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体操后备力量培养对策范文

我国体操后备力量培养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体操后备力量培养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体操后备力量培养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国艺术体操各省市队及后备梯队。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我国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现状,本人先后外出到武汉市、沈阳市及上海市的全国艺术体操比赛现场,对我国各省市代表队的教练员及裁判员进行了面谈、问卷调查,采用现场问卷法。走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及北京、西安、武汉等体育学院的专家学者。

2我国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分析

对我国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主要从艺术体操训练人口、竞赛体系、选材方法、队员来源、训练经验来源5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我国艺术体操训练人口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世界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其成功经验是:重视运动项目的普及,扩大训练的人口基数,在此基础上获得高质量的体育人才。以艺术体操强国前苏联、保加利亚为例,这两个国家艺术体操普及率很高,选材面广,群众基础好。早在1986年前苏联艺术体操运动技术学校就发展到364个,参加正规训练的青少年有6•5万人。在保加利亚更为普及,平均每900人中就有1人从事艺术体操训练[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赛处1997、1998年统计的资料),1997年我国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布局学校仅有27所,参加艺术体操项目活动的学生数为1968人。1998年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布局学校为28所,参加活动的学生数为1664人。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因此我国竞技艺术体操后备力量从人口数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战术水平上与世界艺术体操强国有较大的差距。以国家体育总局竞赛处的统计资料可知,1997年我国艺术体操项目一、二、三线人数分别为118、76、1006人,均低于体操项目的一、二、三线人数。其中二线队员出现断层。另从本人1999年去沈阳、上海调研的统计结果(见表1)可知,目前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各年龄段共472~481人,13岁以上104人,10~13岁有141~144人,10岁以下227~233人。可见,我国艺术体操训练人口确实太少,10岁以下年龄段仅有227~233人,基底过于薄弱。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人口众多,处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阶段的后备力量才200余人,而通过1999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来看,真正能到世界赛台上竞争的个人项目的少年后备队员(即2004年队伍)仅有辽宁队的张硕,深圳队的胡美、韦姗姗3人。青少年后备力量资源的供给,是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竞技艺术体操要想达到世界艺术体操先进水平,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必须从现在起,在普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训练人口,扩大选材面,形成系统的训练网络。

2.2竞赛体系

运动竞赛体系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比赛中暴露问题→训练中改进→比赛中检验,如此循环,才能培养出运动员良好的竞赛状态,从而获得技术水平的超常发挥。我国国内艺术体操专项赛事有每年举行的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艺术体操青少年锦标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也就是说国内每年度艺术体操比赛仅有3次机会,除此之外各省市很难组织比赛,运动员获得实战锻炼的机会太少。而艺术体操强国前苏联,艺术体操项目的竞赛有一套完整体系,一般分两种类型的比赛:基本比赛和辅助比赛。辅助比赛服务于基本比赛,基本比赛中的考核赛和选拔赛又为重大比赛服务,这些不同规格的比赛为前苏联选拔运动员提供了许多良机。竞赛是检验运动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各运动队间技术水平的交流,发现与选拔人才,获得比赛经验。前苏联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高质量的身体动作和娴熟的器械技术,一方面来自严格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另一方面与她们经常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经验、提高技术是分不开的。她们每年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达12~14次。我国运动员一般只有2次,优秀运动员最高也只有5次。由于比赛少,运动员一到国际比赛时明显表现出心理素质差、缺乏临场经验、体能不适等情况,不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多组织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区域(地方性)的比赛,也可在全国比赛中增设幼儿艺术体操比赛,使运动员从小受到比赛气氛的感染,获得勇于竞争、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

2.3选材方法

艺术体操是一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它被人誉为立体的画、流动的诗,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体型、较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较高的智力与运动能力等,由于历史、地域及遗传特点,欧洲国家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先天的身材条件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据西安体育学院艺术体操教研室洪小平博士研究表明:俄罗斯运动员的体形结构与我国运动员的体形结构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人体坐高与身高的比例上,俄罗斯队员的系数比同一水平的中国运动员小,而俄罗斯运动员两肩峰间宽度与骨盆宽度的比例系数却大于中国选手,他们的体型更接近世界通行的体型美标准。我国运动员处在这样一种劣势之下,选材工作便显得更加突出,更要遵循科学选材原则。早在80年代末,我国艺术体操界人士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建立了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7~20岁12项身体形态指标理想的模式标准和身体素质标准。但是,部分基层教练为了应付比赛大都不按标准选材,因此到全国比赛时,参加C组比赛的运动员不仅人数少,而且身材条件、技术水平都较差,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据本次调查可知,我国多数教练员在选材时仅停留在经验、目测上,有较大片面性。选材过程中,经验选材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这样得来的信息作为选材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身体素质方面的测量数据、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当代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演化特点是向全面型发展,运动员单纯依赖某一特定的竞技能力(如良好的身体形态、突出的柔韧素质或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取得胜利的现象越来越少。

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在运动员选材和训练上都较严格,无主次之分,其特点是:(1)选材内容涵盖面广,包括生长发育程度、生理机能状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运动能力。(2)选材过程的科学性强,根据相应的人体形态量表、生理指标、遗传力比重数及艺术体操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选材。(3)选材方面的科学研究较深入和全面,为许多运动项目的选材提供了量化指标和定性研究的参考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艺术体操的训练阶段划分为启蒙训练、初级专业训练、深入专业训练、完善运动技术训练阶段,每一阶段的训练都是高一阶段训练的基础。而据调查,我国初级训练阶段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主要来源于业余体校与小学低年级未接受训练的学生,后者在数量上占的比重更大,可见我国初级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多数未经过启蒙训练,起点低、质量差。据笔者走访数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我国艺术体操普及不广泛,一条龙的训练体制还未形成、基层训练网点未落实。(2)业余体校有限的训练人口,基础训练不扎实,选材差,动作不规范,成材率低。(3)基层教练水平差,因此根据以上三点建议在艺术体操后备力量培养上,由高水平教练员从基础训练开始,根据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成长阶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与任务,提高基础训练阶段的质量,以保证成材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