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蛙崇拜文化范文

蛙崇拜文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蛙崇拜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蛙崇拜文化

摘要:蛙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壮族先民对于蛙与自身关系的探讨和信仰。本文通过分析壮族蛙崇拜的现象来探讨壮族蛙崇拜所蕴涵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壮族;蛙崇拜;文化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以青蛙崇拜为内容的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至今仍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其孝蚂虫另,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数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歌谣中提到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布洛陀、姆六甲的出现,表明壮族的蛙崇拜可上溯到远古社会时代。“鉴于它最终归之于姆六甲,而姆六甲又是壮族社会中的女性始祖,‘姆’为壮族对妇女的统称。因此,具体地说,壮族的蛙崇拜,当不晚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壮族蛙崇拜的现象

从考古发掘、历史文献以及民俗学资料来看,壮族先民在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都存在过或保留着蛙崇拜的遗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的蛙崇拜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但与青蛙有关的神话传说、节日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至今仍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

(一)神话传说中的蛙崇拜。

在壮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蛙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有些是关于蛙与生育神、祖先的创世神话;有些是关于蛙与上古习俗的传说;有些是关于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有些是关于蛙与丰饶崇拜关系的歌谣和神话传说等。在这些传说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当是那些通过蛙人婚媾形式来表现青蛙生殖力的。

广西隆林壮族地区流传着《青蛙仙子》的传说:作为人类代表的老三一家,正面临着绝种的严峻情况。这时,黑青蛙变成人形来到了他们家中,并与勤劳的老三成婚,繁衍下了后代,使这个家庭的生殖危机得到了解决。在广西百色壮族地区流传的故事《蛤蟆皇帝》,说的是有一位风水先生家的三媳妇生下了一只蛤蟆,蛤蟆长大成人后,想娶公主为妻,于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如愿娶到公主,并当上了一个把国家治理得很强大的皇帝。这些神话故事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青蛙能变人以及与人婚媾后所具有的巨大、神奇的生殖力量。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外,壮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蛙与丰饶崇拜文化有关联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比如流传于广西大新县壮族地区的《会说话的青蛙》、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里龙村流传的《蚂虫另歌》等都是描述青蛙对于人类农业生产的神奇作用。在这些神话传说中,青蛙被赋予了非凡的智慧,并被视为民族的保护神,成为了人们崇敬与歌颂的对象。

(二)节日习俗中的蛙崇拜。

蛙崇拜已经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在壮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蛙崇拜有关的节日与习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蚂虫另的盛会——“蛙婆节”。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蚂虫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起止时间及活动仪式不完全一样,但整个过程大体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

1.找蛙婆。正月初一清晨,全村的男青年就全体出动到田野里找青蛙,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被认为今年运气好,他必须通报众人,放七声土炮,向雷神报喜,表示他与青蛙结婚,成了雷神的女婿,故称青蛙郎。

2.祭蛙婆。一般有一个主祭人,可由青蛙郎充任主祭人,把青蛙放在一个精致的小棺材内,外罩一个彩纸扎的花轿,接着把青蛙抬到村寨的公共活动场所,悬于梁上,这时人们要击铜鼓,放鞭炮,围着青蛙唱《蚂虫另歌》。

3.陪蛙婆出游。人们抬着青蛙游村串户,到各家去祝贺新年,每家都要向报喜的人们赠送米、钱,有些还送粽子、彩色鸡蛋。这些东西被认为是吉祥的东西,谓之“福寿品”,要全村人共食,据说有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功能。男女青年为青蛙守灵,通宵达旦地唱山歌。

4.葬蛙婆。这是蛙婆节的高潮,当天清早主祭人在歌场旁边竖起一根长的竹蒿,上扎红、蓝、白三色长幡,下支高架,悬吊铜鼓,不停地敲打。大家抬着青蛙的灵柩,唱着《青蛙歌》,绕着田地转一圈,然后抬到青蛙坟安葬。

就整个“蛙婆节”而言,作为主角的青蛙在人们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蛙婆节”里,青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时还被视为女性——这在远古时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同时,在“蛙婆节”活动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兴旺以及人类生命的健壮和寿命的延长来展开。可以说整个“蛙婆节”自始至终都在体现壮族人民对青蛙的生殖崇拜和对丰饶的祈求。

(三)民间艺术中的蛙崇拜。

壮族的许多民间艺术中都出现青蛙的形象,最为有名的是蛙纹铜鼓以及花山壁画的蛙神崇拜。

铜鼓是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在壮族聚居地区出土的所有铜鼓雕像中,以青蛙的雕像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一般说来,铜鼓上的青蛙雕像多为偶数,每面有

四、

六、八只不等。其造型并不是生活中青蛙形状的完全写实,而多带象征意味。显然,青蛙塑像装饰的铜鼓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有不少学者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蛙饰铜鼓与祈雨有关。如:德国学者迈尔认为铜鼓饰蛙“意在唤雨”。法国学者M.P.塞斯蒂文也认为是青蛙的呱呱声把雨引来,而铜鼓沉重的声音像一群青蛙所发出的巨大声响,能诱使雨神给大地送来倾盆大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蛙饰铜鼓不仅与祈雨有关,还与壮族先民对生殖的祈求有关。铜鼓上有一类“累蹲蛙”雕像,指的是一只大青蛙(雄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雌蛙),雌雄抱对,象征着生命的繁衍。“累蹲蛙”的出现,把壮族先民渴求生殖繁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山壁画是我国最大的崖画群,绘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崇左等七县,形成大约200多公里的画廊,画面磅礴宏大。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等。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这些画像说明了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蛙神的浓厚兴趣以及蛙崇拜的盛行。

除了上文提到的蛙饰铜鼓和花山壁画,许多壮族民间雕刻、刺绣、服装上也都出现青蛙的形象。可以说,青蛙形象已经深入壮族人民的心中,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壮族蛙崇拜现象的文化本质

通过对上述蛙崇拜现象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壮族蛙拜所蕴涵的文化本质。

(一)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生殖崇拜是人类原始初民信仰的基础。原始先民起初只认识到女性有生育功能,以为新生命就是女性自身生长出来的。为了增加人口,他们实行女性生殖崇拜。青蛙由于自身的体形以及强盛的生殖力,被壮族先民视为女性的化身,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阴户亦相似;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受远古先民的膜拜。”人们这种对于生命繁衍的祈盼,常常是通过神话与传说的形式来体现的。上文所提到的有关青蛙与生育神姆六甲、蛙人婚媾等神化传说故事就是壮族原始先民对生命诞生的愿望。

(二)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稻作丰饶文化的具体表现。

壮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便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对稻作丰饶的祈盼,也就在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青蛙与稻作丰饶文化的关系一直比较清晰地保留在壮族传统文化中。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水,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降雨。换句话说,每年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青蛙对于丰饶的影响也常常是通过其与雨水的关联来体现的。在壮族先民看来,密集的蛙声与滴答的春雨是交织在一起的。青蛙具有预告降雨和控制水旱的能力。于是,先民便以为青蛙具有某种神秘的超级力量,能够支配雨水的降临。因此就认为,只要虔诚地崇拜青蛙,就能感动雷神普降春雨,随之就产生了以青蛙为对象的崇拜活动和祈雨活动。青蛙崇拜充满了浓厚的对于稻作崇拜的文化意味,是壮族先民对自身稻作文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种寄托。

青蛙崇拜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蛙在壮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式,蛙在壮族人民的心中仍然居于神圣的地位,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