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贷管理论文范文

信贷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信贷管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信贷管理论文

小微企业信贷管理论文

一、小微企业信贷特点

在分析小微企业信贷特点之前,笔者首先简析小微企业的特点。

1.特殊的地域和行业特征由于小微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其主要作用是补充大中型企业的空白市场或为其他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因此,其发展受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小微企业主要存在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能为小微企业的存在和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不高,在发展过程中波动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其他企业的冲击。

2.组织及管理特征小微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合伙,由于初始资本较少,绝大多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因此,大多数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科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微企业的信贷信用评价,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信贷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文化特征小微企业的领导一般追求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较高,对员工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因此,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较小,所雇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一般没有成型的企业文化。

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小微企业信贷特征:

1.小微企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额度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3%,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多13个百分点。

2.小微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相比较于商业银行的大型优质客户,小微企业贷款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但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要上浮15%-30%。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商业银行高素质的信贷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上级行,而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提高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素显得尤其迫切;二是少数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欠缺,风险防范意识差;三是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让基层信贷人员从事信贷业务工作,这势必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1.2信贷管理意识存在偏差,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同业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于是千方百计争揽大客户就成了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误以为所有的大客户就是优质客户,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给日后的信贷管理埋下隐患。与此同时,在信贷管理实际工作中,有的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一是对商业性贷款中的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过分依赖关系和熟人,对贷前调查不够重视或对调查报告内容没有认真核实。二是信贷人员贷后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部分信贷员重库存核查,轻企业资金应用分析;重本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轻关联企业的经营调查,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1.3贷款贷后跟踪管理滞后,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

商业银行普遍热衷于贷款投放,而忽视贷后管理这一重要环节,贷后管理处于一种盲目和随意状态。与此同时,在信贷档案管理上,信贷档案的有效性、序时性、规范性、全面性未得到具体体现,档案资料不够完整;信贷档案分类和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档案长时间抽走无人过问的现象。

2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应采取相应对策

继续阅读

优化贸易信贷管理论文

一、政策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

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二、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三、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继续阅读

临储政策取消后棉花信贷管理论文

一、收购信贷管理面临挑战

(一)“双结零”时间延长。国储棉收储时间为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末,近年来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一般在4月末就能全部“双结零”。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皮棉销售时间将会拉长。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纺织行业经营比较困难,去库存化程度较高。纺织行业形势还没有根本好转,皮棉销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货款回笼将会延长,农发行贷款本息“双结零”时间势必会向后推迟。

(二)管理难度大。农发行对棉花收购贷款严格实行“钱随物走、购贷销还、全程监控、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在交储时,只要登入各个企业的网上入储账号,可以了解企业从合同竞拍—交储入库—资金结算—回笼货款每一个环节,完全做到全程监控封闭运行。国家临时交储政策取消后,监管难度将会变得更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金供应上,贷款额度难确定。因籽棉收购价格没有目标依据,全凭企业对市场的把控和判断,收购的籽棉加工后能否及时顺价销售难以确定,按收购码单供应信贷资金将面临失去物资保障或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二是库存监管难度加大。籽棉上市集中,需集中收购、加工,加工产出的皮棉入库待销,由于销售时间不能确定,库存量大且存放时间长,监管难度增大。三是货款回笼难以把控。在买方市场下,赊销是正常现象,交储时,由于回笼账户在农发行且有总行营业部把控,交储结算资金能确保全额归行。而市场销售时,客户分散,且没有约束条件,资金能否及时、全额回笼农发行很难确定。四是农发行客户经理的监管水平能否适应全市场化下棉花收购贷款资金的监管将受到严峻考验。

(三)贷款风险加大。棉花收购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而在全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老板的风险偏好较重,容易赌后市,一旦把握不好出现较大亏损将会危及农发行贷款安全。

二、应对措施

(一)密切关注棉花市场的变化。在棉花收购开始前,做好棉花生产形势的调研工作。对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及成本、收购价格进行不间断预测。对辖内参与收购企业的数量、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具有贷款准入资格的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应随时了解市场行情、企业收购加工状况,及时研究分析市场波动、企业经营销售变化情况和应对措施办法,把好收购、加工、销售过程的各个风险关口,合理确定农发行信贷资金投放进度。

(二)严把客户准入关口。按照农发行“五好”标准即老板好、体制好、经营好、管理好、信誉好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特别对企业老板的人品、经营理念和风险偏好、企业对当地棉花收购市场的影响、配合农发行监管与合作的诚意、履行社会责任等认真考察,同时对企业参与收购资金来源,是否参与民间借贷或对外担保等情况作出综合评判,确保贷前对企业贷款风险作出全面评估。

(三)完善和创新风险防控措施。一是落实当地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担保单位,同时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股东与农发行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二是在企业固定资产应抵尽抵的情况下,对企业自有资金及农发行贷款形成的棉花库存办理浮动抵押。三是在棉花收购贷款管理中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手段。四是对企业收购贷款形成的全部棉花库存从籽棉环节开始办理以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的全额保险,保险金额、时间覆盖贷款本金和贷款期限,实现保险“全过程、全额度、全期限”覆盖。五是谨慎、从严把握第二还款来源。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