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范文

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家与地区间沟通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文化领域显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情形,也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其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受到了威胁,只有真正意义上找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才能够保持民族的文化根本,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改革音乐教育和创新教学平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培养出诸多优秀人才。本文将重点就如何依托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民族音乐是数千年来人们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突出的时代特色,当然也有着极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不过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以及交流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世界文化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也给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1]。高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音乐教育方面拥有着专业化平台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正好可以依托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学生主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认清民族音乐的价值,强化学生学习和发展民族音乐的自觉性,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稳定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气质与精髓通常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传承的,而音乐就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载体,具备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是我国音乐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形成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历经传承与沉淀,形成了如今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可以有效彰显不同民族地域的历史、人文以及精神魅力。透过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往往能够了解民族历史底蕴。研究民族音乐能够对该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族音乐是民族研究的重要依据与素材。这正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历史价值的体现,想要了解民族发展历史,强化对民族的认同感,就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二是社会价值。文化所拥有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怎样避免被其他文化冲刷掉民族特色,怎样稳固传统文化之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重点关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更为关注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只有真正意义上认同传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才能够坚定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这一角度分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是民族得以团结发展和永久留存的重要保障。三是艺术价值。民族音乐通常会使用不少方言与独特技巧,以增强音乐感染力和地域特色,展现出特定地区和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流行音乐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受关注度明显降低,也因此影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品味其中所渗透的民族精神内涵与民族灵魂,吸收其中的优秀艺术元素,为我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民族音乐繁荣发展和传统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高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优化传承策略,弘扬和传播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3]。第一,传承载体。不管是民族音乐还是其内在文化,都需要通过艺术学习的方式加深了解,为传承发展做准备,而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就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相关的优质资源和良好学习平台。高校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促使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产生自发自觉传承的热情。第二,传播方式。高校能够为学生接触多元事物提供平台,借助高校这一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当中,有效改变过去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让学生迅速掌握音乐精髓,积极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第三,教育引导。音乐文化的学习离不开系统又专业的教育,而高校音乐教育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优质平台,可以通过发挥高校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学习环境。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依托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措施,就是在音乐教学当中落实民族音乐教育,增强学生对音乐理论和实践技巧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确保传承和发展的效果。而要促进民族音乐教育顺利落实,教师必须先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调整,对各项教育活动进行细化安排。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方面需要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认清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及联系,着重突出与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价值,放大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优势,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民族音乐学习当中,有效拉近所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自觉自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二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要防止照抄照搬,更不能够因循守旧,要立足实际,秉持扬弃的原则理性运用,摒弃过时和不恰当的思想观念,用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推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

(二)优化音乐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影响非常深刻,当然在民族音乐的学习当中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高校为确保民族音乐教育有序实施,应该着力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依托校园文化,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并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耳濡目染,感悟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妙之处,为进一步学习民族音乐打下基础和提供动力。当然在学习环境的建设当中,也要对学校与教室布局等硬件条件进行调整,打造优良的物质环境,让民族音乐气息更为浓厚。比如在空间的设计上,可以让校园的原本建筑和自然环境交相呼应,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让校园当中充满文化艺术气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良好环境。当然高校也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把诸多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比如开展民族音乐演唱活动,让学生在踊跃参与和积极欣赏的过程中,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更新音乐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基础途径,当然也是促进音乐教育改革,提升音乐教育活力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音乐课程的设计方面,高校应该将传承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关键点,通过诸多专业化和趣味性内容的补充,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动力[4]。在音乐课程的具体设置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本土音乐观念的指导下不断补充地域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课程,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在课程建设的定位方面,应该把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质,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拓展地方文化发展路径作为重中之重。音乐教师必须提高对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对一系列的文化素材进行挖掘,设置对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或者是将其当作教学典范,让学生自觉传承本土优秀音乐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积极挖掘涵盖非遗音乐项目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打造时代特色鲜明与地域气息浓厚的现代化音乐课程体系,促进校本课程的完整化建设。

(四)创新民族音乐实践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设备也日益融入到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5]。高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落实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魅力的感悟,与此同时基于网络平台做好素材的筛选整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教师必须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实践进行拓展,尤其是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比如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音乐采风活动,通过和居民交流与体验民俗民风的方式,收集更多优质的民族音乐素材,并让学生自主整理提炼,为之后的学习和文化传承打下基础。

四、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和平台,可以依托本身的优势条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当然也可以在民族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交融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素养提供支持。基于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积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整合,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把握好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在教育实践当中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确保传承效果,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小东.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及融入[J].北方音乐,2019,(22):63-64.

[2]王晓宏.高校音乐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9,(01):139-140.

[3]李巧伟,张天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科技,2019,28(03):12.

[4]孙鹏飞.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2-23.

[5]邓春慧.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展开分析——评〈高校音乐教育核心课程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08):2.

作者:张欣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