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微博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浅阅读,这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过程性伤害。同时,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功利性思想泛滥,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文化的弱微、技术文化的泛滥、现代文化的迷失、产业文化的落后、多元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呈现为失传、失位、失范、失向、失力、失序状态。
(一)失传:传统文化的断裂。中国五千年历史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未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文化还未彻底建立,后工业化社会的后现代思想文化又开始扑面而来。大幅度急促的社会变革带来的裂缝在传统文化上表现为传统文化没有充分转型、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在价值观层面,断裂表现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集体主义、压抑个性自由的贡献至上理念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自由、竞争、效益等价值观念、进取精神、效益意识相冲突,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与社会主义倡导价值观相违背。可见,传统文化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实现顺利的转化,在外来多元异类文化的全方位冲击下,传统文化正在遭遇失传,变得信心不足。
(二)失位:民族文化的弱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源于西方文化的现代价值观念与后现代价值观念持续涌入,抢占中国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领地,再次形成了西学东渐热潮。日渐式微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居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原有较为单一的文化格局和平衡被打破,西方文化强势进入骤然打破了中国文化的封闭状态,呈现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境遇,中国文化的未来选择和转型发展陷入了困境,一时失去了方向感,人们无所适从。这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共存的困境,意味着一种文化价值的不平衡状态将持续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经过多次颠覆,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诉求逐渐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逐渐步入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西风压倒东风”,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强势的西方物质文化面前已经荡然无存,体现了民族文化在强势文化冲击下主导地位的沦陷。
(三)失范:技术文化的泛滥。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人性的生存方式,为人服务是终极价值取向。但当科学技术的工具性成为了目的性,文化就开始日益摆脱价值理性的制约。西方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孕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培植了工具理性精神。工具理性强调技术统治和决定一切的价值取向,在促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远离了人的本性,使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韦伯认为,一旦工具理性化过程开始,其发展逻辑就遵循工具理性的内在规律前进,摆脱原来伦理的、价值的理性基础。工具理性的泛滥,技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颠倒、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工具理性放荡和价值理性缺失,手段与目的的倒置,使生命失去了终极价值依据。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是市场经济观念,它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创造了“中国模式”。但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引发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危机,导致技术文化泛滥。
(四)失向:现代文化的迷失。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传统文化、转型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并存,其转型的跨度之大令人们对于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迷茫。在文化大发展的旗号下,文化创新、文化快餐等大量涌现。一味地奢谈创新,结果造成了文化折腾,内容低俗、平面化;包装花俏的“快餐式”的文化横行于世,新颖、新奇、新潮成了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市场经济的物化和商品化原则取代了文化批判、文化保留与文化超越,“这种倾向意味着对过去持一种遗忘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它割断了与过去的联系,沉醉于对新颖性的追求”,最终结果只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转型文化和现代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文化发展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被打断,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被否定。违背了发展规律和离开了历史基础的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丛林中陷入了发展道路的迷宫,失去了发展方向。
(五)失力:产业文化的落后。以传统文化价值为基础、吸收全球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交融贯穿其中的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家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收入的增长必然推动文化需求,但完善的市场化文化资源配置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有: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使丰富文化资源不能产业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薄弱、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与国际市场化的文化产业规则接轨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这些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无序化状态等,使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缺乏有效的互动与链接,结果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满足和大量无效的产品供给并存。
(六)失序:多元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当代中国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横向多民族文化的竞争甚至对立,而且表现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多元交叉和时序错位。此外,这种冲突还存在多个社会阶层的文化对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各种文化间彼此因价值指向不同产生对文化资源、文化权利、文化地位进行争夺,围绕文化权利、文化资源、文化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产生的磨擦,造成文化领域中的冲突频繁发生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一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超越文化的范畴,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产生对立。
二、微博的文化传承优势
微博(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网络信息生产、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这一平台的出现为文化传承和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微博具有受众多、影响大、传播迅速、交互简便、使用便捷的传播特点,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特征和传播优势,短时间内飞速成为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微博的草根、原创、及时等特性,在不同的部门、组织和个人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格局。
(一)微博具有海量的蕴藏力。广义的文化概念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微博虽“微”而“博”,因“微”而巨,信息涵盖自天文地理,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由于其不拘形式,角度极广,包容性强,任何用户从微博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资讯和资料等。微博拓宽了用户的求知方式和求知范围,成为用户全面了解各种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和崭新窗口。
(二)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短、平、快”的微博信息便捷即时、信息传播途径可跨媒体、信息传递速度呈现几何级数效应的特性,具备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指出拥有1000万个粉丝就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名人效应又为微博增强了号召力和传播力。作为工具,微博可自由即时最新信息,表达自身观点;作为沟通平台,微博用户可在与网友平等交流,这对传统文化在更广的平台传播极为有利。
(三)微博具有全面的共享力。微博强大的影响力源于互动性特征。关注微博上网友的评论,并给予互动,让网友能更多地感觉到媒体就在自己身边,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使人和人的距离更为接近。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微博使得文化共享和传播从“单向”走向“多向”,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共享的对象可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等,共享的范围可以实现全球共享与全球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外在条件的约束,使人们的交往变得完全开放和自由,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和融合变成了可能,这种交互式通讯的优点有利于传统文化以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多网民间实现互动共享。
(四)微博具有大众沟通力。微博的传播工具多种多样,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手机或其他信息工具进行更新直播。方便的传播方式让用户更加贴近微博,打破不同人群间对话的地位、阶层和圈子等沟通壁垒和障碍。不同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的网民都有相同的网络空间和权利。微博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使得不同阶级、民族、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拉近了百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实现与网友实时沟通。可见,微博的沟通对象无处不在,其沟通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媒介,微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且能随时随地更新。同时,微博让“沉默者不再沉默”,使很多不善于写作沟通的网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给“沉默者”施展的舞台。这一沟通力优势也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更深层次进行。
三、微博之于中国文化传承的价值
微博的出现虽然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浅阅读、浅交流等,使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但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传播新渠道、和谐新路径、创新新依据、认同新方式、引领新指针和构建新生态。
(一)工具价值:进行文化传承的新渠道。作为具有传播优势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渠道的诞生。看似微弱的微博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和有效的沟通力,这比通过传统传播渠道传承文化更加高效。文化传承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有效抑制技术文化、遵循文化规律发展现代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我国政府、组织和个人可利用微博的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在报道、评论及关注时,努力将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价值文化等渗透其中,并利用微博的名人效应进行文化布道,体现出以人为本、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的目的和情怀,达到文化传承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现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发挥微博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驾护航,如延伸网络发言人的文化职责,或者设立网络文化发言人制度,延请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学者、联络微博意见领袖,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研讨话题,利用微博受众广、互动性强的优势,尽可能让更多的网民加入,并开展互动,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传承的新渠道。
(二)沟通价值:和谐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微博由于参与者成千上万,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背景,对各类问题的观察、分析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同时,微博也是网络文化汇聚之地,各种文化在此竞争、交流,甚至是针锋相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观点总有赞成者、反对者、中立者、同情者和支持者;任何文化立场冲突总有网民充当文化争辩的居间调停者。在多种文化竞争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对立,由于网民背景的千差万别,必定会有遵循中庸之道的网民充当文化竞争中存在第三方角色———沟通协调者。同时,文化竞争中的各方通过对话、交流和争论,在增加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前提下的文化和解、甚至是融合,而无损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和”,达到“和”的方法就是沟通和包容,求同存异,在协调中求生存发展。可见,微博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来说具有沟通价值。
(三)认同价值:认同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微博是自我主导的信息表达场所,是个性化张扬的领域,似乎与文化认同没有共性。但是微博的草根性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了无中心、多元性的意见场。在无中心的话语场域,微博允许多元性意见同时呈现,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评价者,也可能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他人来认同自己的文化观点和立场。即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展示自己的强烈的文化特质和鲜明的文化特征,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传播结构,实现一种辐射状传播,展现个人话语的信息能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元互动,来吸引更多的微民实现文化认同,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途径。微博带来的观念冲击,文化身份不再牢不可破,从个人到国家民族都可以重新开始寻找并建构新的认同。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文化价值的认同,离开了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微博的价值认同功能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承。
(四)支撑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新指针。文化产业是面向文化消费者的产业,尤其是面向年轻文化消费者的产业。年轻消费者多为微民,他们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在微博世界里,微民不仅是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在很多场域,他们也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而且微博世界包容了各种文化产业的基本元素和主要特征。利用微博的先进信息技术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各种文化灵感、文化流派、文化消费在这里汇聚,引导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国际化、民族化和多元化。在这里文化产业不再是单一的狭隘的产业,而是一种泛化的多形态的产业,各种文化创意、文化灵感、文化创作成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些借助于微博平台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引向更高的层次。中国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利用微博的指向作用,以中国文化基本价值为核心,吸收并整合世界优秀文化,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传承。
(五)秩序价值:构建文化传承的新生态。微博作为信息交往的一种方式,变革了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构建着文化知觉新环境,改变着个体的文化感觉模式。微博具有碎片化特征,这一特征加剧了社会的离心思维。同时,微博也助推了否定性思维,这一思维能否定任何虚假的意识形态,让每个个体都能打破外界权威而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存在,这就导致了当代中国多元意识、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共存,这就构成了微博时代的中国文化传承新生态。在这一生态体系中进行文化传承,首先要意识到文化传承不是在网络世界强劲推行中国主导性文化,而是与其他文化互相学习、相互依存,实现中国文化自身的传延。当然,这一生态中的和谐共生也包括了合作和竞争。这里进行文化传承必须充分弘扬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以微博化的语言、大众化的形态和简朴清新的风格,实现以和求生存、以和求发展、以和求创新。
(六)引领价值:创新文化传承的新依据。只有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按照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逻辑关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推动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需要依据社会需要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通过更易接受的新形式、更吸引人的新内容、更合理的新结构,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他们的持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文化的更好持续发展。微博的话题范围极广,通过微博用户的“发帖、转帖、评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的文化需求,这就为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进行文化创新,有必要通过大文化的视角去进行话题或者各种事件的文化分析,可以通过一定的网络分析工具,提炼出有文化价值的、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并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解析出文化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为文化发展创新奠定基础。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应当以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基础,强调价值文化和人文精神,根据社会文化发展和民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才能保证现代文化创新跨越文化虚假创新的丛林,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促进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微博对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当前,微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研究尚处在认识阶段,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微博如何在中国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作用需要相关部门开展进一步研究,力图发挥微博之长,避其之短。只要重视微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微博在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微博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发展,必须以实体传播为基础,坚持微博的文化传承作用与学校和社会的文化教育、文化遗存等基本实体传播的文化传承的作用相互补充。(本文作者:任福兵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