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婚俗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为社会学名词,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这一千年不解之缘的本质在于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从而在物质上与精神上获取更多更好的追求。简而言之,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终身大事。所以有关婚姻的风俗习惯,尽管有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但是因为民俗文化更能体现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同时反映了诸多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中西文化较早碰撞与交融的地方。以厦漳泉为代表的闽南地区,海洋文化丰富而独特,传统而开放。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西方文化与闽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析闽南婚俗的世袭传统与发展变化,充满了学术的气息和文化的韵味。因此,笔者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探析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一、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从择偶到正式结婚,必须遵循“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三种文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婚姻礼俗的程序逐渐简化,形式趋向文明。“六礼”中作为婚前仪礼的前五礼逐渐简化为择偶和订婚两项准备工作。
(一)婚前1.择偶择偶的过程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和纳吉,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是择偶的唯一渠道。虽然与西方文化的“私定终身”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逐渐受到西方个性自由新思想的影响,自由恋爱、征婚和相亲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择偶的主流模式,两情相悦则是结婚的主要动力,女子也不再是择偶中的被动角色。中西方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长辈的尊重,体现在经家长认可之后,双方父母见面共同讨论婚礼的细节问题。2.订婚订婚的过程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其重点就是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女家置办相应的嫁妆。然而此风不可长,以上现象在现今社会刮起了一阵攀比虚荣之风,已经远远违背了酬谢养育之恩和礼尚往来的初衷。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则没有此类传统,在子女结婚之时,父母没有责任或义务提供大量的经济资助。因为在西方父母的观念里,他们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在其成年之时已经尽完。此外,中西订婚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戒指。区别在于,闽南地区待女家奉茶完毕,是由男方女性尊长将戒指戴在女方的无名指上,而在西方是由男方为女方带上订婚钻戒,从某种意义上说,钻戒就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必不可少的聘礼。现今,三种婚前的行为非常流行,求婚、拍婚纱照(但是西方国家的婚纱照通常在婚礼现场拍摄)和“告别单身”晚宴。这些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风俗,因其特别的内容,疯狂的形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另外,与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法国结婚送礼物不同,在泉州,人们在收到请柬之后会在结婚之前或在婚宴之时给新人送上祝福的红包,这一风俗在一些国家,如德国,以其方便实用性也悄然展开,他们会在结婚邀请卡里写道:请不要买礼物,给我们现金。
(二)结婚1.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男女双方,到男女任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夫妻关系。[3]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区别在于他们的婚姻登记地点大多是教堂。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在中国,结婚双方的最低年龄限制分别是男方二十二周岁和女方二十周岁;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均低于中国,而且如果结婚双方未达法定年龄,例如在美国的部分州,在得到双方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结婚是允许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由强制到鼓励的人性化转变,进一步体现了民主与自由。2.仪式(1)流程结婚证只是婚姻的纸质材料,在闽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结婚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亲迎”,即新郎必须亲自到女家礼迎新娘。首先,在婚娶当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分别在自家中举行冠礼和笄礼,俗称“上头”,具体时刻由择时师择定。基本程序包括梳头、穿戴和谒祖。[2]246-247其次,新娘乘坐花轿(现今多为汽车)抵达男家,在较为传统的人家还要经历跨火炉、踏瓦片等程序才能进入洞房,喝糖茶,交换戒指。再次,新郎新娘双双行三跪九叩礼,俗称“拜天地”,之后进行“挑乌巾”和“交杯酒”仪式。按照闽南传统婚俗,举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由此可见,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属地位,尤其是在闽南地区仍有待提高。在现今基督教盛行的闽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徒也将结婚典礼设于教堂。婚礼由牧师主持,亲朋好友或有心聆听“福音”的人都欢迎观礼,新人们在上帝面前宣誓,交换戒指,亲吻对方,礼成。此外,各种创意的婚礼,无论在酒店或海滩,基本上采纳了西式婚礼的高潮部分,即在婚礼进行曲的背景下,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走向新郎。无论是在家中还是教堂,婚姻的庄重性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反映出来,从而引起当事人和亲朋好友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均是对天地人融合观念的认同。现今的中国人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即在婚宴之前由司仪主持一系列的活动,重点包括新郎新娘的各种互动,例如源自西方的开香槟、点蜡烛、切蛋糕和“我愿意”等。在温馨感人热闹的气氛之后开始了闽南人口中的“吃桌”(在闽南方言中,喝喜酒被称为“吃桌”)。依据传统,泉州的婚宴开席时间较晚,大约在晚上八点吉时左右,来自一方或双方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十人一桌。而西式的自助餐婚宴,提供中菜西吃,西菜中用的服务,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婚宴过半,新人会向各桌一一敬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有“新郎剔乌鸡”的习俗。在新人敬酒的时候,新郎会用筷子象征性地戳一下乌鸡,客人方可吃这道菜。然而出于活跃气氛等需要,很多客人会把乌鸡盖起来阻止新郎剔乌鸡,除非新郎新娘应客人们的要求喝酒或者表演节目,例如让新郎拿个锣牵着或背着新娘绕场一周,边敲锣边喊“今天我娶老婆咯”。(2)服饰承载中国悠久文化的凤冠霞帔状元服逐渐成为电影里的镜头,照片里的回忆。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人们在新婚大喜之日选择了源自西方的西服和婚纱。在西方国家,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因此新娘自始至终身着代表着圣洁和忠贞的白色婚纱。但是闽南地区的新娘通常只是在酒店迎宾以及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穿着白色的婚纱,之后立即换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或艳色的旗袍、礼服。特别是西方的新娘需要“一点新、一点旧、一点蓝、一点借来的”这样四种东西。其中的“一点旧和一点借来的”观念,在闽南地区基本不被接受,尽管他们暗示着幸福生活和财源广进。在这里,跟新人有关的一切,包括吃穿住用行,能新则新,因为预示着新的开始,好的开端。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母亲传下来的首饰,无论价值大小,均视为珍宝,代代相传。说到首饰,这是闽南地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方。这里盛行着一种观念,即新娘在出嫁之日,将尽可能多的黄金首饰挂满全身,这是一种风俗但不值得提倡。新娘的人身安全暂且不论,该风俗的传播和继承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爱的象征,可以是闪亮耀眼的钻戒,也可以是两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3)氛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象征着吉祥,红色会给婚礼带来喜庆热闹的气氛,所以闽南婚礼的主色调是大红色,包括请柬、喜糖、龙凤呈祥图、大红双喜字和新娘结婚礼服。然而在英国和意大利,婚礼上不可以出现红色。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中国人对白色婚纱的接受与喜爱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这样,与西方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不同的是,人们对白色的运用仅限于此,因为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白色是死亡的一种象征,结婚时忌讳白色,例如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闽南婚礼讲究的是热闹,从家中的鼓乐鞭炮到婚宴中的觥筹交错,再到晚上闹洞房的欢呼戏谑,这与西方婚礼的庄重和圣洁截然不同。但是感动的泪水和洋溢的幸福却又是人之常情,灵犀相通的。
(三)婚后在中国旧时代,有些妇女在结婚之后改用丈夫的姓氏,被称为从夫姓或冠夫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夫姓”与“夫姓+本姓”。作为夫权婚姻的产物,这一旧俗在闽南的有些地区例如泉州的晋江仍旧沿用,现今大部分的中国妇女婚后仍旧保留原来的姓氏。然而在很多西方国家,从夫姓或冠夫姓的风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不少西方女性主义者表示强烈地反对。
二、闽南婚俗中产生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原因
(一)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共有三大体系,数字文字一体化、文化经济一体化、语音译音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建设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目标,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4]闽南婚俗中产生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正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交流,闽南地区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海洋文化的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跨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婚姻、留学、旅游等方面。
(二)基督教的传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呈现出以佛教为主,各种类型庞杂的信仰并存的现象。闽南首次接触到基督教义是在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其汇聚中外商贸货物而吸引众多商人与传教士前往。几经兴衰的基督教在宗教信仰自由国策实行的今天,教堂遍布全国各地,信徒超过2000万人。通过教会组织的各种聚会与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寻求到一种精神的慰藉。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基督教在闽南地区的传播,也体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实现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闽南婚俗中所渗透着的基督教文化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影响。而基督教能够扎根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即本土化。
(三)外籍人士的作用以华侨、商人、留学生、外教、游客为代表的外籍人士在泉州的广泛存在与大量活动,在闽南婚俗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华侨在出洋谋生以及与国内亲人联系的过程中,不仅把家乡的习俗带到侨居地,同时也把国外的风俗带入泉州。
三、传承闽南传统婚俗,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闽南的婚俗是颇具特色的,在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同时,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然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不是碰撞而是交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通过多元文化的接触,了解到更多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了婚礼形式的变迁,丰富了民俗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两种文化中的美好因子得以保留并发展,这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人类共同愿望。“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人类对婚姻的最高追求。家庭构成社会,幸福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闽南婚俗作为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应在保持优良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其所存在的空间,形成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所以,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研究中西文化融合,促进跨文化交际,建设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邱坚娜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