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教堂3座,道观2座。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32.4%。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从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目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1.住宿设施。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一星级4座;黄河首曲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民俗风情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一星级宾馆3座;绿色峡谷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宾馆的入住率受季节因素影响很大,经营状态不均衡,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还没有中外合资、外方管理的酒店。2.餐饮与娱乐休闲设施。目前甘南州的餐饮设施主要依靠宾馆与景区内的度假村,虽然卫生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管理尚待加强。藏传佛教旅游区是目前甘南州旅游活动较频繁的区域,餐饮设施较好,例如合作市的香巴拉大酒店、夏河县的桑科草原度假村就兼顾了餐饮和娱乐项目。
(三)旅游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随着甘南州旅游业尤其是宗教旅游业的兴起,藏传佛教寺院旅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具有影响力的寺院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藏传佛教寺院的旅游项目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特别是夏河拉卜楞寺已打造成甘南州的王牌旅游名片。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30%、32%,两项指标创历年新高,旅游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二。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占全省4.07%,较2008年上升0.45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9.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4个百分点。
二、甘南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1.自然景观资源及气候优势青藏高原被视为地球的“第三极”。甘南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凉爽湿润,气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平均气温在1~13℃,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是甘肃省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超过6000MJ/m3,为太阳辐射丰富区,海拔高度1172~4920米,平均海拔3000米。甘南藏族地区最适宜旅游的季节一般是6~10月,而此季节正值内地严热酷暑之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正是藏传寺庙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势之一。甘南州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境内中西部草原辽阔,有亚洲最好的草场;南北部森林茂密,山高而不缺氧,物产丰实,五谷飘香。州内山脉纵横,山势高亢陡峻,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岷山为代表的各山脉纵横交错,主要峰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奇峰旷野是理想的摄影天堂。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为主的众多河流奔腾于深山峡谷、广袤的草原之间,奇特的山水草原风光融入高原气候,则更显得风格独特。由于甘南地形复杂,海拔差异明显,在广袤的草原地带还是寒风习习、山顶白雪皑皑之际,东南部的舟曲却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州内拥有则岔石林、藏区八大雪山之一的阿尼玛卿山是、天下黄河第一湾、大力加翠湖、冶海、骨麻海、尕海湖、桑科草原、达尔宗湖、冶力关、莲花山、扎尕那、大峪沟等风景名胜;有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旧址、新城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旅游圣地;有著名的卓尼杨土司给红军开仓放粮的传奇、格萨尔传奇等文化资源。2.藏传佛教寺院文化资源优势甘南藏区属安多区,有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著名寺院除拉卜楞寺外,还有卓尼县禅定寺、合作寺(黑错寺)、米拉日巴佛阁、沙沟寺(堆隆寺)、阿木去乎寺、博拉寺、碌曲县郎木寺、西仓寺、舟曲黑峪寺、武坪寺等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长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一枝独秀,众寺辉映”的安定祥和的宗教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的民众,在当前及今后也影响着人们的旅游热潮和消费时尚。甘南藏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存量大、特色浓,并以原始性、多样性和神秘性著称于世,适宜开展休闲度假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访古旅游、文化旅游等,对旅游开发和游客观光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现在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7大类、33种、153处,其中自然景观56处,占整个旅游资源的37.6%,人文景观90处,占62.4%,有些资源集人文和自然为一体,开发潜力巨大。藏传佛教寺院自身就是集建筑艺术、神秘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无可复制的旅游景观,又与所在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丰富而独特,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冲击和自然景观美的享受。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资源优势。甘南州藏传佛教教派较丰富,包括原始苯教到黄教、白教、红教各个教派的宗教和寺庙,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场所较多,各教派寺院内都有极其珍贵的佛像、文物和节日文化,以苯教为基础,藏传佛教文化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由此而形成的藏族地区所特有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等都有利于藏族寺院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例如拉卜楞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尤以正月十三日和七月初八的晒佛、辩经活动最为壮观,包括七月劝法会、时轮金刚法会、九月禳灾会等法会。还有燃灯节,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对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怀念之情。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间旅游活动自古就有,不同季节都有民间节庆、宗教寺庙法会和大德高僧讲经说法,这种自然演进的旅游在藏区非常普遍和盛行,规模浩大,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劣势分析1.藏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甘南藏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较偏僻,通达性差,成为开发旅游经济的制约因素。另外,藏传佛教寺院周边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吃、住、玩等配套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低,难以形成旅游乘数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是道路不畅,全州境内外和景区内外断头路多、道路连接性差、等级低。二是A级旅游景区内停车场、观景台、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不完善,供水、供电、环保、卫生、通信、紧急救援能力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三是饭店宾馆、娱乐场所、旅游交通运输、购物点等严重不足。四是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县市不按州、县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去建设,项目安排随意性较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不够。五是国家A级景区创建水平低,部分A级景区至今未成立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管委会。六是目前已有的旅游企业缺乏对市场趋势判断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缺乏特色和品牌。2.对外开放程度低,融资手段缺乏,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一是甘南藏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部分地区现在还是非开放区域,到一些寺庙景点参观浏览的国外游客还需“四证齐全”,旅游市场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乏力。二是各藏族寺庙景点开发层次浅、景观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甘南藏区大多数寺院基础设施差抵押贷款难。198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复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进行宗教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因此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他房屋的性质均应属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僧、尼、道士一般有使用权,但均无权出卖、抵押或互相赠送。任何使用、占用单位或其他机关团体都不能任意改变其所有权,并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年有关文件精神落实政策,产权归还各宗教团体。”(《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8-29页。)因此,宗教寺庙通过抵押获得开发资金暂时是很困难的。3.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新型“自养”经济以来,各经济实体从业僧商思想观念、专业素质都有极大变化,但相比于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寺庙文化旅游开发的僧商对于旅游营销、融资及景观建设均缺乏专业知识,学历层次较低也是制约其专业素质提高的客观原因之一。目前,管理寺庙文化旅游经济活动的机构一般是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但各地区旅游局也普遍存在人才配备不齐、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使得寺庙旅游资源开发困难重重,制约着寺庙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思考
(一)树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将带来两个层面的冲击,第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第二,对宗教寺院教义、教规的冲击。因此,必须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总体原则是一定在保护好寺院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凡是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可以接纳,凡是有利于传统宗教文化精髓传承、发展和进步的外来思想、观点可以吸纳。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第一,健全环境保护体系,维护当地宗教文化原始性,引导和帮助寺庙僧尼、经济实体从业者树立“保护”和“开发”并重观念;第二,做好对外来游客的管理教育工作,自觉维护当地生态环境,遵循寺院各项宗教仪俗、教规,自觉融入当地人文习俗;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态教育、生态评价、生态监测、生态执法力度。
(二)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打造藏传佛教寺庙特色建筑景观首先,藏族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发特色信贷产品,以寺院门票收入为质押,或以活佛、僧侣个人不动产或动产为抵押,扩大对寺庙的信贷规模,使得寺庙能够修建旅游配套设施,翻新寺庙建筑、打造特色藏式风格,增强寺庙景观吸引力。其次,尝试引进融资新机制新渠道,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发展壮大寺庙文化旅游经济规模。例如,可以尝试引进战略性投资、私募基金甚至寺庙资产打包整体上市等先进融资技术,突破资金瓶颈,开创寺庙经济建设史新篇章。第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高僧商专业素质。选派优秀僧商去专业学校、内陆发达省份文化旅游机构学习先进管理制度、发展思路和营销技能;可聘请专业人才从事投融资、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性强的事务。总之,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采取措施全面提高从业者专业素质。
(三)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打造旅游大品牌十大藏族地区要采取“一区一寺”战略,以宗教寺庙资源为依托进行科学规划,有效配置资源,突出资源独特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藏族地区文化旅游强势品牌。甘肃要以甘南拉卜楞寺为核心,结合桑科草原、达久滩大草场打造内陆小西藏旅游品牌。加强与西藏、四川、青海和云南的区域合作,树立区域大发展的意识,形成藏传佛教寺院旅游景观互补、客源互流的多元发展格局,形成竞争合力,加快大藏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心支行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