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方法范文

浅谈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方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方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方法

摘要:《中国古代舞蹈教程》的方法论是汉唐古典舞流派和学科体系的核心,能够有效的激活传统的舞蹈资源,进行古典舞语言的构建。本文将探讨这一方法在传统审美形式构建和传统审美形象塑造中的诸多特质。

关键词:孙颖;汉唐古典舞;舞蹈创作;审美;舞蹈语言

汉唐古典舞以浓郁的古典形式美和传统审美情调著称。其定名为《中国古代舞蹈教程》(后称《教程》)的作品语言建构方法作为该流派和学科体系的核心,能够有效的激活传统的舞蹈资源,进行古典舞语言的构建,并使“语言—形象”体现出了强烈的传统风格韵味和审美特质。下面,笔者针对汉唐古典舞《教程》这个独特的语言建构方法进行分析,以窥其要义。

一、汉唐古典舞的语言建构方法

汉唐古典舞艺术实践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面对古典舞的创作时,其着重考据、考证,强调古典舞语言和作品必须是有所依凭的研究、复现与创造,强调:“将古典舞做民族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去开发舞蹈文化资源,并从总体文化传统去认识,解读古代舞蹈文化的流程,在广阔丰厚的文化基础上创建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将躺在书本里的‘舞蹈史’激活,孰几近是的活现于当代。”因此,汉唐舞的舞蹈语言建构方法便围绕着资源认定与开发,语言与形象建构的线性流程展开。在《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中,孙颖先生对《教程》进行的整体性描述。该方法体现出了两大块,三步走的特点。即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有着如下三个步骤:“1.理论研究(特定时代的政治、社会、礼法、思潮、宗教、文学、艺术等);2.形象解读(舞姿的典型性、审美气韵、动静关系、连接可能性,解词、造句、形成段落);3.验证调整(将成型的语言与相邻艺术的气韵和时代的文化审美风尚进行对照,修正)”。以上步骤形成了“研究古典舞蹈资源——解读古代舞蹈形态——构建古典舞语言体系——复现具有精准审美指向性的传统舞蹈形象”的整体思路,目的在于传统舞蹈语言形式的激活,其核心指向在于语言的“审美”建构,在于建构的语言必须体现精准的传统审美韵味,即语言的内在属性——“文化气味”。

二、建构传统审美形式

基于理论先行的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方法从客观实在出发依凭和参照历史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将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的研究与舞姿、造型的解读融为一体,将精神层面(文史哲)与物质层面(舞姿形态)有机的融合,体现于舞蹈创作最为重要的要素——舞蹈语言。因此,基于精神与物质的融合,据《教程》建构的语言形式更是一种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形式,具有了典型的古典审美气韵特质。从实践环节来看,经过传统文化审美特质的梳理和舞姿的选择、提炼与解读,汉唐舞作品中整体呈现出“‘半月’的舞姿,‘斜塔’的重心,‘虎头蛇尾’的气息,‘流动连接’的气韵,‘突变’的走势,‘顿挫’的发力,‘骨鲠’的内蕴和对动作力量、速度的追求”等舞蹈语言形式。这些形式中,可以看到汉画像中“翘袖折腰”与“若俯若仰,若来若往……其少进也,若竦若倾”的形态特质;也能窥见敦煌壁画中,飞天翱翔,盘旋环绕,“满壁风动”的飞动之韵;更能感受到龙飞凤舞,蜿蜒游走的华夏图腾的情态之美。这里边更饱含着博大宏放的汉唐精神气度。这些内蕴共同化身于汉唐古典舞舞蹈语言形式当中,成为传统典型舞姿截取和动律、动势等动态链接的根据和基础,决定了汉唐舞动作连接的简单与繁复,路线的“圆”与直,重心的稳定与倾塌,力量的轻巧与朴拙,气息的流畅与顿挫……这就是汉唐舞语言建构方法的关键:审美认知下的形态再生,始于审美而终于审美。另外,因历史上各时代的审美特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汉唐舞语言构建方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赋予古典舞语言精准的时代审美指向性。这就体现在语言解读过程中,对于动作连接的简繁、轻重、圆直等方面的处理上。例如,同样是“倾斜”形态,从历史遗存来看,汉画像中有,敦煌壁画中也有;汉代傅毅《舞赋》有:“若俯若仰……若竦若倾。”唐代白居易评《霓裳羽衣舞》有:“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有:“相迎垂手势如倾。”不同时代都有着对于舞蹈“倾斜”特征的记载和描述。由此,这一形态就成为典型的主体语言形式在汉唐舞中广泛运用。但在不同的时代气韵背景下,该舞姿形态的解读、整编与复现又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据汉代创作的《抢鼓》中,“倾斜”形态显得粗犷与古拙,失重状态下形成具有强烈动势感的舞姿形态,充分显现了汉代充满力量和速度感的审美特质。唐代风格的《小破阵》中,“倾斜”的运用显得更加的顿挫有致,“倾斜”化作了毅然决然的气度与气势,开疆拓土的英武之气与“内廷乐伎”的巾帼之风融为一体,唐代昂扬、自信、青春的时代特质俨然而出。由上述可见,汉唐舞《教程》的语言建构方法从资源与气韵出发,建构起了具有古典风格韵律和传统时代审美指向性的语言形式,为其作品整体形象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三、塑造传统审美形象

舞蹈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塑造舞蹈艺术形象。那么,汉唐舞创作的目的便是建构起典型的传统审美形象,塑造能够代表中华古典人文精神的舞蹈艺术形象。这就是《教程》深入研究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挖掘古代舞蹈资源,激活传统舞蹈语言的最终取向。首先,《教程》依据古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若干个历史分期和“文化板块”的划分,并以此复现出古典舞形象的历史线性流程。孙颖先生的理想是:“集中”“几千年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作为古典舞的“神”和“魂”。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中,形象塑造就遵循其理念,截取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能够代表舞蹈艺术发展的阶段性成就的形象加以研究和再造。创作中,有依据三代的“神道”祭祀和奴隶制舞蹈编创的男子群舞《鼎魂》,依据汉代《盘鼓舞》编创的舞蹈《抢鼓》,依据南朝“以舞相属”风尚创作的舞蹈《谢公屐》,依据唐代《胡旋舞》创作的舞蹈《小胡旋》,依据宋代《浑脱队》创作的舞蹈《玉兔浑脱》,依据元代《十六天魔舞》创作的舞蹈《度母天魔》……这些作品从原始到明清,围绕着历史上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创编,体现了汉唐古典舞创作中对于古代舞蹈线性发展脉络的述求。不过,汉唐舞创作中,对于传统舞蹈形象的复现并不是考古,而是为凸显某种“审美”形象而进行的历史文化形态的整合和再创造。比如,《踏歌》就是“取魏晋、以及南北朝的文化风韵和古江汉、秦淮的地域特色,同时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而编创的。”而《黄门鼓吹》这个作品以东汉黄门鼓吹署的乐舞为背景,虽“取材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节目中的巨型平放堂鼓即是后世流行的一种鼓,唢呐也是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并流行与中原,为营造气氛,兼取后世乐器以壮声威。”1可以看出,汉唐古典舞语言建构的目的是进行多层次的资源融合以凸显和强化所要表现的具有历史发展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舞蹈文化形态的“审美”特质,是追求其整体审美情调典型意味基础上的形象创造,这种建构是伴随着发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的线性特质而展开,其结果是创建起了一条中华传统舞蹈审美形象的“美的历程”。

四、结语

孙颖先生经历将近五十年的积累和艺术实践,从传统文化资源出发,进行了舞蹈语言的解读与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传统舞蹈形象的再创造。其创建的“语言—形象”的审美特性是凸出、精准而浓郁的。先生的这些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和审美特质的汉唐古典舞作品已被业界广泛认可和推崇。相信他整合资源,建构“语言—形象”的思路和方法也会对当下以开掘传统舞蹈文化资源为主旨的舞蹈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和助益。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陈捷.汉唐古典舞创作语言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

作者:陈捷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