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视觉符号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东巴教发源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白地村一带,发源时间①目前说法不一。很多学者认为,东巴教受苯教的影响较大,晚于苯教产生,是古羌人在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阶段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自发崇拜的产物。与我国较为普及的道教、佛教以及国外的基督教等不同,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这种朴素的泛神论为其思想基础和指导。它与纳西族的生态伦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约束与规范人们日常行为以及村寨(尤其偏僻村寨)教育后代的口传传统教材。
(一)东巴教的静态宗教视觉符号分析静态视觉符号是普通百姓最易见到、接触到的宗教元素,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一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传递信息时其象征性更强。1.宗教神灵(图画与雕塑)神作为宗教中教民信仰的客观对象,其物化的形式、形态,是宗教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视觉符号。在世俗社会里,人们通过对信仰神灵的物化形式(图画、雕塑)等进行供奉、叩拜、祭祀,以实现与神的精神层面的沟通。东巴教属多神崇拜教,相信万物有灵,将所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万物人格化,其神仙谱系庞杂多样。例如在东巴画里就会表现各种各样的神灵鬼怪和理想世界,包括神灵、人物、动物、植物、妖魔鬼怪等。但东巴教至始至终没有产生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至高无上的主神。明代中期,人们曾一度抬高其创始人丁巴什罗,但“丁巴什罗的威望和作用没有贯穿于东巴古籍和宗教实践中,他实际上没有成为东巴教主”[1]。在笔者走访的丽江古城里,几乎没有看到东巴教代表神灵的图画或雕塑,唯一一个丁巴什罗塑像被镶嵌在宅院进门的内壁上,其作为民居的展示之用。①缺乏宗教神灵的具象,这虽与东巴教崇尚祖先、崇尚自然的宗教哲学有关,但由于缺乏视觉符号客体,缺失“能指”,在传播过程中将影响意义编码,不利于大众对东巴教的接触和了解。信仰对象的空化和虚化对传播极为不利。2.宗教标志视觉符号中最简约、最能集中体现意义、表达思想精髓的是图形标志。世人熟悉的道教的太极八卦图或者耶稣受难的十字架都特别能体现其宗教精神,引发人们的联想。特别是“十字架”,不仅在基督徒工作、学习、祈祷的各种场所都随处可见,而且还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将基督教最普世的价值观向世人传达。而反观东巴教,却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本族宗教的标志符号。宗教标志是宗教教义的极简象征,不仅具有让大众迅速识别宗教、记忆宗教的功能,而且能帮助人们创造一个表达宗教观和宗教实践的共鸣氛围,促进信徒们的团结,坚定其信仰。东巴教缺少宗教标志,也意味着东巴教的宗教哲学和宗教观念停留在一个较原始的世俗层次,没有体系化、抽象化,让人不易辨识其宗教精髓、宣扬宗教精神。3.宗教建筑静态视觉符号中占据空间最大,视觉冲击最强烈的是建筑。建筑营造出的宗教环境和氛围,使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宗教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东巴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宗教活动一般在民众家中、村寨内、水边空地等举行,利用自然环境,加以山石、树木等形成临时道场进行祭祀。宗教建筑的缺失不利于东巴教传播过程中场域的形成。不仅让外来人士很难第一时间亲身体察东巴教,就连当地人士也容易造成一种文化情绪的疏离和分散。与此相反,在丽江古城却修建了大量其他宗教建筑,例如位于文治巷的基督教堂②和木府内的三清殿。这种宗教建筑在古城公众视觉和公共空间位置的占据,也映射出其他宗教文化在当地大众及土司心理位置上的占据和影响。4.宗教法器和服饰宗教法器和服饰一般指在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各种用具和服装。东巴教的法事活动非常多,其法器也种类繁多,主要分祭祀、丧葬、禳灾、卜卦、赐名五大类。仅祭祀活动所使用的东巴法器就有三十种,如五佛冠、法帽、法杖、展啷、达古、法刀等。服饰方面,受五色观念影响,东巴教的服饰一般颜色鲜艳,装饰繁多,并带有动物崇拜。其服饰等级区分比较简单,比如大东巴的帽沿上多一圈耗牛毛。与之对比,基督教没有法器一说,一般称圣物,而且种类很少,除十字架外,还包括耶稣苦像、圣牌、念珠、圣水、圣衣等。而在服装方面,基督教以单色块长衫为主,形式简约。东巴教法器和服饰繁多这一特色,从某种程度上是其民族性特征的体现,但从视角传播的角度看不利于人们的感知、接受和记忆。过于细节、用色颇多的具象形式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视觉逃离。
(二)东巴教的动态宗教视觉符号分析动态视觉符号呈现出物化形态之间的排列关系,生动真实,并具有强烈现场冲击力和感染力。动态视觉符号所包含的信息量虽大,但由于动态视觉感官会综合其他感官元素一起作用,因此,从中获取信息会更加直观和省力。1.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最典型的动态视觉符号之一,它运用舞蹈的形体语汇,蕴含宗教的内核,渲染神佛的威慑力量,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东巴舞是从巫舞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分为神舞和动物舞两类,并有悦神和斥神两种功能。在东巴教八大类神坛祭祀道场中,除“祭天类”外,其他七大类都要跳东巴舞。参与者一般为五六人,多则十多人。东巴舞重在与神灵沟通,有专门的东巴舞谱《蹉模》进行规范记录,表演时根据经文进行舞蹈,因此东巴舞的表演过程实际是对东巴经文的一次视觉化的展示和强化,起到宣扬东巴教教义和精神的目的。同时,东巴舞的动物舞生动有趣,与世俗生活贴近。这使得东巴舞不光具有祭祀性,而且成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一。笔者认为,东巴舞的世俗性可能与东巴教缺少固定宗教建筑有关,通过舞蹈表演,吸引普通大众观看,达到聚合大众的目的,因此,在舞蹈动作及场景上重在写实,让老百姓能更多地参与融入。2.宗教仪式宗教仪式是宗教观念外在化、程序化的宗教现象,是人神沟通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一般有一套严格的程式,主持者大多为宗教职业者(原始宗教除外)。东巴教的大仪式多达30多种,分为祈福、禳鬼、丧葬、占卜四类[2]。代表性仪式包括“祭天仪式”“祭署仪式”“祭风仪式”等。由于东巴教没有系统的教义教规,因此,宗教、祭司东巴和广大群众主要通过各种宗教仪式来维系。这一点基督教差别很大,作为全世界传播最广泛的宗教,基督教的仪式①有弱化简化的趋势,不过每周的礼拜和祷告等小仪式融入人们日常化生活中,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
(三)东巴教的祭司及其比较作为沟通人与神关系的宗教专业人士,宗教祭司这一视觉符号在人们心中地位非常重要。他是宗教代言人,是人们接触宗教最亲近的介质。东巴教的祭司称东巴,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巴是非职业神职人员,平时在家从事农牧劳动,当民间遇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时,即受邀主持各种仪式,收取相应报酬,通过家族方式传承。与此不同的是,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几乎都是专职的,如佛教的和尚、道教的道士、基督教的牧师(新教)和神父(天主教、东正教)②等。笔者认为,作为符号化的宗教人,祭司与宗教的指向关系非常显而易见。东巴教祭司的非职业性,打破或削弱了宗教符号的恒定意义,即人们看到东巴时,不是必须指向宗教,也许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或亲戚关系等。这使得祭司符号在人们的心理层面所能引起的对宗教的不断映射和影响程度减弱。而其他宗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其符号意义与宗教进行了恒定绑定,他的一言一行、他的神情举止等所有可观可感的符号形式都代表了宗教意义的传递,这种不断简单重复的视觉提示,自然而然强化了人们的宗教体验,加强了宗教文化的营造和传播。
二、视觉符号对宗教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东巴教视觉符号的传播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东巴教的视觉符号系统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如下几个特征:1.重动态而轻静态由上可知,东巴教在静态视觉符号系统中存在巨大缺失,而将重点放在了动态视觉符号上,即使存在法器服饰,也是为动态视觉符号服务的。由于动态视觉符号的实现受时间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触宗教的机会。只有当有仪式有东巴时,才将人们带入东巴教的场域中,个人在宗教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被动,且地位低下。2.重写实而轻抽象不论是东巴教的宗教图案、服饰,还是舞蹈、东巴文字都非常写实。能指与所指是浅层的指示关系。写实性符号的优点在于能让观者迅速辨识出所指内容,意思明确,不易发生歧义,但也不容易形成逻辑联想,表达更深层次的象征性关系。在传播过程中,写实性视觉符号容易成为客观实物的替代品,对引导人们理解内容帮助不大。3.重形式而轻内涵东巴教有众多的舞蹈、仪式、纷繁的法器、装饰,但却没有明确统一的教义教规,所有的仪式舞蹈都是建立在人们原始朴素的精神需求和世俗生活需求之上的。人生病了做道场,人去世了做道场,包括祭司也是在有需求时化身为东巴这一形式,无需求时作为普通劳动者。这种现实主义的宗教方式,使得人们将容易表现的形式演绎到繁杂程度,而对挖掘更深层次的宗教实质缺乏耐心和精力。虽然仪式感是塑造宗教信仰权威的手段,但就形式而形式的仪式缺乏统一的价值内涵,宗教精神的传播也就模糊而时断时续了。4.重多元而轻个性由于身处丽江这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东巴教的视觉系统大量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和宗教的精华,体现出东巴教文化的多元性,如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五福冠、与道教相关的道场、法器、仪式舞蹈等。但由于忽视了个性化,使得人们在日常接触中不易辨识其宗教特色,容易与其他宗教混淆。
(二)视觉符号促进宗教文化传播的措施东巴教是东巴文化的基础。由上分析,东巴教在视觉符号系统方面的特点及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巴文化在区域多元文化中的竞争力和传播力。笔者认为,视觉符号对于促进和提升文化传播力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应在如下方面加强和改进:1.静态视觉符号的构建有助于传播历时性的实现任何传播的实质是对时空的突破。宗教仪式、活动的开展使得传播的共时性(散播)容易体现,而传播的历时性(传承)则需要静态视觉符号等进行补充和加强。静态视觉符号的历时性实现是以空间换时间来完成的,即以有形的空间位置换取无形的时间维度影响。如宗教建筑,虽是空间产物,代表了宗教在地理空间上的确立,但从宏观角度看,它实质上占据了一个更佳的时间序列,使得宗教文化在不同时期实现传承发展,在历史纵深上留下恒久印记,塑造宗教传播的力量。鉴于东巴教一直以来对静态视觉符号的忽视,要立刻建构相当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东巴文字的传播进而转换。东巴文字作为象形文字,具有静态视觉符号的基本特质,同时它本身与记录经文以及东巴教关系密切。促进东巴文字的传播有助于东巴教及其东巴文化的传播。这里要注意的是东巴文字要进一步规范化、普世化,对其字形字义要准确掌握,正确使用。不能把东巴文当做图形图画来传播,更应切合其内涵意义,真正实现符号意义的传递。2.视觉符号简洁化更切合传播受众的心理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实际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社会,人们在信息压力下更倾向于选择省时省力的信息接收方式,这也是读图时代渐成主流的社会心理成因。因此,宗教视觉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要掌握符号传播的规律、契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简洁明了,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传播。这里的简洁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静态视觉符号的设计简洁,宗教符号要进一步抽象化,实现形式上的简洁与意义上的丰富这种对应关系的建构;另一个是动态视觉符号的程序简洁,包括以现代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改进原始仪式中的杀祭血祭环节等。只有这样,视觉符号的优势和作用才能得以体现,并进而为人们心理所接受,宗教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传播。3.视觉符号的恒定性保证了传播的一致性符号“能指所指”对应关系的确立是实现意义传递的基础。这种关系的恒定性是编码解码过程中力求熵值最小化,实现信息准确性一致性的重要保证。东巴教神职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宗教视觉符号恒定性的必要部分。原有的非职业化、家族传承的模式虽有一定历史成因,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暴露其问题。高龄东巴的去世,文化断层越来越严重,使得社会需要一批职业人士加入东巴文化的传播中。祭司东巴的职业化有助于将职业研究者、职业祭祀者、职业教育者、职业传播者几种身份集于一体,同时推动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机构的建立。实际上基督教神学院、佛教佛学院以及职业学习者就是这样一种模式。神职人员的职业化使得人这一特殊的宗教视觉符号的意义固定下来,这种能指所指的一致性,更容易激发大众视觉关联,形成有效传播。4.视觉符号的内涵挖掘是传播的基础视觉符号作为意义的表征,其传达信息的关键在于将核心的价值浓缩出来。核心价值的确立即意义本身的明确化是视觉符号信息能实现传播的基础,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而传播信息模糊化。因此,在东巴教文化传播中要进一步挖掘内涵,寻找宗教的核心价值,同时这个价值应是本宗教所独有的特色内容,是与其他宗教进行区分的概念标志。笔者认为,在东巴教体系内,人与自然的兄弟关系以及署神的存在是东巴教对现实社会的重要启发和贡献,契合信仰缺失和生态恶化的现代人的关注点,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可以从此方面进行价值挖掘并加以特色突出,有助于更大范围的人们对东巴教以及东巴文化的关注,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
作者:谢丹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