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经济基础框架的创新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弗里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基于经济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框架、经济生产符号、以及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等基本问题给予了创新性解读。
关键词:詹明信;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
一、历史性框架建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生发性和连贯性
(一)历史性框架的问题生发性
詹明信继承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重要性的研究思路,始终恪守“没有什么不是历史的”的箴言。他认为分析时代问题,须将视角置于历史的大语境,才可以真正的弄清楚时代问题的根本症结,切实把握问题的内在实质。文学批评家出身的他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于文艺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艺术作品亦是如此。我历来主张从政治社会、历史的角度阅读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其内在观念性本身是建立在历史性之上的。詹明信明显超越了那些忽视非审美的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审美与非审美具有一致性,审美本身就是与社会主体、社会历史紧密相连的。超越时代历史的分析最终会造成现实与审美意识领域的断裂。单纯的文本理解,会从历史性的理解倒向这种理解方式的意识形态化,最终只能形成文本的意识形态,即使在文本艺术上实现所谓的转型,但这种脱离实际超结果的局部转型最终与社会总体秩序之间无法连接。在此基础上,詹明信认为问题生发功能是马克思框架在当代的最大价值,其实现同样是建立于马克思框架的历史性。历史性的分析思维,勾连过去、当下与未来。它脚踏着已发生的现实的不可更改的坚实基础,使得对当下的透视更为明晰,且自然而然生发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承认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之不可逆转的运动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叙事,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许多人为之浴血奋斗的行动的系统和意义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承认是对真实历史的承认,资产阶级叙事的最终导向不是资产阶级的无限膨胀而是确切实际的未来。历史在现实的过程中构造而成,当下的一切被赋予着历史的意义,问题在历史性中得以展现,也最终在历史的发展中得以解决,也不得不被解决。
(二)历史框架的连贯叙事
在《后现代状态:一项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利奥塔明确的对后现代与现代进行了分析,对“后现代”进行了较为权威的定义。他认为“后现代”是伴随社会发展片面化、局部化,元叙事地位衰退,最终瓦解所形成的“小叙事”。“后现代”就是断裂的“小叙事”构成的时代。晚期资本主义让现实变得破碎,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叙事让叙事变得破碎。为了改变破碎的现状,詹明信从马克思主义历史框架中吸取经验,构建出一个历史性的框架,它不是虚假的信念而是资本主义的现实。他认为历史的框架“最能让人们去获取一个连贯的叙事”,虽然这样的叙事方式展现的依然是资本主义主导下连贯与不连贯的现实,但它是以连贯的方式连贯地、整体地把握当下的不连贯性。尤其对于分散的、强调自由主义的美国而言,詹明信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不是一个障碍,而是解放思想和行动的必要条件。”
(三)历史框架的经济基础
历史性框架进行的解读是把握视角的解读,其精准度取决于框架所建立的基础。詹明信将其后现论主要建立于经济社会之上,运用历史性,现实性的观点去分析后现代主义。他明确地承认“贯穿我著作的框架来自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身。其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来自这个历史阶段的根本的经济动态。”时代提供了现实的框架,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态”决定了框架的本质,詹明信则利用这一框架触及现实本质,对后现代进行解读。詹明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在谈及当代社会的改变,阶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论阶级不谈经济,将会使理论沦陷为权利学说的解读者。詹明信看到阶级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要想真正的把握后现代,需要明确后现代所发生的基础结构性变化主要发生于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关变化也是与经济变化紧密相连,后现代相关的理论追根究底是关于经济的理论,这与马克思所强调的经济基础不谋而合。在分析不同世界国家的文化结构态度时,他也指出无论是文化结构还是态度,其本身首先就是对现实的经济基础结构极其重要的反映,虽然文化结构企图解决更为基础的矛盾,企图战胜产生基本矛盾的环境,以使得自身可以作为纯粹实在的文化形式生存下去,但实质上这些基础性的矛盾并不是文化所能解决的。在分析近代魔幻现实主义概念时,詹明信也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从未真正的存在过,它只是现实的影子,是对意识形态的解构。“所有这些现在看来似乎都远离魔幻现实主义概念。我们从这概念出发,直到我们了解了这些作品中色彩强度和人体之间的必要的构成性关系以及它非叙事化过程。这种非叙事化过程最终显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分析与解构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生产符码的超越性
框架是对现实的反映,更要对现实产生相应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哲学体系,它通过“生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也具备了其他理论学说所不具备的超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生产符码的解说性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符码而言也是一系列符码所构造的体系,但他却具有其他理论符码所不具备的特权。它能够深入其他理论符码的内部,在不同符码之间实现转变,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些符码自身的语言揭示其语言的局限性,其深入全面的吸收与批判,是其他符码本身所难以企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生产理论符码而言具有包罗万象的解说性,这与它一直强调的理论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生产实践渗透于理论的各个方面,任何理论必然建构于相应的经济生产实践之上,而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行为介入理论内部,被通过实质性的实践行为对相应理论进行实践改造,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它们,从而更具先进性与生命力。
(二)共时结构符码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经济生产实践的结合,因而可以将理论落实于具体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的更新与超越。生产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形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导符码,它打破了狭隘化的经济学上的生产理论,具有完整的共时结构。詹明信指出所有其他的阐释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封锁线,它们在自身的封锁线内形成了一个看似自给自足的完整结构,再形成自我阐释体系的同时也将自身与外界隔断。马克思“生产模式”的共时结构,其完整性是开放式的完整,是与现实世界融合一体的结构,因此它可以冲破其他阐释系统的封锁线。在与这些理论交手抗争的过程,詹明信认为马克思主义其实在进行一项非神秘化工作,“非神秘化”顾名思义就是去除理论表面上的非本质的虚假面具,揭示其真实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上述阐释模式的“超越”,并不是废除或解除这些模式的研究对象,而是要使这些自称完整和自给自足的阐释系统的各种框架变得非神秘化。”从“历史主义”方面而言,詹明信认为马克思主义同样具备共时性价值。“历史主义”始终面对着一个两难的处境。作为生存于当下的人类,无不局限于自身的存在之中,时过境迁,历史是难以完全真实追溯的过去。“历史主义”必须面对在相同与差异之间进行艰难选择。虽然“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本文,也不是主导本文或主导叙事,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本文形式或叙事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通过预先的本文或叙事建构才能接触历史。”而马克思阐释学的共时性优势便在此时展现出来,它“提供了一种哲学上一致的、意识形态上令人信服的解决上述历史主义困境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历史本身、强调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现实的行为之中与人类共时存在并生发出真正的“历史主义”。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为了分析资本的产生,对商品及其资本包括原始积累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共时性的分析手法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的分析手法,它并不是简单的怀疑自身所研究和表述对象的历史,而是通过历史性的分析,构建出历史的结构,还原事物本身的存在模式,从而实现较为精准的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揭示异化劳动的理论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
是要揭示异化劳动,解释形而上学所不能解释的人类丑闻,解放劳动人民詹明信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范围进行扩大化,将历史的所有罪恶归于劳动事实本身,认为从人类的初始阶段到现在的劳动都是异化的劳动,都带给了人民痛苦的经历。存在历史主义只是通过具体的描述来展示当下的社会,它看似在真实的描述,其实是在掩盖“无思维的异化工作的人类能量的无可挽回的丧失和浪费的恶事实”。马克思就要打破这些抽象的描述,将赤裸裸的现实展现给人们。虽然当下有很多人在否认马克思的真实性,但资本的剥削、剩余价值的榨取会让这一切变得明晰,让“传统”马克思主义再一次变得真实。
(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詹明信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扩张具有革命性的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扩张的同时,也释放了极大地社会能量,并在释放能量的同时实现社会能量的扩散,新生力量开始向外无限放射,虽然这些新生力量并没有实现自身的理论化,但其力量并不能被忽视。
四、总结
由于詹明信文学家的出身,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大多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其批判内容也大多围绕着文化领域展开,在谈及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领域方面的态度时,詹明信存在一定的护犊心态,他认为马克思将艺术文学视为自身学说的随从具有专权的倾向,其实虽然马克思强调文学艺术受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绝没有轻视文化艺术的作用相反他肯定文学作品对时代的积极影响。总体上詹明信的关于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紧紧围绕马克思的基础理论,其创新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作者:佘梅溪 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