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语语言学培育方法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李莹单位: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由两个主要的教学理论结合的结果,这两种教学理论分别是主体教育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两种理论的作用下,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研究性活动来组织课堂,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性学习,有效地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主体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无可置疑的教学主体,学生则是教学的客体或者受体。然而,这种教学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欠佳。随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又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发展到目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论开始成为主流,“双主体论”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每种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成功的教学应该是主体性的学习和主体性的教学相结合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主体性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实现教学之中的师生良性互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应的,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种有外到内的知识单向流动,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个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就形成了关于学习的一种独特见解,认为课本知识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并不是绝对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以实体形式单独存在于个体之外的,它也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正确的描述,“任何宣称自身就是关于知识的绝对符号表述都是绝对不真实的。”因此,我们的学习者不应该盲目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崇拜,教师作为课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者也不应用课本知识拘束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学习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是一种信息的融合和反馈,同时也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在内的一种良性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之下(教师中的指导或者引导),通过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使其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和接收的知识信息,从而建立起对学习者自身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体系。
在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途径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性,以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擅长于创设情境,通过一系列的合理的问题,使得课堂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导入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新学习的知识的好奇心和共同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主动的研究,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具体到课堂实际中,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是有很多种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较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提出“语言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有何功能?”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与语言学的课堂学习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又不拘泥于书本的具体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引入教学的主体,例如在语用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含有多种个动物的图片,要求其使用“ontheright”以及“ontheleft”来描述动物的具体方位。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地点指示词的具体用法以及在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对指示词进行探究的想法,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前网络上素材极多的幽默故事或者笑话,让学生对其中的精彩之处进行讨论,探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幽默效果,使得学生可以加深对于回话含义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而幽默故事与笑话等素材的讨论本身就容易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学习的兴趣欠缺问题。
(二)组建团队,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式研讨学习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的作用,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了教师的适当引导之外,也需要其他学习者的相互配合与写作。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该理论,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形成研究团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学习、讨论,成果以团队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由全体班级成员对各个团队的成果进行评价、打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形成小团队之后,还能够在班级内部形成团队之间的竞争,并且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具体的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上述设想。第一步,根据班级的人数进行分组。分组的过程可以非常自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均衡分配,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随机分组,只要保障每个小组的人数大体一致,学生对于分组结果无过多的异议即可。
第二步,教师结合语言学的教材布置一些研究型的课题。对于教师安排的研究课题,每个小组都应参加。在课题的完成时间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难度确定,一般以两到三周为宜,这样可使学生有较为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又不会与课程的进度产生冲突,例如在讲到语用学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运用对话原则对一段电影的对话进行分析”,时间为两周,两周之后,每个团队需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团队在课堂上成果展示时,进行展示的可以是团队的全部成员,也可以推举其中一位成员,但是为了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通过展示成果获益,教师可以要求团队成员在学期结束之前必须要至少参加一次展示活动。
第四步,学生将成果形成书面的反馈信息,包括每个成员在研究型学习中的体会和贡献、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等,并统一提交教师,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对研究型学习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了解,便于教师及时地调整课堂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组建研究型团队是高校英语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了研究课题的信息收集、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而且由于整个过程非常开放,研究型课题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团队式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有较强的积极意义;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学生的参与较为积极,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各个学生,从而对自身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起到参考作用,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交流总结,适当进行激励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对每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且指导团队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对研究的态度、方法、步骤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进行探讨。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和汇报材料,对各个团队的成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对学生有争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学生集中反映的在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其攻克这些难关,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
(四)感性升华,指导学生完成学术创作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学生们在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各个研究型课题的成果,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还有些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某些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感受,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升华感性认识,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继续对其感兴趣的语言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其研究能力的再度上升。学术论文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治学的态度,严谨治学,然后才是帮助学生克服学术创作中的困难,引导其完成学术创作。
结语
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基本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语言学自身的特性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接受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欠缺,而通过在高校英语语言学课堂中开展研究型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语言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语言学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