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资本主义危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18年10月19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资本主义危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英国伦敦大学、英国肯特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越南社科院、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Online版的编辑及其在东亚研究的新进展、卡尔•马克思及其“遗产”、卡尔•马克思与罗莎•卢森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部分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Online版的编辑及其在东亚研究的新进展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上的创新研究成果、理论上的争议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窪俊一教授介绍Online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研究初衷及近况。他认为,传统文本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合撰著作中的主导问题、“异文”研究问题等相关研究领域,未能起到应有作用。Online版《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再现初稿(基底稿),呈现修正过程等形式,为读者展现了文本的完整结构。通过“异文”全文的展示,解决了语言差异对“异文”研究的影响,使得“异文”研究在非德语国家中也成为可能。大村泉教授讨论了唯物史观的“第一小提琴手”问题,并从笔迹学的角度考证了梅耶尔、阿多拉茨基等人的观点。通过分析,大村泉教授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很有可能是在基于二人前期讨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为主、恩格斯为辅的形式进行的。渡边宪正教授评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学理支撑。他认为,这一批判的学理支撑有四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和基于此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理论,或者说对一般意义上的启蒙主义理论结构进行的批判;其二,对现实(市民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异化理论和劳动、所有制形式理论;其三,变革现实市民社会的理论:共产主义理论;其四,历史观的形成理论。通过梳理四个方面的形成过程,渡边宪正教授得出结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而不是作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结果。特雷尔•卡弗教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存在的虚构、非哲学转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费尔巴哈章”的建构初衷是为了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如此的行文布局使得文本连贯性、逻辑自恰性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而最新的一些翻译文本,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即反哲学的转向。魏小萍教授以分工为切入点,通过比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问题的不同论述,讨论了分工与阶级形成的关系以及分工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魏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分工问题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的差异,马克思自身对该问题也可能存在认识的进程。在分工问题上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交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自己的思想表达。
二、卡尔•马克思及其“遗产”
与会代表认为,要理解马克思及其“遗产”,就要打破僵化思维,摒弃教条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精神内涵、理论实质和研究范式。大卫•麦克莱伦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的角度,阐明了在面对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时,马克思仍然“在场”。朱传棨教授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中,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忘我的精神逐步建立起来的。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就是要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学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和不懈探索。肖恩•塞耶斯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跌宕起伏,并从“何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在当代”、“前景展望”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汪信砚教授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展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即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维度,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并认为这三个基本维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总体图式和独特范式。
三、卡尔•马克思与罗莎•卢森堡
会议代表认为,卢森堡与马克思的理论关系,既存在着共同的旨趣,又有着批判性的创新。二者的这种一致性与不一致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何萍教授认为,卢森堡和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上的一致性,导致了其在政治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方面的不一致性。她认为,卢森堡开创的这种新的哲学传统,超越了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定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赵凯荣教授认为,卢森堡的最大“遗产”是对马克思本人和《资本论》这两大“神话”的批判。通过对这两大批判的分析,赵凯荣教授提出,资本主义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问题或卢森堡所说的货币积累问题。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问题,表明资本主义的危机并未真正解决,也验证了无论马克思或卢森堡都没有发现消费社会,因而他们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吴昕炜副教授提出,泰狄士•科瓦利克对卢森堡思想研究的贡献表现在:继承了卢森堡思想的波兰传统;扭转了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凯恩斯主义倾向;推动了卢森堡思想的世界性发展。熊敏副教授通过回溯卢森堡的多舛命运及其人格力量,认为卢森堡带给世人的意义,不在于流于形式的作品,而在于扮演角色的“丰满”。卢森堡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她的思想和精神却以不同的方式延续和“永生”。张萌博士在论证马克思的理论归属于线性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马克思和卢森堡在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共通之处,认为卢森堡继承了马克思的多线性社会发展理论。
四、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理论
守健二教授和萧诗美教授就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守健二教授认为,1857年至1858年的关于危机的手稿具有特殊意义,《手稿》表明马克思对危机的理解呈现了经济概念化的特征和解释上的困顿现象。他指出,通过反思在危机影响上的错误预测,马克思发现了作为经济概念化产物的“生产定律”。同时,又由于内在于“生产定律”中的周期性,使马克思意识到该种理论考察方式在时效上的局限和困难。尽管通过后来经济史学家的分析,佐证了马克思的危机预测失准,但其在危机的特征、阶段、中心、性质等方面的预测,得到了数据上的支持,表明其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萧诗美教授指出,将马克思的所有权概念理解为辩证的和历史的所有权概念,是由于马克思的所有权概念的自由和异化双重规定。其中,自由的规定遵循主客统一规律,异化的规定遵循主客对立规律。同时,这种辩证的和历史的所有权概念的引入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五、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
与会代表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体现在其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剖析、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中。越南社会科学院范文德副院长讲述了作为马克思对人类伟大贡献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就其时代意义进行了阐发。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给哲学带来了新的历史观,使社会主义成为了一门科学。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者,要深入、具体地研究这些原则,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致力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王晓升教授认为,工具理性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新旧社会关系更替之正当性的关键所在。资本主义功能系统的运作,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社会性联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着手。他指出,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团结,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限制私有制的范围和推广合理化的管理方法是经济发展和秩序维持的必要手段。由此,现代社会中要解决社会整合的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和人的内在世界入手,即限制私有制发展,推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白刚教授认为,马克思的一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度过的。在众多批判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的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通过批判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的两个规定,揭示了价值规律的“二律背反”,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自我否定性;通过批判资本辩证运动过程的永恒化,阐释了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政治经济学辩证法”;通过批判“拜物教”,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颠倒的和虚幻的意识”以及“掩盖和否认矛盾”的本质规定,找到了在“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正确道路。
六、现代性批判与东方马克思主义
与会代表就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成果、哲学基础、理论差异展开了论述。越南社会科学院陈俊风副所长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和辩证发展的过程,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暴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再一次证实了人类社会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前进。赵士发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性问题体现在其社会形态理论中。在理论内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经由列宁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和检验,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在理论外部,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多元现代性理论的代表,其贡献和成果,为多元现代性的可能提供了有力支持和证明。要破解多元现代性的理解误区,就要区分多元现代性问题与本体论层面“一与多”问题的关系,就要区分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回答出发,从而真正找到多元现代性确立的根据。杨礼银副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现代性趋向,使得现代性问题成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可回避的话题。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观点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论的一致性反映出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两种现代性理论的不一致性反映出局部世界历史的特殊性,即民族性。同时,这种一致性与不一致性,共同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多样性。
作者:胡善男 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