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缺乏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评估的主体发生变更,因此全寿命周期的评估很难达到前后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高校基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2.1前评估

继续阅读

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式

医学科研项目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对医学科学研究项目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题为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故广义上的科研项目评估应包括课题的评估。科研项目评估在国外开展较早。我国对科技项目的评估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受到关注[1]。本文采用系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全面检索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的研究,并评估其质量,为科研管理者了解科研项目评估的内容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检索

1.1.1电子数据库选择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年限从数据库创始至2010年8月,中文检索词采用:“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英文检索词采用“medicalresearch,management,as-sessment,evaluation”。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点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

1.1.2手工检索手工检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关于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的文献。

1.1.3网络搜索采用Google高级搜索功能,在官方网站上搜索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的信息。

1.1.4其他检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从题目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如不能从题目判断是否相关,则获取全文后决定是否纳入。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人员,询问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问题。

1.2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后解决。如果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则请第三方裁决。数据提取采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格,但根据文献类型和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分两个部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内容,前者包括:评估指标筛选、评估指标确定、指标值的标准化和权重分配方法;后者包括立项评估、项目过程评估、项目验收评估和项目绩效评估。

继续阅读

项目投资可行性研讨

论文关键词: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

论文摘要: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入手,分析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对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措施的一些建议。

可行性研究是一种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分析技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就是在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勘察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

一、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

按照世界银行的解释,投资项目是在规定的期限内,为完成一项(或一组)开发目标而规划的投资、政策、机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体。项目是一次性的,所以它不像作业那样是重复性的,可以在以后的重复操作中得以纠正。项目的失误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项目是有风险的,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在项目选择时可以放松,而更要求在项日选择的最开始时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决策。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其他的投资主体来说,经常面临着众多的投资机会,或者说有许多事情要做,因而需要在多种投资机会中认真选择,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投资项目,才能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项目成功才有基础。项目选择是重要的项目决策之一。

可行性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因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而推行的方法,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采用,成为保障项目建设正确决策必不可少的手段。

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要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的关系有所了解。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都是以分析和论证项目可行与否为目的的工作,两者关系密切,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各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均处于项目发展周期的建设前期阶段,都是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两项工作的质量如何,对项目投资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都是应用性的学科,二者的基础理论和内容基本相同,无论从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对象、分析依据,还是分析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二者的最终工作目标及要求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分析论证,判断项目的可行与否,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投资效益,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继续阅读

科技项目管理论文

一、我国科技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项目产学研结合不密切,成果转化率低与国外大多有企业公司的研究机构进行科研项目不同,在我国实施承担科技项目研究的大多是科研院所、高校等专门的纯科研机构,这就导致了科研产出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我国目前的科学研究大多陷入了一种只出不用的怪圈,很多科技项目立项后,研究出成果,提交一个项目报告,发表几篇论文就算完结了,没有人关心项目成果是否真正实施应用。这种怪相与我国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现有评价缺失成果转化评价[1],使得项目研究者往往不关心转化成果,只关心评价评奖,白白的使许多能产生良好生产效益的成果不得应用,使得科研项目的意义本末倒置,造成资源浪费。

(二)科技项目奖惩设置不明,竞争动力不足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课题组,具体落实到研究组内的各个成员,科技项目取得研究成果后,得到的科技项目奖励不是归属于实施者个人,而是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而当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时,又是对单位进行归责,对科技项目实施的具体个人来讲,其风险性与效益性都很小,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研究动力不足,缺乏尽责意识。

二、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加强科技项目审查,引入事前评估机制科技项目管理机构在审查立项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研究进行价值,考察国内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情况,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现象的发生。引入事前评估机制,对项目的风险性、实施性、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项目在立项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项目实施监督,提高研究实效科技项目立项后,为保证取得良好的项目效果,就要对科技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项目进行中的审查监督,形成内部监督机制,预防捏造数据和篡改实验结果的行为发生。监督不仅仅是短期的,形式化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效的监督。

(三)形成产学研结合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代科学项目的研究应着眼于科技成果的实施与产出活动中,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实现科技项目的真正意义。鼓励企业参与到科技项目的活动中,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积极研发采用新技术,在税收上对新技术企业予以优惠。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点。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建立合理项目评估机制,明确奖惩措施有关科技管理机构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验收和奖励等活动中,应当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科学态度,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如实反映其水平。对用不正当手段拔高或者贬低他人成果水平以及不认真负责、不实事求是、在评价活动及其结论中弄虚作假等行为,应当坚决制止。要按照对科技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合理确定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未参加研究或者仅从事辅助性、服务性工作的单位和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入排名顺序,侵占他人应得的权益。建立科技信用档案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科技计划项目相关实施者的基本信息与不良及良好记录,对于信用良好者,管理部门可予以适当奖励,对于信用不良者,对其再立项等方面加以限制约束,以示惩戒。

继续阅读

人才资助项目评估思考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区,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发挥作用的主体恰恰是教师。为此,各地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教育人才的投入力度,上海市教委为推进本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资助项目。例如针对新进高校的教师开展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上海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针对高校骨干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等。作为一项政府资助类人才项目,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具有投入资金大、涉及教师人数多、资助种类多的特点,包括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等,旨在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为了引导高校对师资队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在“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下,自2012年起,市教委委托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绩效评估。作为一项常规性评估,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其评估的基本环境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也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项目更进一步的深入。本文试着阐明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并思考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为下一步做好该项评估提供借鉴。

一、高校的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1.高校的评估客体性———政府主导的集权评估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是评估的基本关系。在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中,市教委与专业教育评估机构构成了多元评估主体。高校则是评估客体。根据图1所示,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从数据的采集、评估指标的设立、专家组的组建、评估过程组织以及评估结果的反馈,都是由市教委委托的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完成。从这个评估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肢体”,“肢体”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封闭式集权评估。高校在整个评估体系之外,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评估材料,接受评估,处于评估的从属地位。

2.办学主体性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办学主体性的体现主要是自主权。而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更正式确立了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明确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换句话说就是确立了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以学术性为其存在基础的,而学术性体现在“教授治学”,而实现这种学术性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入选教师的选拔方式上,从原有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专家评审和市教委审核等选拔制变为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市教委审核的备案制。取消了专家评审,而由高校直接推荐,市教委仅对程序进行审查。这个改变突出了高校自主办学的需要,由高校根据自身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决定入选各种计划的教师。例如国外访学计划对985高校、211高校的吸引程度更高。应用型高职院校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产学研践习计划参与度更高。

3.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为评估而评估”的困境如前所述,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高校在选拔和评估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选拔以高校为主导,而评估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完全处于一个评估客体的地位,没有权利参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结果的处理,只能接受评估主体的工作安排和评估结论,仅是被动的接受评估,抑制了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高校应有的评估主动性的自我意识缺失,沦为“为评估而评估”。“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看似是由政府和专业评估机构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但其实这是另类的一元化,因为专业评估机构是受政府的委托,“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评估,“保证教委工作目标的实现”,更让人觉得其更多带有行政特色,项目评估从立项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专家、组织实施到最后运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往往带进了委托方的众多想法。拨开表象,其实质就是政府主控的一元评估主体。这使得评估成为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需要,过多注重评比与鉴定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现在所谓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把大量精力放在应付这场外部评估,从而不自觉地削弱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主动性。

二、绩效评估的结果性与教育成效的后显性之间的矛盾

1.“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有固定周期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和评价组织或成员对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而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所谓绩效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或结果,其追求的是时效性和结果性。“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对所有入选教师的资助期为一年,因此,该项目的绩效评估是在资助结束后的第二年进行。简单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带有阶段性的结果评估,关注的是教师、高校在资助期一年内的短期绩效。

2.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效果显现具有一定的后显性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从适应到成长,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且到了发展成熟阶段后会发生分化,上升、保持,或衰退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面向的对象是青年教师这一群体,而这样的一个群体正处于专业发展的成长初期阶段,要将学习的外在成果转化为内在的专业能力,不是一个突发的、转眼间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无论是为了推进学科发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之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人才培养的效果往往要等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对于高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这不是高校或教师自己所能估价和判断的,需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继续阅读

应用型科技项目中的财务评价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科技项目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立项评估模式、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指标等。科技项目是否立项,不但要评审其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行性方案,还应该从财务角度对科技项目进行财务评价,科技企业整体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评价以及项目财务计划与项目经费使用合理性评价是应用型科技项目评估中的主要部分,由此可以判断申报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科技项目投入能力以及科技投入的充分性、节约性、合理性与必要性。这些财务问题及其评价应该成为应用型科技项目立项评估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关键词】应用型科技项目;财务评价;财务状况

一、引言

2018年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事件再次警醒了国人,科技兴国!为了有效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提高资金效率,必须重视和加大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与管理工作。我国科技项目种类繁多,按照科学研究的分类方法,科技项目可以分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和发展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内部通常又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单位与人员组成的。本文讨论的应用型科技项目,是泛指应用研究项目,是对社会以及经济建设能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和支持的科技项目,其最终研究成果是在市场中投入应用,创造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也称“863”计划)项目,就是比较典型的应用研究项目。当前,我国对应用型科技项目立项评估常见评估模式主要有会议评估和通讯评估(即盲评)两种,通常,一个科技项目只有通过盲评才能够进入会议评估。纵观各国评估机构对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模式,可以归纳为:一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架构的定量分析方法[1],有完备的定量指标和系统的计算方法;二是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评估模式。这些评估模式,对提高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节约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科技项目立项评估面临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立项评审过程中的财务评价问题,项目申报资料中往往存在许多的财务问题[2],比如,申报单位近年的整体财务实力以及财务状况情况、项目经费是否充足,项目经费总预算及分项支出是否经济合理,经费来源渠道等等。如果这些财务问题不解决,科技项目将难以顺利进行,因此,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必须重视对申报单位的财务评价,财务专家的审核意见应该作为项目是否立项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财务专家要在短时间对申报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并交由技术类专家作为评审参考。在科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评估中,科技项目条件评估占有一定的比重,包括项目立项前申报单位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评估与预测以及项目经费的使用合理性评价研究等主要内容,具体有项目的资金来源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以及透过审计报告分析申报企业基本面与风险等。

二、申报单位整体财务实力分析评价

申报单位整体的财务实力如何,可以从单位的财务状况入手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申报单位财务状况评价可以判断申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科技项目投入能力,能否配合政府资助的引导性经费来完成项目。通常情况下,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时间比较紧,可利用的申报单位呈报的资料有限,除技术因素外,基于财务视角考量和评价的重点应该主要围绕申报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年度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具体财务问题相关分析如下:

(一)资产结构分布和资金来源渠道分析评价

资产结构分布和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可以通过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一是重点查看流动资产分布状况是否良好,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企业的净资产额等,透过这些财务数据可以评估科技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项目资金是否安全;二是分析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结构分布,计算资产负债率,如果申报单位资产负债率占比过高,表明企业再融资能力较弱,若有经常性短期借款,势必存在较大的还款压力,一旦立项后,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被挪用的风险就比较大。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省行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目前存在着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贷前调查质量不高、省行贷款管理不到位、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商业银行的特点,对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对策。要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省行对信贷的监控能力,对低风险的信贷业务适当扩大转授权;贯彻“四重”营销策略,切实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信贷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课题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都过于侧重宏观环境与外部因素,如宏观金融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景气情况等,而忽视了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内部角度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实行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以来,各信贷业务相关部门职能作用不断理顺,信贷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从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探讨应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若干矛盾,以达到加强信贷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

目前,商业银行除对哈尔滨、大庆二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对其他二级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均为砍块方式。这两种贷款规模控制方式各有特点,并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科学管理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两种规模控制方式并存是在信贷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与商业银行信贷授权制度已逐渐显得不相匹配。

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下,对于超过自身授权的项目,二级分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不会使用本行节余的砍块规模,因为向省行报批后,省行即可为批准的项目匹配规模。二级行如果没有规模,省行的转授权再大,对该行而言,也没有实际意义。

**年,省行取消对二级分行的砍块规模后,二级分行从自身经营的角度考虑,对省行批准的贷款利息回收比较积极,但对本金回收不够积极,以占用省行临时规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年“转贷”贷款较多,省行批准转贷,临时规模就会被长期占用;省行不批准转贷,就要承担不良率上升的风险。但是,连续转贷从长期来看,一旦贷款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出现滑坡或外部相关经营环境出现恶化,很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不能顺利退出,甚至面临损失。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