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差异对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而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讲得体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教学指导。
一.引言
外资企业的兴起,中国加入WTO,2008的脚步的临近,这一切使我们常常有机会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但是传统英语教育片面追求通过考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学了不少孤立的语法的知识,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往往对方不能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双方甚至会产生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而存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只是没有血肉的躯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如果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就形成了俗称的Chinese-English。
二.注重文化意识引导,灵活运用英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具备“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但是,这些“正确”的句子往往会造成所谓的“文化错误”。因此,成功的英语教学法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言语的得体性意识”。人们常说要用英语来进行思维,实际上是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而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就要使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1.引领学生进入情景,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中国有一部名为《刮痧》的影片,该片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2.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上把文化概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当教师问候完学生之后,学生常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成英语Goodmorning,teacherZhou来作答以表尊敬.这时就可以适时的提出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morning,Mszhou.”这样的称呼。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语言的应用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在课堂中综合运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simulation,seminar等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双边或多边交际,在交流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而且通常你会为对方付款。
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如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误会。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中外文化差异,选择确切的话题进行交流。我们中国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喜欢问很多诸如“你多少岁了?在哪工作?结婚了没有?”等问题,但是在英语国家中,这些问题会使对方不悦。总之,课堂教学要尽量利用外语课堂的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的社会语言情景。思想信息交流活动是通过在情景中以理解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来实现的,离开了情景,语言就失去了交际的本质功能。通过情景操练打招呼、祝贺、告别,表示同情、关爱等日常会话,或通过角色扮演和英语短剧等教学形式,教师既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之中,也可以使之置身于英美文化之中。利用情景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英语和客观的社会语言情景的直接联系,懂得什么时候用何语体和语言形式及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3.课文文化背景
在讲解课文时讲解文章中的文化知识,为他们理解课文扫清障碍。如在讲解《新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中“AmericanPresidentandChineseChopsticks”一课时,如果不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多人可能只是以为文章只是给他们呈现了有关尼克松的一个小故事。因为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言筷子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甚至有些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很多人就会理解尼克松之所以使用筷子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正是他这个小小的行动赢得中国领导人的尊重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个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弥天笑话的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通过这两个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开辟多种形式,运用得体英语
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涵盖大量“文化点”的文学作品,学生能直观地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逐渐培养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生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活动,模拟现场,在运用英语中学好英语。
三.承认差异,分析原因,尊重差异,灵活运用
形成东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并且具有与其他文化成员交际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在教学中要及时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西方人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如在描述自身情况时中国的学生常常会说成“ourschool,ourteacher,ourcountry.”这就是因为受到中国的文化意识的影响,中国人在描述自身时常常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集体当中。西方人独立的观念很强,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被打扰,比如他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谈论自己的私生活,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等等。即使是父母进入子女房间也要先取得同意。新晨
其次,中西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Mary.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因此在学习英语时要抛弃中文思维,把自己置于英语的语境,文化环境中才能进行顺利的交流。同时中西方因为个人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中自然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日积月累学习语言文化中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等。语言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词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故事、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和中国文化有着完全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触摸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文化背景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以后的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走出只重视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误区。我们要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要使学生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如何避免的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使他们在文化意识的影响下,能够讲出符合情境,符合身份的得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Samovar,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3rded.[M].Wadsworth,199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Press,1983
[4]谷健飞.《运用Grice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5]杨治中.《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读写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语言文字运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