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主义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顺应天性:点燃幼儿成长的基因
所谓天性,《教育大辞典》上的注解是“人的先天本性”。语出自《荀子•儒效》,“是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也就是说天性是自然给予的、先天的一种客观存在,教育只有去启蒙、点燃、引领,才能达到发展之目的。这就决定着教育要遵循孩子生命蓬发的内在逻辑,顺应孩子的天性。即要让孩子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涂鸦、游戏、好奇之心,以生活般的真实来实施教育。《中庸》开篇即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的故事,也形象地揭示了教育要顺应孩子天性的道理。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他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每一棵都长得高大茂盛,结的果实又好又多。他在回答诀窍时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就是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顺应树木的本性,让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罢了。
在儿童的眼中,自然事物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有意识的。他们可以与小草共眠、为蚂蚁加油、跟积木对话;他们认为“水中有月”“花开有声”“天黑有魔鬼”。正所谓,一加一等于二,那是成人学了数学后的大脑反应,是按照成人的逻辑、客观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但在幼儿的世界里,一加一肯定不会正好等于二,潜藏着太多太多的“新奇答案”。正如费鲁奇所说:如果说成人的“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那么小孩就“宽广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鲁迅在《看图识字》中也称赞儿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的话更让我们深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他认为,不但因为天性至善,教育应顺应天性的自然发展,而且就教育的效果来看,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乘。由此可见,不是孩子的思维有问题,而是我们大人要以合理的行为去接受孩子、引领孩子、发展孩子。
二、发展天性:创生幼儿成长的彩虹
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劈头提出的责问——“是选拔还是发展”的问题,值得我们倾听。我们可以发现,曾经畅销和风靡过的《早期教育和天才》《神童作坊》《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些书的理论、主张、做法其实是违背儿童成长天性的。事实也证明了:魏永康的成长烦恼、王思涵被大学劝退、宁铂的“逃亡”……凡是违背孩子成长天性的教育,迟早是要失败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当从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满足儿童的需要,顺应儿童的兴趣,关注儿童的文化适应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活动、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设法艺术地把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内在生命力”点燃。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时间表”。就像孩子长身体一样,有些孩子在小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或者不再长了;而有些孩子在小时候“不太长个儿”,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却“突飞猛长”。生命不在管制而在于放牧,因为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发展孩子是要在尊重和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正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笔者认为,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新西兰“学习故事”的核心是改变了我们过去的儿童观、教育观,即“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其实是契合的。但要把“学习故事”拿来为我所用,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单单是写写幼儿学习故事那么简单,学习故事一定要记录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魔法时刻”。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教育教学的行走方式不改变,还是认为孩子没有力量、需要精心呵护,那么“学习故事”这一外来物要在我国生根、开花、结果是不可能的。“学习故事”套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要求教师为幼儿“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做一名长大的儿童,懂儿童会研究儿童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在其教育理念中,他相信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可教育性。也正如维果茨基认为的那样,儿童有自己的“大纲”。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是断然难以实现的。
作者:邢舟亚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