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国对佛学相关范文

美国对佛学相关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美国对佛学相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提要】

美国目前是西方佛教研究的学术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学者不无裨益。在中国佛教领域,他们与中国学者一样,偏重于北宋以前的佛教史,特别是以禅宗为主的隋唐佛教宗派。而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他们则引入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出现了较具启发意义的新视野。本文还关注美国学者在“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

【关键词】美国/中国佛教/佛教宗派

美国的佛教研究是在西欧的影响下起步的,1844年1月美国波士顿《标盘》(TheDial)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英文节译,题为“佛陀的布道”(ThePreaching/ofBuddha),这是根据法国学者布奴夫(E.Burnouf,1801-1852年)当时尚未公开出版的《法华经》法译本译出的。1891年美国学者朗曼(C.R.Lanmann)等人在英国“巴利圣典学会”(PaliTextSociety)的资助下,出版《哈佛东方丛书》(HarvardOrientalSeries),兼带收录佛教研究论著,由此莫定美国佛教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却已经取代老牌欧洲,成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即使是在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中国学者了解。

概论性的中国佛教史著作,迄今为止美国有两部著作较为著名:1959年芮沃寿发表的《中国佛教史》(ArthurF.Wright,BuddhisminChineseHistory.PaloAlt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9)(注:1990年芮沃寿还出版了论文集《中国佛教研究》(StudiesinChineseBuddhism,ed.byRobertM.Somer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90)。),以及1964年陈观胜出版的《中国佛教史概论》(KennethCh''''en,BuddhisminChina:AHistoricalSurve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4)。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本文分四节略述美国学者在中国佛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他们最近

二、三十年的情况。(注:若想了解欧美学者在6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我另外推荐两部工具书:一是法国学者在1928-1958年间编辑的《佛教书目杂志》(BibliographieBouddhique,vol.1-31);二是日本学者花山信胜(ShinshoHanayama)编的《佛教书目》(BibliographyonBuddhism.TokyTheHokuseidoPress,1961),其中也有不少讲到中国佛教的研究,当然研究者不仅是美国学者,或者说当时主要不是美国学者。)

一、“佛教中国化”问题

研究中国佛教史,总是会遇到所谓“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与印度佛教的比较。1973年陈观胜出版《佛教的中国转型》(KennethCh''''en,TheChineseTransformationof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3),从伦理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学生活与教育社会生活等五个方面,分析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适应与转变过程。而此前出版的欧洲学者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ErikZürcher,TheBuddhistConquestofChina:TheSpreadandAdaptationofBuddhisminEarlyMedievalChina.Leiden:E.J.Brill,1959),诠释了佛教传入之初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调适的早期历史,该书成为此后美国学者研究此类问题的起点。

中印佛教之间的比较需要细致的个案研究。梅维恒擅长中印交流史的研究,1988年他发表《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VictorMair,PaintingandPerformance:ChinesePictureRecitationandItslndianGenesis.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8),对印度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过程作出了形象的叙述。[1](P61-94)萧邦(GregorySchopen)是位著名的印度佛教史专家,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他也在反思“中国化”的问题。在他看来,有些现象或许早在印度就已出现,并非是到了中国以后才有的。譬如,虽然中国佛教受儒家的影响,特别注重“孝”,但这在印度佛教也是重要的问题。[2](P110-126)1986年冉云华发表《中国佛教思想的同化模式:印度与中国文献里的“无念”》。隋唐宗派佛教被认为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海外学者有所谓“隋唐新佛教”的称呼。宗密(780-841年)被认为是华严五祖,同时又是承嗣荷泽神会(684-758年)一系的禅师,他的思想有教禅一致、佛儒一源的倾向。1991年格里高利(PeterGregory)发表《宗密与佛教中国化》(PeterGregory,Tsung-miandtheSinificationof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在佛教中国化这个问题上又添新例。这一年,沙夫(RobertSharf)完成其博士论文《〈宝堂论〉与公元八世纪佛教的中国化》。

四、儒释道三教关系及其他

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研究,与思想史、社会史都有关系。1986年巴雷特(TimothyBarrett)完成博士论文《李翱思想中的佛、道、儒三家》,这篇论文在1992年正式出版(TimothyBarrett,LiABuddhist,Taoist.orNeo-Confucia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1987年切贝尔(DavidChappell)编了《中国中古社会的佛道实践》(DavidChappelled.,BuddhistandTaoistPracticeinMedievalChineseSociety.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7)。在这一年,乔根森(JohnJorgensen)《禅宗正统谱系:儒家仪式与祖先崇拜在中唐时期禅宗寻求合法性中的角色》。

最后谈谈美国学者对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以及汉语佛典的翻译。阿部(StanleyK.Abe)在1991年《公元五世纪石窟寺的艺术与实践》;1988年卡斯威尔(JamesCaswell)发表《书写与非书写:新编云冈石窟史》(JamesCaswell,WrittenandUnwritten:ANewHistoryoftheBuddhistCavesatYungang.Vancouver: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1988)。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两部重要的汉译佛典,华森英译《法华经》(BurtonWatsontrans.,TheLotusSutra,1993)与《维摩诘经》(BurtonWatsontrans.,VimalakīrtiSutra,1997)。史料方面则有蔡安妮(KathrynAnnTsai)译出了《比丘尼生平:公元四—六世纪中国比丘尼传》(KathrynAnnTsaitrans.,LivesoftheNuns:BiographiesofChineseNunsfromtheFourthtoSixthCenturies.Honolulu:HawaiiUniversityPress,1994)。

从事中国佛教研究的美国学者,既有专治佛教的学者,也有从事中国史的美国汉学家,甚至可能是搞东亚地区研究的专家。从种族上说,他们既可能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西方人,也有可能是移民到美国的西方或东方学者,甚至是最近才去美国的中国内地学者。这种族裔的多样性,既体现出美国佛教研究极强的国际合作性,也使他们的佛教研究具有相当的活力,特别是在方法论上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国学者借鉴。我这篇文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他们的全部工作,如想进一步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宗教的研究,不妨参看汤普逊(LaurenceThompson)编的三卷本《西文世界的中国宗教:英法德文分类书目》,该书一直收到1995年。

【参考文献】

[1]VICTORMAIR.IndiaandChina:ObservationsonCulturalBorrowing[J].JournaloftheAsiaticSociety31(3-4):61-94.

[2]GREGORYSCHOPEN.FilialPietyandtheMonkinthePracticeofIndianBuddhism:AQuestionof''''Sinicization''''ViewedfromtheOtherSide[J].T''''oungPao70:110-126,1984.

[3]WILLIAMFREDERICKPOWELL.TheRecordofTung-shan:AnAnalysisofPedagogicStyleinCh''''anBuddhism[D].Ph.D.diss.,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1982;UrsErwinApp,FacetsoftheLifeandTeachingofChanMasterYunmenWenyan864-949[D].Ph.D.diss.,TempleUniversity,1989.

[4]ROBERTGIMELLO.MargaandCulture:Learning,Letters,andLiberationinNorthernSungCh''''an[A].InRobertBuswellandRobertGimelloeds.,PathstoLiberation:TheMargaanditsTransformationsinBuddhistThought[C].pp.371-437.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2.

[5]JIANGWU.Orthodoxy,ControversyandtheTransformationofChanBuddhisminSeventeenthcenturyChina[D].Ph.D.diss.,HarvardUniversit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