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自信多重逻辑探析范文

中国文化自信多重逻辑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文化自信多重逻辑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文化自信多重逻辑探析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盲目的,而是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价值的多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指引与灵魂;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与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一、历史逻辑: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当代中国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价值与优势。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团结带领群众在伟大斗争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之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优势,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生长土壤。自信的底气来自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和谐、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舍生取义等,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最悠久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国能够在历史上持久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精神后盾。面对几千的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它不是完全丢掉,更不是另造一个不同于中华文明的文明,而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民族性、实践性、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历史资本。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柱。革命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史,“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注入了红色基因”。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在思想上它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目的上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精神上是高尚的革命情操;在理想信仰上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伦理上是集体主义和一切为民;在价值上崇尚民主、科学和自由等价值。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动力,高尚的革命情操为文化自信提升底气,集体主义的伦理是文化自信的底蕴。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伟大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之源。它是我党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机结合之产物。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精神层面,在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必须也必然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源自它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层面之所需。它在价值体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固有的价值追求,它在以“利润最大化”的喧嚣的市场经济之外,开辟了一条以崇高理想信念为目标的超越功利之路,为社会文化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它在坚持主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倡导多元文化的生态平衡,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为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崇高信仰高度上的价值关怀。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最新成果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指引与灵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下曾一度陷入了自卑之中,中国“走向何方”这一关乎前途命运的难题困扰着许多仁人志士。上个世纪初,在中国未来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科学主义、自由主义者及文化保守势力,曾发生了激烈论争。此后,中国知识阶层又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革命道路、现代化道路等问题纷争不断,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使得这些争论黯然失色,中国道路也从此发生质的改变。同志曾对此有过精辟概括:“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性质就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历史道路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形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走向了历史前台并掌握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同样,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证明了人民选择的正确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也提升了文化自信心。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将其发展至一种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殊历史与现实,创新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有强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核心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难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最坚定的旗帜与灵魂。

三、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奠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伟大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源泉。伟大时代特征召唤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与中国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也是解释“何以自信”的物质实践基础。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必然结果。同时,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也只有置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现实舆论场中才能得到恰当解释。中华民族在与周边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曾拥有极强的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但是,近代以后,农耕文明遭遇了西方工业文明强势入侵。在西方坚船利炮侵凌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丧失了主权与独立性。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从晚清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都没有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之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最终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这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根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诸多困难,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道路方向。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民生状况、生态文明、军事国防、党的建设等又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价值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

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最核心之处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标志和升华。价值观是文化最内核的东西,是深藏于文化之中持久发挥作用的部分。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人们对自身文化内在价值的肯定和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信念。价值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推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发愤图强的战略定力和韧性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多元文化滋养择善而从、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尺度所在”。因此,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是相互涵养,相互联系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价值观自信,缺少价值观的自信,文化自信就丧失了根基,因此,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统摄着文化自信,只有当人们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认可和信仰,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培育了许多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悠久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培育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代中国文化既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创新性提出了既体现具有鲜明制度属性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国家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性质、方向、立场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也有坚实的实践根基,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美好价值愿景,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价值自觉、共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未来期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站在道义最高点,使西方的“普世价值”相形见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辐射力,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内在的价值根基。

作者:李胜 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