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依据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是按照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学科特点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这番话指明了艺术设计学科的本质,对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带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今天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
21世纪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各学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综合趋势。学科界限进一步模糊,涌现了许多边缘学科,跨学科研究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领域、新成果。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成为新世纪最富有特征的领域之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变得空前便捷,也使信息的获取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出现多元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每天迎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广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信息技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为这个领域创造了新的专业、新的市场和新的成果。新媒体设计、动漫设计、网页设计、互动媒体设计和计算机虚拟技术表现手段应运而生,过去以美术技能为主的领域,逐渐被新知识、新技术所替代。新的专业领域和新的设计市场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新世纪对知识综合的需求体现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才可以适应高度智能化社会的需求,适应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它的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人、社会、环境诸多领域,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设计师不但应具有艺术知识,同时还具有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经济金融、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世纪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新世纪对能力综合的需求体现了对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的要求。能力综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新中,其中创新能力是能力综合的核心部分。在此方面意大利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借鉴,“意大利的建筑学设计教育横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览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跨度极大的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的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都有很大帮助。所以意大利设计师大都多才多艺”,“同一位设计师既能设计一幢宏伟的建筑大厦,也能设计建筑空间中的一把椅子。‘从一座城市到一把勺子’,‘从法拉利跑车到通心粉式样’,设计在意大利设计师心目中成为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意大利设计师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优势。
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充满知识与智慧、会表达、善沟通、心理素质好、能屈能伸、精力旺盛、高素质的人才,单一的素质结构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促使艺术设计领域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也促使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潮连续十年不退,全国艺术设计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千余所本科院校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七百余所,加上各种专科院校、独立院校、民办院校,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总数达上千所,每年涌向市场的毕业生约二十万人,他们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经济发展好的沿海地区。造成艺术设计人才招生开口大、就业出口小的局面,使这些地区艺术设计人才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培养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专业面宽、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
二、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
培养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其中包括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笔者所在的学院在此方面做了如下实践:
1.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根本
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融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方法,培养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市场需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复合型是培养的类型,高素质是培养的基础,创新型是培养模式的核心。
2.教育观念创新是动力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创新,然后是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的更新。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的高度统一,其核心是通过综合素质塑造,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教育使创新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概括知识的能力和较多的知识积累,从而建立起融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要完成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创新的人才。综合素质塑造使学生完成对做人的基本品质的塑造,形成具有健全人格、意志坚强、心胸宽广、善与他人合作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成功与否与人格培养紧密相连,人格培养越完善,就越能发挥学生的创造的聪明才智,反之,则达不到培养效果,综合素质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保证。
3.提高创新能力是保证
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思想实施的保证,我院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十余年,在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成为实施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学校始终以教育观念创新为突破口,带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革新,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一整套创新型艺术教育的方法和实践成果。
三、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总体设计上突出“复合、高素质、创新”。该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可以概括为:拓宽基础、重在复合;培养能力、注重创新;强调素质、全面育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明确提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培养学科单一、技术工匠式的人才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以知识结构复合、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为特色,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完善的人格塑造。
二是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上,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单一,只了解一个专业的技术工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精通一个专业、兼通两三个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专又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重点上,从单一的技法教学改变为掌握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的教学,从只关注设计美感和设计形态训练转向对人的思想观念、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存环境的研究,追求艺术设计创新方法和创新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寻找设计的切入点并进行创造,将技术培养改变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达到“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被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为终极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培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入手,通过集体讲授、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好奇心,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四是突破传统的教师的工作职能。今天,艺术设计教师的工作职能正在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功能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有了重大的改变,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引导者和调配者转变。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能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的工作职责变得宽阔和多重,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者等多重角色的承担者,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我们应在此方面努力帮助教师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五是在培养方式上的创新。学院围绕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富有特色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实践中,重点应放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
1.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
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如原有的广告设计专业经过调整,增加了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使课程模式介于广告设计与广告学专业之间;室内设计加大了环境类和建筑类的工科课程,使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广阔,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例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融室内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雕塑、壁画、标识设计为一体的新专业领域,发展前景较好。媒体设计专业以培养新世纪所需的新媒体设计人才为目标,融合多个专业特色,紧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最后,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在课程体系上实行纵向三段、横向两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纵向三段是指一年级大基础培养;二、三年级分专业培养;四年级面向市场培养三个层次分明的阶段;横向两块是把课程模块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两大块,实行并行设置,呈现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两条线。在这两块中强调理论课程注重联系实践,实践课注重验证理论。为了打好基础,满足学生向多个方向发展的需求,应强调学科大基础设置,在基础课中强调对各专业的适应性,为今后进入专业学习做准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和研究的深入,同时强调课程间相互渗透,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在面向设计市场的环节里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我们利用学校的二学位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修一个学位外,还可以利用小学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将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4.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学校应加强主干课程建设,可以设立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的组成上以一门主干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每个课程环构成一块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个层面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之间相互联系,呈现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整合性强,便于学生接受,学生每学完一个课程环,就能获得解决该层面的知识和能力,每个课程环相互连接渗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为一体。
5.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所建立的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值得研究。“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填补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精神价值之间的鸿沟”,“它所培养的新型艺术设计师应该集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于一身,既有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才能又有工艺技师娴熟的技艺”,这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然适用。我院重视实验教学,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利用小学期集中安排实践教学,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
6.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以课题为主的设计教学模块,低年级设置小而多的课题,重在思维的训练与创新;高年级则可设置较大课题,重在挖掘设计的宽度和深度。教材的内容决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走向,我们应本着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实践,在教材的编写中反映出艺术设计前沿的最新信息,体现出知识系统、科学、信息量大的特色。
7.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现代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设计教育过程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我们在设计课的教学中实施以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⑴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首先,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设计教学过程是设计教学内容展开和接受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系统性,使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设计方案、设计发展、设计讲评几个教学环节,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通过系统性教学达到引导学生、挖掘潜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进展手册和设计报告书是教学过程系统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文本,设计进展手册中翔实记录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设计报告书是学生设计思考概括展现的成果。
其次,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实行课堂、市场、设计师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实行个人辅导、小组讨论、集中讲授相结合,两个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潜能。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课程制了电子教材和大量的多媒体演示文稿,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课程信息量大增,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设计讲评实行开放性。设计讲评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推销自己能力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设计讲评也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方式,设计教学的好坏,由社会业内人士、教师、学生来评判,建立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设计教育更贴近市场。
⑵评价方式实行过程评分的原则。
过程评分是评价科学性的体现,是科学评介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传统的艺术设计评价方式是结果评分,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行过程评分是评价观念上的重要改变,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突破。过程评分重在设计过程而不仅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结论
纵观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设计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其主要观点:“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符合新世纪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拓宽基础、重在复合;培养能力、注重创新;强调素质、全面育人”反映出该培养模式的要求。所形成的艺术设计课程模式、艺术设计教学过程要求、两个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全过程的评分方法等对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