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已运用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语言。他们在贝壳、石头上穿孔打眼的活动,就是最初的镂空制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牙器、玉器上的雕刻和纹样,都具有类似剪纸图案效果的雕镂方法。可以说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经济实用。它的这些基本的特点使剪纸在民间迅速传播。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采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剪纸已普遍成为人们祈祥纳福、敬神避邪等应节之兆的产物。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在1959年到1966年期间,于南北朝时期的陵墓中先后出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等一批纸样。描绘的都是跟人类比较亲近的动物,另外成双成对象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剪纸自汉代起方真正称之为剪纸,两千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我国疆界广阔,众多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剪纸风格,最主要的还是形成“南北格局”。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剪画选胜》里所讲:“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二、中国民间剪纸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附于民俗和体现民俗观念
中国民间剪纸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根植于民间百姓之丰沃土壤中,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是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农村的生活、生产特点和习俗方式,以及剪纸的经济实用,给民间剪纸的形式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民俗风情、传统习俗成为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如年俗产生了窗花、灯花和过门笺,婚俗产生了喜花,习俗产生了窖头花、喜庆纹样、刺绣纹样等等。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和美好追求,往往通过从生活中寻求可以借助和隐喻的物象来表现。民间剪纸的“可爱之处”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采用谐音、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来完成。形成了“多子多福”、“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娃娃坐莲”等一系列用吉祥语的谐音、用吉祥的寓意隐喻的民间剪纸。中国无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则是中国民间剪纸最好的创作题材。如动人而悲伤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挑战王权的“大闹天宫”,展示正义清廉的“海瑞罢官”等等,都是我们不时能见到的画面。这些跟文人雅士的“忧国忧民”和“咏梅赏月”大不相同的,关于“爱情”和挑战“权威”以及“正义”的主题的剪纸,则表现了民间除了“多子多福”,“年年有余”之外的更为美好的人生向往。
三、中国民间剪纸是创作者观念性的形象思维,它体现着抽象变形的特定形式美感及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的魅力来自其自身的形式美感。创作者的形象思维不是以创作的目的去观察周围事物,她们并没有写生构图、解剖、透视以及比例关系等一系列的系统要求,而是通过在特定的生活环境条件下与客观事物的反复接触,在脑海里获得某一客观现象的具体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她们的创作有一条更为自由宽广的道路,所以她们的作品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楷模和样板,她们不是为了技巧与形式的眩人耳目,而是根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特征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剪。根据这个逻辑,创作者可以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的各种特征描绘刻画在一起,人、老虎、牲畜的同一头面上可有正侧可视的五官,为的是让你“看个明白”;或者是不必去顾及解剖、比例观念,在动物的母体内点缀几个小动物,表示动物妈妈怀孕了;也可以是超越了焦点透视的表现极限,在不合理中求“合理”。创作者并非要改变客观物体的本来面貌,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的感觉,一种合乎于生活之理、自然之理的“真”。在这种特殊的直觉意识和原始的思维方法促使下,形成了手法十分随意、自由的创作。
它不同于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和“应物象形”的造型法则,更不同于17世纪西方绘画严格依循模特和摹拟自然的规律,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咋想就咋铰”。民间剪纸的创作就是这样用纯朴的心灵去追求理想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由于中国民间剪纸有其特定的审美情趣和形象思维方式,所以决定了它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的表现手法。剪纸的造型不仅表现物象的形态,而且还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主观的改造,使原来的典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鲜明。创作者经常是在造型上把最富有表现性的部位有意夸大,进行比例上的变化。所以说“写实与变形的统一”是中国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特征,中国民间剪纸就是根据这样的造型“原则”创造出很多新颖奇异的艺术形象的。另外,剪纸由于受工具、材料的“限制”,本身就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一般是先将单个形象作剪影处理,再将轮廓内部的纹样镂空。本来创作者的初衷是为了方便透光,但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剪纸语言最根本的特色——平面镂空。剪纸在掏剪的过程中不是剪迁就于形,而是形迁就于剪。时而剪花、时而剪形、时而形上镂花、时而以花托形,形与形之间相连的依心随意的创作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表形的淡化与掏剪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民间剪纸也是超现实主义创作
中国民间剪纸也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如我们熟知的用于迷信用途的“小红人”,它应该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虽然世界各国都有类似造型,但在中国是纯剪纸的。它像个大头鬼,头顶有两撮小辫子,叉开双臂和双腿,五指张开,又像只青蛙,用于类似祭祀、为死人“招魂”的民间活动中。中央美院的吕胜中教授说它是“人类肯定自我的最朴素的描绘,是人类最早的自画像”,但笔者更倾向于他说的“相信自己体内还有一个‘小红人’存在”。也就是,它已不再是人本身,而是超现实的灵魂,体现了民间的超现实艺术想象。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的再创作有些也是超现实的,是基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小红人”更是原汁原味的“原创”。中国民间剪纸是“一切民间美术的母体”,它有着广阔的内容天地和多彩的形式风格。千百年来,人们热切地追求、频繁地创作、不断地总结,使中国民间剪纸层出不穷地花样翻新,历久不衰,展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