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统战与校园信仰问题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基地,现已逐步成为宗教文化宣传和宗教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以开放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青年群体的信仰,亦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宗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逐步走进大学校园的课堂,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关注。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清醒、客观、正确地认识宗教及宗教信仰,对高校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统战;宗教信仰;青年教师;大学生
统战工作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宗教升温”现象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始显现,宗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这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群体的信仰,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他们不断以开放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与此同时,宗教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大学校园作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的重要基地,现已逐步成为宗教文化宣传和宗教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关键期,高校统战工作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研究现阶段高校群体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高校群体信仰问题的探究能为中国教育问题提供智慧、经验和借鉴。信仰问题随着高校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正逐步走进大学校园,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关注。然而,我们也注意到,部分高校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为师生提供一个了解信仰体系的平台。至今仍然有许多师生对宗教比较陌生,对宗教的认识和学习存在困难或障碍。而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又客观存在,导致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并带来消极影响。高校统战部门从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入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对校园信仰问题进行梳理与剖析。旨在提供一些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正确认识宗教,从宗教问题中得到智慧、经验和借鉴,使校园内的宗教信仰成长为健康、积极、有益于社会进步和高校发展的、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范式,为现代教育的发展作贡献。第二,高校统战工作既能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经验,也能为正确处理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启迪。对“宗教”本身而言,定义颇广,一些书籍将宗教简单概述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描述成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信仰从表面来看是对个人的行为、主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榜样或指南[2];从心理层面来说,信仰包含感性、理性等多种成分的一种复合心态。因而,宗教信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现象的产物。宗教信仰具有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关系的功能,特别是信仰对于人的推动作用,能推动人不断向前发展,这也为高校管理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汲取宗教信仰的积极意义,为教育及教育管理服务等提供借鉴,增进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抵御西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和西化,营造高校各族师生团结友爱、和谐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校园信仰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开放、多元、新颖的思潮得到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同。尽管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和完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但高校作为非专职性宗教机构和组织仍有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3]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也缺少适当、便捷的途径去了解宗教及其文化内涵。导致部分师生不熟悉宗教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甚至出现了漠视或歧视民族宗教人士的行为,不利于校园稳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如上问题,以下从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认知的内外两方面进行剖析。
(一)外部因素首先,相关宗教政策法规与高校实际管理间的落实错位和缺位。我国的《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诸多国家宗教法规政策中都对宗教活动的开展、宗教文化的传播等行为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对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任何利用宗教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予以打击。在大学校园中,师生缺少一种适度了解宗教的机会,导致很多人对宗教文化和宗教知识认知不足,在此基础上去看待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自然出现了将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认识趋于简单化、片面化的现象,甚至部分个体无法正确、客观、理性地看待宗教信仰,对部分情况进行了错误判断和认识。其次,非法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和校园盲目抵制宗教的极端情况偶有发生,宗教管理标准中缺少具体处理的意见,因而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应对的具体机制和措施。为维护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多数高校采取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宣传和活动,进一步阻碍了校园师生了解国家宗教法律法规的途径,无法正确看待宗教及宗教信仰。再次,缺乏社会主义宗教观的正确引导与宣传,加之国际社会和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由极端宗教势力引发的问题,也导致部分民众对宗教望而却步。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如何引导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产生许多困难和挑战。[4]最后,大学师生与宗教人士间缺少沟通,且交流不足。宗教具有的神秘性和民族性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尤其是校园中信仰宗教的学生其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或宗教特点。非信仰师生与宗教信仰者间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交流普遍偏少,对民族宗教的认识和了解比较片面,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误区。部分师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校园的稳定和民族间的感情。
(二)内部因素首先,高校师生对待宗教缺乏辨识性思维。在现今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既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开 放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又应以辨识性的思维去理性看待周围的一切。宗教信仰因其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而受到许多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部分宗教势力和极端宗教分子,打着宗教自由、宣传宗教文化的旗号,伺机在大学校园中进行宗教活动,逐步将宗教势力渗透至大学校园。部分师生正因为缺乏辨识性思维,导致他们盲目学习外来宗教文化、信仰宗教,并不同程度上产生模糊、错误的认识,影响了其对宗教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尺度。[5]其次,部分师生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师生在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年代,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时,没有坚持个人的理想信念,而是随波逐流。理想信念不坚定,不仅会影响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且对高等院校开展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最后,高校青年师生面对科研或就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困难、挫折和压力面前,每个人的反应不同。部分青年师生在困顿挫折中容易迷失人生目标与追求,存在向命运妥协的心理以及扭曲的三观心理[6],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师生客观地认识、改造世界,造成部分青年师生在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存在困难。
三、应对高校相关宗教与信仰问题新常态的举措
首先,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宗教根源、本质、社会功能、发展基本规律分析梳理后建构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7]在符合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树立正确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每一位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可以指导和帮助青年师生清楚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更好地去辨识宗教文化,学习和掌握宗教中优秀的品德,摒弃宗教落后和消极的成分。同时,有利于全面提升青年师生的综合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其次,高校统战部门牵头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增强青年师生对宗教的辨析能力,加深对宗教社会功能的了解,从宗教文化中学习优秀和进步的思想,从而有力地改善目前高校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逐步消除师生对宗教片面、错误的认识,促进师生与身边信仰者正常接触。最后,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部分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等认知不足,通过舆论宣传会对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导向作用,所以,校园新媒体和传统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需要正确、理性、客观地介绍宗教,实事求是地展现宗教的本质等问题,引导师生正确辨识宗教。
四、关注高校统战事业,努力开创高校统战工作新局面
高校统战工作涉及高校师生、派等各类群体的信仰、情感和习俗,在指导和处理过程中,政治敏感性强、政策性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高校党委能否正确领导好和指导好高校统战工作,直接影响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边防的巩固。首先,高校统战工作具有国际性和战略性。从国际环境上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国际范围内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不断融合、碰撞、冲突。极端势力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隐蔽地开展势力扩张活动,同时加紧在我国教育文化宣传等领域进行渗透。西方反动势力往往利用宗教自由、人权问题等对中国施压。做好高校统战工作,促进各民族师生间相互交流交融,抵御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引导高校师生自觉提升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其次,高校统战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国内环境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更替过程中,会加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震荡。极端宗教势力趁此变革的时期,借机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目前,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仍然面对多种民族宗教势力的挑战,因而高校统战部门有责任在党委的领导下,引导广大师生认识社会主义科学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在继承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进行改革创新。[8]高校统战部门还要充分评估宗教工作的复杂性,把握宗教社会功能的双重性,引导高校师生正确看待宗教的积极作用,安全防范宗教的消极作用,进而合理利用宗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最后,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环境,高校统战工作是促进校园信仰等诸多问题的良性催化剂。高校统战部门要给广大师生一个正确认识和明辨宗教的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正确接触和辨析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关注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促进宗教信仰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规避宗教信仰的消极作用,结合党在各个阶段面对各种宗教和宗教工作的状况,逐渐形成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为推进我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70.
[2]李仁质.从启蒙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论马克思主义对人本宗教观的继承与批判[J].求实,2003,(10):10-11.
[3]胡春风.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中国化[J].哲学分析,2011,(2):84-97.
[4]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理想理论教育,2006,(17):42-45.
[5]陆祉亦.高校青年教师信仰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6]郑小波.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宗教的新认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5):19-22.
[7]宇恒伟.恩格斯宗教观简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5.
[8]吴倬.高校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03-107.
作者:刘修志 段志国 朱秀平 贾涵 单位: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