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亟待构建中国学术创新话语体系。在近现代西方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化、小众化地位,再加上缺少传媒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无形之中增加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难度。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交流的四百多年历程中,西方文化一直主导着整个传播进程,展现在西方社会面前的中国形象多是与作为西方主流文化补充或者替代的角色。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一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实践。不仅要解释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还要从西方社会所熟悉的古代中国、历史中国形象中做出清晰合理的逻辑勾连,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重建问题。
(二)国际中华文化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亟待锤炼。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在学术上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则已经有千年历史,例如日本;少则也有四百多年历史,如欧美。只有真正掌握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研究与接受的历史规律和特点,才能在学术上与其对话,切实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效性。目前,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中华文化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国内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至今我们还总结不出来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任何一个重大的国家文化政策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之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制定亦须基于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历史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三)国际化人才短缺已经成关键性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不同于简单的产品生产和加工,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外向型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要有大量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队伍,还需要具有一大批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并熟谙国际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的实践人才。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解决对外文化传播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必须采取学校、科研单位、文化传播组织机构三方协同培养模式,创建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把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学术实践全程融合贯通的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界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战略目标。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急需高校主动担当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不仅需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模式。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创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世界发达国家创新发展实践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②。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层面的一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全局设计、总体协调,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文化走出去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一部门、单一行业所能为之事,需要各层面创新力量的多元参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我们应以创新性思维审视这些制约文化走出去的障碍性因素,走协同创新的科学化路径,全面提高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战略规划能力,切实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高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单位相比,高校在克服理论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及人才培养难题方面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高校牵头,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协同创新体,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必将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为实现我国国家文化全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高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形成高校为主、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协同创新模式。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施主体缺乏有机合作,尚未形成合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依然保持着条块分割、行业管理的基本格局,导致不同主体之间难以协调一致,对外传播活动设计缺少协调配合,从而也造成了我国对外传播项目针对性不足、重复浪费等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此外,以政府外宣为主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已被国际社会所排斥,容易被打上政治烙印。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被国内外诸多对外文化传播实践所证明。
(二)有效实现协同创新体间的创新要素汇聚与使用。有效汇聚协同创新体间的创新要素汇聚,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是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目标。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各种壁垒,有效实现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汇聚。要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
(三)科学规划高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的战略任务。高校开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的战略任务规划须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立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之需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妥善回应和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把握对外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相结合,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营造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在人才汇聚与培养方面,通过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汇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专门研究人才;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国际化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尤其加强国家战略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对国外政府高级官员、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人员、外向型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中国国情及世界多元文化专题培训。在学科建设方面,要通过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一个涉及传播学、文学、法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集群创新过程,拓宽现有传播学理论框架,丰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围绕协同创新中心任务开展,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文、管、经、法等多学科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建成国内最富竞争力、最完整的非通用语种学科群,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多语种资源服务体系。
在学术创新方面,要以提升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回应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克服低水平重复、理论脱离实际等缺陷,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方面,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方面做出具有方向性、原创性的努力。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方面,高校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国内国际两种视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把提高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坚实支撑。此外,努力构建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组织体系是确保高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要在鼓励高校学者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同时,积极建立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国际研究学会。大力组织全球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研究,揭示当代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着力建设全球范围内研究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最具影响力的学会,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平台。要努力建立中国文化与学术多语种专题网站,基本形成以国际研究学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出版发行基地、学术网站等多元构成、覆盖和影响全球的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组织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张朝意 冯刚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