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的启示范文

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的启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的启示

【摘要】中国一直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立足于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礼仪文化又独领风骚。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形成了完备的社交礼仪体系,对后世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当代大学生们应当批判继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并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今日的社交生活中去。文章从大学生的说话之道、交友之道、着装之道三个角度出发,辩证分析,探寻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的启示

【关键词】礼仪文化;大学生社交;说话之道;交友之道;着装之道

如果说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那么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信仰便是对“礼”的追求。儒家传统文化中讲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可见,“礼”不容忽视,以至于“儒学”又被称为“礼学”。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至少要学会借鉴前人的智慧,这样,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交生活时才不至于十分窘迫。借鉴前人之礼,应当先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交友、穿着等基础方面入手,聚沙成塔,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礼貌、懂礼节的人。

一、说话之道——“非礼勿言”

“非礼勿言”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询问孔子成“仁”的方法,孔子便教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视、听、言、动”四种行为都要以符合礼数为前提,否则就不应该去做。将“礼”字放在现代,大学生又应怎样去把握其中的分寸呢?也许并不一定要求成“仁”,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至少要表现得得体,不妨先把“礼”的要求放低,审视自己在平时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是否经常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如果这种情况居多,那么很有可能是说了什么“非礼”之言。另外,说话直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好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非礼”之举。如果直言对事情有帮助,则可以直言不讳;否则让人感到尴尬,则不如不说。当代大学生初入社会,身为后辈更应当谨慎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如果分不清该说还是不该说,在不触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宁愿选择不说,“言多必失”就是“非礼勿言”的度。诚然,说话讲究的是一种分寸,但也不能丧失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要分场合,注意自己的措辞。清楚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心中始终有杆“礼”的秤,即不应该毫无城府的随口就出,也不应该在需要开口时羞于表达。我想这就是“非礼勿言”的当代内涵吧。

二、待人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论语》的开篇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私以为这句话颇具人文关怀,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化单谈礼仪规范的冰冷,放在《论语》的开篇再合适不过。这充满温度的一句话,打开了大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心扉,更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为善。首先,何为“朋”?“狐朋狗友”会给人带来快乐吗?如果你追求的是相互吹捧,相互猜忌,酒肉之交,那么是的,但如果你追求的是雪中送碳,患难与共,显然你并不会感到快乐,因为这一类的朋友往往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靠不住。还有一种是“君子之交”,平时你也许感觉不到这样的友谊多么的浓烈,往往是平淡如水,但往往最解渴的反而是这白水一般的友谊。其次,何以“乐”?如果君子能给人带来快乐,那么如何找到这种快乐?很简单,三个字“不强求”。最好的友谊应该是你要的时候我有,当两个人恰当地匹配,这种联系会更加的紧密。作为大学生不必纠结于如何让朋友永远不会离开自己,而是扪心自问,自己能为这段友情做什么。也许是两个人一同进步,互相打气,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陪伴彼此前行,甘甜的滋味你也许现在体会不到,但十年二十年过后,你自会乐在其中。

三、穿着之道——“容体正,颜色齐”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这一句出自《礼记》。一部《礼记》集合了儒家思想对“礼义、礼节、礼仪”的综合阐述,这一句则是从“礼义”的角度来宣扬儒家对于服饰穿着应当符合礼法规范的思想。儒家认为要做到“礼义备”就必须先“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而对于体态端庄、表情得当的要求竟然又放在了言辞和顺之前,难道古代人也有“看脸”的习惯吗?古人有举行“冠礼”的习惯,是指男子在二十岁时行此礼以表示成年。在这一天,男子会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礼服”“礼帽”,而“礼帽”又分为三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这一系列的礼节进行下来看似繁琐,实则寄托了古人对即将成年的男子的最好的祝愿,而冠礼的穿着则将这种文化很好的保存下来。可见,服饰作为礼仪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了古人尊礼的思想。当这种文化流传至今,我们已经不需要如此繁琐的步骤,现代人的穿衣也讲究简约舒适,但是我们仍不可放松对于自己穿着的约束,仍要符合礼法规范。比如,大学生初入社会去企业单位面试时应当穿正装以示尊重,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参加祭祀时,则应该脱帽着素衣以示缅怀。凡此种种,不仅体现了对穿着的讲究,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古人对于穿着的讲究,今人应当学习其中的精髓。这不是个“看脸”的社会,但不“看脸“是万万不行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透过儒家思想,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生活中去,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学会怎样“约之以礼”。国家没有礼则不立,礼仪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约束力量,还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而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则会变得面目全非。“社交”即在社会中交际,若处于一个讲究礼法的社会,交际起来自然十分顺畅,但这需要人人为构建这样的“大同社会”助力,让“礼”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信仰。当代大学生更应当主动汲取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知识养分,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将传统礼仪文化照进现实生活。

作者:薛乔珲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