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经典解答的自然主义论文范文

非经典解答的自然主义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经典解答的自然主义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经典解答的自然主义论文

一、“经典解答”:自然主义与二元论

自然主义是20世纪英美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它和西方哲学中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共同构成了对意识困难问题的两种经典解答方案。自然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意识在内,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都是物理的、自然的,自然科学是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根本标准。与自然科学相一致的,便是存在的。反过来,如果意识在自然界中真有其存在地位,那么它就必须要给予自然主义的说明。自然主义和物理主义、唯物主义既具有一致性也有一定差别。自然主义和物理主义都承认科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科学所揭示的图景是真实不虚的。因而,自然主义和物理主义实质上都是一种唯物主义。当然,自然主义与物理主义也有区别,那就是它把所有自然科学而非仅仅物理学作为本体论判定的标准。从解释的角度看,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对意识困难问题的解答分别代表了第三人称解释和第一人称解释这两种研究意识的基本方法。对于意识的第一人称解释立足点是解释者自身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对于意识表达式的定义也主要是诉诸这样一些内在因素。第三人称解释则是把意识当作发生在我以外的他人身上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当作纯属可公开观察的现象,在不加进“我”的任何主观因素的前提下对之作出客观的解释,并且用行为去给它下定义。例如行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第三人称解释。第三人称解释的基本主张是强调用描述躯体行为的语言去定义意识的表达式。一旦看到某人有适当种类的行为,就可确定他是有意识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有些人有意识活动而无行为表现,这样一来,怎样用上述方法说明他们的意识活动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区分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行为。有些行为主义者认为后者尽管没有外部表现,但也是行为,在科学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可以对之作出观察、研究和科学的说明。从表现形式看,唯物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表征主义、还原主义等都属于自然主义的阵营。以表征主义为例可以看出自然主义解决意识问题的基本特点。表征主义认为意向性或者表征是比意识更为基本的东西,根据意向性就可以解释意识,因为有意向性就足以有意识,或者说可把后者还原为前者。表征论与物理主义一脉相承。它认为,经验的现象特征就是它的窄意向内容,亦即在头脑之中的意向内容。功能主义者一般坚持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现象性质可用表征状态来解释,而表征状态又随附于内在的功能组织及实现它们的物理化学构型。没有头脑之内的心理状态上的差异,就没有意向内容上的差异,进而就没有现象性质上的差异。当今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基本上都不再像笛卡儿二元论那样认为心灵有自己独立的本原。其总的倾向是承认意识有不同于或高于物理实在的本体论地位,泛心论、突现论、副现象论、“新物理学”理论等都是这种新的二元论的表现形式。我们以彭罗斯的“新物理学”理论为例来考察二元论对意识困难问题的解答。彭罗斯不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非常熟悉当代心灵哲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他知道心灵哲学近几十年来一直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即意识如何可能从大脑中产生出来。他像大多数哲学家一样承认它是一个困难问题。他说:“具体的物理世界不知何故能引起‘影子式’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现象。”换言之,意识怎么可能从这些似乎没有希望的物质、时空等因素中产生出来?他承认:他尚未找到最终答案。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不知道物质的本质以及制约它们的规律。”①换言之,他对物质的认识尚未达到足以据此解释意识之起源的程度。彭罗斯对意识研究所作的诊断是:要解决困难问题,只能寄希望于物理学。当然仅靠已有的物理学又是不够的。因为原有的关于时间的概念,不管是量子实在论的,还是相对论的时空观,都是有问题的,不能满足揭示意识本来面目的需要。因为经典力学是机械的,新的量子理论尽管是革命性的,但并未从根本上超越于传统的物理世界观。根据这种观点,“物理对象是借助力场而相互作用着的东西”②。同样,爱因斯坦所设想的、得到许多物理主义者支持的“大全”(every-thing)理论也是如此。它尽管试图解释一切,但留有意识这一空白。在他看来,解决意识困难问题的出路只能是:在科学理论上完成一种革命性变革,即抛弃过去的物理学的时间观。最好的选择是:在彻底改革物理学的基础上,探讨和揭示意识的本质,换言之,根据经他“彻底变革”了的物理学或量子力学去说明意识的本质。③这里所说的“变革”是有特定所指的,即改变人们看待量子理论的流行方式。这种变革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的变革,不过也有不同。因为爱因斯坦关心的是如何描述引力现象,这与心灵的本质问题没有多大关系。而彭罗斯关心的是与心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物理事件。这就是说,经他的变革而形成的新物理学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重大变革,如在内容上,它将触角指向了与意识、非算法过程有关的物理过程,而不只是与算法过程有关的物理过程。因此他的理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全”理论,它不只是关于一切物理事物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意识的理论。两者的关系不是还原、包含的关系,而是并列或平行关系。

二、“意识科学”的标准与泛心原论

查默斯的一个革命性的主张是:二元论与科学的关系并不像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水火不相容,相反,它们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他所建构的新二元论恰恰是他所进行的意识研究科学化工作的一个成果,并符合他制定的“意识科学”的标准,因此在本质上不再是反科学的,而恰恰是科学的。倒是已有的其他的意识理论,包括贴上了科学标签的物理主义的意识理论,不符合他的“意识科学”的标准。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意识理论不但要能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对我们的意识予以说明,而且还必须同时能够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对此进行验证。按照这一标准,科学的意识理论不但要能够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揭示我们具有意识的原因,即揭示出主观经验的存在特性,而且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解释意识现象,即说明我们何以能够思考、研究意识现象。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而且协调一致时,一种理论才能被视为科学的。查默斯为解决意识困难问题把科学和二元论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自然主义的二元论形式,即他所谓的“泛心原论”。其基本结论既是二元论的,又是自然主义的。之所以是二元论,是因为他坚持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根本的或不能还原的属性;之所以是自然主义,是因为他认为整个世界是自然的。查默斯把他的关于现象意识的理论称作现象实在论。这种理论认为,物理现象或者属性并不能够囊括世界上的所有实在。比如感受性质就是非物理的,它不可能凭借任何物理的或者功能的属性予以说明。从解释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和属性都能够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的,另一类是非基本的。前者能够解释和说明后者,但反过来则不行。问题在于,像感受性质之类的意识现象究竟是基本的还是非基本的?是必须通过物质及其属性来解释和说明的东西,还是其本身就是在自然界具有独立存在地位的东西。查默斯的回答是:意识是一种基本的属性,就像物质的质量、广延一样是“最原始的实在”。他认为:“我们更有可能把经验本身当作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像质量、时间、空间一样。”①如果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属性,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属性无法独立存在,而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主体,这个主体是什么?这就是意识的归属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现象属性是由心理状态例示的,二是认为,意识是由有意识的自己的主体如精神实体所例示的。查默斯对这两种本体论保持中立的态度。他自己的立场是:意识根源于大脑物理实在中的原现象性质或心原。什么是心原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他的泛心原论。泛心原论为意识困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答。查默斯认为,在物理实在的最深奥的地方存在着一种最原始的、本原性的心灵,可称作原心或心原(protopsyche)或原现象的东西(theproto-phenomenal),它无处不在,因此是一种泛心原(panprotopsyche)。由于它既不同于宏观物理现象,也不同于微观物理实在,是所有物理理论都解释不了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不同于物理东西的心理的东西,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又不是物理实在之外的东西,而是根本的元位性的现象性质。就此而言,这种理论是一种物理主义理论,当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物理主义。不过,他更愿把它称作“非唯物主义观点”(nonmaterialistview)。因为它假定的根本的元现象性质是物理理论不可接近的东西,当然也不可能由这些物理理论来说明。究竟该怎样理解这种无处不在的泛原现象性质呢?他既然把它看作是微观的、事物后面隐藏的东西,为什么他又否认它是微观物理学所说的微观实在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这里所说的泛原现象性质不是自在的存在,不是完全由亚原子粒子构成的东西,而是人的认识中所显现的东西,即离不开主体的感知和设想的东西。他说:“意识的存在并非是由我们世界的微观物理实在的结构或倾向方面所使然的,而是由微观物理学的范畴方面加上与结构/倾向方面的结合所使然的。”简言之,“意识源于微观物理学的基础性的范畴方面”。根据这种观点,范畴方面的本质是由物理理论所授予的,当然它最终又与这样一些特殊的性质有关,正是由于它们,才有意识的构成。不妨把这些在意识之构成中有重要作用的东西称作“原现象性质”。它们本身不是现象性质,但它们又与现象性质的出现和存在密不可分,前者可看作是后者的必要条件。②相对于最原始的、最本原性的物理实在而言,原现象性质是一种新的东西。它尽管依赖于微观物理实在的结构性或倾向性方面,但毕竟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原因在于,意识的出现和存在还离不开微观物理学的范畴方面。而这些范畴方面既离不开物理学理论,又离不开合在一起产生出意识的特殊属性即原现象性质。正是这些性质使意识成了不同于物理现象的东西。

三、“空间概念革命”与意识困难问题新解

根据麦金对心灵哲学发展的构想,解决心灵哲学的难题、推进心灵哲学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概念革命。这里的概念革命的内容主要是对空间概念的变革。在他看来,只有抛弃原有的对空间概念的狭隘理解,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为意识困难问题之解决提供一个必要条件。他通过空间概念革命和别的操作所到达的结论是一种融自然主义和二元论于一炉的折中方案。他对困难问题的解答是:意识之所以能产生出来,是因为空间具有非定域性,意识没有广延性,而又没有定域性。空间及其物质中的不可见的、非物质的、隐秘的方面使意识产生出来,并使之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麦金的自然主义的特点在于:承诺二元论的这样的观点,即包括意识在内的许多心理活动、过程、状态、事件都是非空间性的。他基于大量的思想史考察得出结论说:“意识的确不会进入常见的空间世界。”③很显然,如果坚持这一点,就会碰到一个难题:不具有空间特点的心理事件怎么可能从有空间特性的物质世界中产生出来?即使求助于进化论、突现论,即使把产生意识的东西设想得极其复杂,也难以化解上述难题。麦金把这一问题称作意识的“空间问题”。对此问题,麦金一方面不否认意识具有非空间性这一观点,另一方面又坚持物质具有进化性,甚至突现性。基本观点是:大脑除了有一些能为物理学研究的空间性质之外,一定还有这样的方面,它们不能为流行的物理世界观说明,由此可以推断,以前关于实在的观点是不完善的,遗漏了存在着的某些实在。为了解释意识何以能产生出来,我们还应承认物质中存在着别的东西或属性,它们是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例如它们是物质中的非物质性的属性,是与空间性结合在一起的非空间性。麦金承认,他的设想既不能见容于常识,也背离了正统的科学。因此是名副其实的“概念革命”。在他看来,不仅他的设想是概念革命的产物,而且要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也必须进行概念革命。概念革命的首要一步是对空间概念进行变革,进而形成这样的概念,它能包容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样式,能为说明意识和物质的起源、存在和作用提供条件,而不是设置障碍。过去的空间概念之所以要修改或否弃,是因为它未能注意到这样的区域,如神经生理活动的区域,尤其是没有说明空间是怎样构成的,由哪些要素构成。经他变革的空间概念则不同,它不仅能回答上述问题,而且由于包含有隐秘的原则,因此能成为说明意识何以从物质中产生出来的一个基础。麦金还认为,要进行概念革命,还要超越纯粹的大脑生理学,而进至物理学本身,即注意到生理现象后的微观过程。当然,这里的物理学不是已有的物理学,而是更为广泛的物理学,它不仅能说明物质现象,而且能涵盖别的非物质现象。要将空间概念当作说明高层次现象的基础,必须对之作出改造。因为传统的空间概念有过时、狭隘、片面等问题。根据这一概念,空间是一个可视的、为某对象提供运动条件的东西,形象地说,空间是一个装实物的框子。它在数量上是一,要么是一个实在(牛顿),要么是一种属性或存在方式(莱布尼兹等)。从构成上说,它有三维,有中心,等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彻底否定了这种关于空间的民间(folk)理论,而用弯曲的时空观取而代之。根据新的观点,空间不是三维的,是没有中心的,除了有外显的特点之外,还有许多“隐秘的”(hidden)方面。空间中的东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粒子没有其唯一的、固定不变的位置,作用、效应也不一定具有定域性。麦金在借鉴这些新成果的基础上,对空间概念作了大刀阔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一是抛弃,即抛弃过去对空间的形象的、可视的理解,否定它有三维性、中心性、定域性等;二是拓展,即把新的内涵、新的属性及特点加进去,如强调空间性物质有突现出非空间属性的特点。他说:“既然突现是一个事实,因此空间中的物质一定有常见的空间概念所无法包含的特点。”①这意思是说,具有非空间特点的事物完全可以从空间性物质中突现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一特点,意识这类空间上异常的事物才会产生出来,并占有自己的存在地位。如果坚持传统的空间观,意识如何从物质中产生出来理所当然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意识不会以常见的方式占据一个位置或空间,不会像人们设想的那样延扩。但是,它们也不会存在于空间之外。因此意识与空间的关系是极其异常和不透明的。而一旦按他的设想,对空间概念作出改造时,就能对意识的困难问题作出“较圆满”的解答。根据他的看法,一方面,意识在空间之内,但又没有固定的位置,近乎抽象实在,另一方面,空间及其所包含的物质并不具有定域性,里面有不可思议的方面、属性、特征和原理。如果说意识与空间是有关系的,那么这种关系又不是常见的关系,而是异常的、不透明的关系,因此意识从中产生出来似乎就没有什么困难。要解决意识的困难问题,还要修改传统的物质观。这种修改也可看作是一种“概念革命”。传统二元论和唯物主义之所以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潭之中,就是因为坚持了这样一种物质观:物质事物永远是有广延的,或占有空间的。由此出发,它们便无法说明:无空间性的心灵怎么可能从物质性大脑中产生出来,以及前者与后者怎么可能相互作用。如果改变前提,即承认:除了有广延的物质之外,还肯定有非广延的物质,那么异质的东西怎么可能相互产生、怎样相互作用的难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但问题是:有没有不占有广延的物质呢?麦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在前大爆炸阶段上肯定有物质,有前宇宙,那里的宇宙和物质都是不占有空间的。基于上述概念革命,意识与空间不再是隔膜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具体言之,意识在本质上是非空间的,同时由于派生于大爆炸,因此又有空间性。这一来,就不难说明具有非空间性的意识和具有空间性的大脑如何可能发生相互联系和作用。其机理和过程在于:意识起源于前物质、前空间时期的无广延的存在,直到大爆炸发生后、乃至今天,都还保持这一本质,而物质在从大爆炸中派生出空间维度之后,其内仍保留着非空间的本质。正是这一本质让意识与物质的相互联系成为可能。他说,意识在本质上是非空间的,但由于它与客观中的事物可发生联系,因此可推断其内还有空间,“以某种不可理喻的方式上说,空间就在意识之中,且构成了它的本质。如果我们能进到意识的隐蔽结构之内,那么我们就能理解:空间与心灵是怎样和谐地发生联系的”①。

四、自然主义二元论的理论难题

自然主义和二元论通过竞相从新的科学发现中及时地汲取营养,在当前都有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两者一方面继续保持对抗态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相互靠拢的倾向。查默斯既认为意识是一种基本属性,又强调它离不开物理实在,因此他的二元论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麦金尽管声称自己坚持的是自然主义立场,但这无法掩盖他思想的二元论倾向,因为他也像一般二元论一样承诺了心灵的独立存在地位。自然主义二元论在理论描述当中尽管带有很多推测甚至猜想的成分,但无论作为当今心灵哲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还是作为对意识困难问题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解答方案,其价值都不容忽视。正如查默斯对自然主义二元论所作的评价,这种理论尽管不敢肯定是真实的,但有比唯物主义更大的解释力。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既承认物理实在具有根本性、本原性,又承认原经验有这样的地位。之所以说原经验有本原性,是因为它是物理实在的内在的特征,它的外在的特征就是我们能体验到的经验。在特定意义上,可把它看作奇特的唯物主义,因为它只承认有物理的实在,之所以同时又是二元论,是因为它强调这实在之内还有原经验性质。它有超越于物理学的地方,因为它认为这原经验是已有物理学所忽视了的东西。当然,自然主义二元论也存在着很多理论难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心灵和身体如果是两种在质上不同的东西,那么它们如何发生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各种“守恒”原则如何对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约束。在反对者看来,说不可还原的、异质的心身可以相互作用会违背各种守恒原则。因为说心身相互作用,就是说心灵的意图、愿望等可以引起大脑的变化,进而让有关肢体和外部实在发生变化,而这违背了能量、动量、动向守恒原则,因为物理实在的这些能量是守恒的,它们上面发生的变化,是由能量转化决定的,不可能接受非物质实在的影响、“摆布”。(2)如果物理学已经正确揭示了物质、能量、动量等的原因,那么意图、愿望等心灵的原因是否也同样能够由物理学来予以说明?如果能的话,现有的物理学理论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变革?(3)如果心灵在质上不同于物体,那么心灵怎么可能在身体受到伤害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4)如果心灵不是物质,那么它如何在物理世界中产生出来?当它产生出来以后,它又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什么地方?人的物质性的身体在什么时候能够产生意识?(5)不可否认的是,新二元论对物理主义的紧缩主义或沙文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尽管有合理性,但它们无疑又有走向另一极端的偏颇,即犯了不同程度的本体论暴胀主义或自由主义错误,如承诺本没有存在地位的东西有存在地位。

作者:高新民王世鹏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