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钢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作品的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使得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这些钢琴作品不仅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传承,同时作曲家们也不断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手法来创作中国钢琴作品。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传承;传播
一、我国钢琴音乐文化萌芽
从明朝末期开始,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得西方先进文化逐渐走进中国,因此积极促使钢琴成为我国钢琴文化稳定发展的先声[2]。在1851年,西方的船坚炮利敲开了我国的大门,大量外国的商人进入中国,同时宗教,鸦片,钢琴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因此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出现了小提琴,钢琴销售等行业。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一些青年人士先后赴日留学,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钢琴文化,比如李侨,曾泽霖等人[3],并且他们回国之后还为钢琴文化的有效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的基督教会活动也是钢琴文化进行传播的基础,随着音乐文化传承力度的不断深入,钢琴已经成为教会学校中主要的教学工具,同时某些学校还积极增设了钢琴课程,将文化传授积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景海女校的管理人员积极设置了钢琴学科,并将这门学科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从1920年开始,我国一些教会先后在天津,山东,上海,广州等地区创办了钢琴专业学校[4],在这个学校进行学习的人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在钢琴学科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教士担任授课教师的方式。在早期,并没有专门钢琴教学的理论书籍,只有丰子恺等人编写的关于音乐课和音乐理论知识的小册子,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随着外国音乐家在华活动和中国音乐家的成长,专业的乐谱、书籍和理论文献也进入我国,为大众所知,通过各类音乐活动,钢琴艺术得到了发展,并产生了首批艺术人才,例如李叔同,他是近代艺术领域奇才,他具有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既是美术家,也是音乐家。为了救国,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主动在天津,上海这两个地区创建了钢琴音乐课,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他可以为了人民利益将培养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义务,积极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和音乐人才,因此可以说,他为国家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同时,刘质平,吴梦非等人对中国钢琴文化地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曾积极献身于艺术领域中,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互相渗透,并通过积极改进,从而及时构建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雏形。
二、钢琴音乐文化的早期形态
从1919年开始,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得到了顺利的进行,国民政府积极创设了大学音乐交流会,成立了音乐交流机构。随后多地又相继成立了综合大学音乐学科,比如金陵大学,北京女师大等,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在国外的基督教人员也陆续成立基督教会音乐系,燕京大学钢琴学习系等。在1923年,国民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员主动参与到钢琴学科的建设中,要求北京音乐大学管理人员将本校的教学宗旨更改为:发展艺术,创新教学。并先后设置了小提琴、钢琴、古琴等音乐课程,并指定杨仲子为导师,实现科学教学,统一管理。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了使钢琴行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政府部门将提倡钢琴课音乐教学作为管理主要任务,以振兴中国的音乐事业为发展目标。如蔡元培,萧友梅等人提议,将北京大学的音乐交流活动改为音乐弘扬补习所,如此一来,中国第一个专业的钢琴音乐教育部门就这样诞生了。在1925年6月,丰子恺、吴梦非等人以一颗教育救国的思想来到了上海,并自费创办了艺术研讨师范学校,在1926年将这所学校改名为上海音乐艺术学校,同时还在资源匮乏,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聘请刘质平和丰子恺等人为任教老师,在艺术家的积极影响下,吸引了大量教员来进行钢琴音乐教学,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人们对艺术的正确认识,还为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音乐家在华的有关活动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在1908年,意大利和德国人联合起来共同创办了专业钢琴音乐交流大会和首届专业钢琴音乐演奏会,这个活动在推动中外友好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人梅百器的许多教学理念对中国早期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方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钢琴家,包括沈雅琴、俞便民、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人。由于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一些爱国人士重视文化艺术创新,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培养专业钢琴演奏人才的历史。萧友梅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聘请了查哈罗夫主持学校的钢琴教学工作,将钢琴教育在短期内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不仅如此,萧友梅先生自己也不断进行创作,由此产生了《霓裳羽衣舞》等钢琴作品,这是萧友梅先生的经典创作。萧友梅先生始终都坚持的是兼收并蓄原则,坚持将中国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相融合的原则,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此大大提升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性。尽管如此,这个时期仍旧处于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初步阶段,并无稳定,所以钢琴演奏家们积极借鉴欧洲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引进了先进技术,使其对中国的钢琴音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音乐艺术的更好发展扩展了广阔的空间[6]。同时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作用下,音乐工作者们开始自主的探索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同时使其及时融合在钢琴音乐创作以及演奏过程中,以此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例如萧友梅的钢琴作品将特色的民族音调得以最好的发挥,以此实现了传统音乐元素和特色性艺术元素的有效融合,从而在熟练运用先进创作技术的前提下,及时形成了一种钢琴音乐创作新作风,将自己的音乐作品打中国风格,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作中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赵元任、青主的钢琴创作也是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个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旧具有西方音乐痕迹,欧洲音乐的创作技法一直制约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三、钢琴音乐文化的不断成熟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学校音乐教学水平逐渐提升的前提下,钢琴学习者不断增加,因此使得钢琴演奏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时国内有许多青年钢琴家陆续到国外深造学习,比如李翠贞、洪达琳、李嘉禄、吴乐懿等人,这些青年学者广泛的汲取了外国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教学经验,归国后都成为了钢琴教学的重要力量。一些外籍教员,比如美国、俄罗斯的教员在华开展教学工作,由于其自身艺术底蕴较高,基本功扎实,对钢琴音乐的理解更为透彻,他们的教学对我国钢琴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24年,俄罗斯钢琴教育家齐品尔被评为为音乐大学荣誉教授,他在中国期间积极为钢琴文化的更好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他在1932年举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比赛,通过比赛征集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并发掘了几位钢琴音乐的创作人才贺绿汀、江定仙、老志诚等。随后又出现了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钢琴音乐人才,并且在杨仲子的积极辅助下,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这个成绩令人骄傲。1934年,在南京政府,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校长,同时将学校改名为国立音乐大学,并聘请了杨仲子为大学音乐系的主任,将其改名为国立艺术学校专科系。1936年,杨仲子上书国家政府要求将音乐学科及时列为主要教学计划中,由此积极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快速发展。当时,任教的老志诚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钢琴演奏以及作曲家,由于其钢琴音乐教学的多年实践,不仅在教学方法还是学科管理的思想上都有了一定提升,通过对老师以及学生的严格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钢琴演奏,掌握更多的钢琴作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局经历了不安、动荡和分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华东等地区相继沦陷,使得人们四处逃亡,整个中国都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钢琴音乐的创作不仅有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还体现了政治性,大量的钢琴作品也表现了抗战题材,并通过音乐家们的努力不断被传播,钢琴家们也在救国与艺术的积极影响下,积极将中国的钢琴音乐向前推动,有效增强时代责任感,例如有周广仁,洪达琳等人。著名的音乐教育者赵元任、江文也、萧友梅先生,他们在追求音乐艺术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有效融合作为一项任务,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风格的传承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处于艰苦阶段,但中国的钢琴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产生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晚会》、丁善德《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作为音乐家,他们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人民的期待都寄托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如瞿维的《花鼓》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在这个年代不仅产生了多首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同时中国钢琴家的演奏水平也得到的很大地提高,部分钢琴家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进行演出,其演奏水平受到了广泛的美誉,如老志诚、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夏国琼等。这些演奏家门不仅自身进行演奏,同时还培养了大量的青年学生,为国家储备了钢琴人才。他们在钢琴音乐演奏的舞台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成为国家的骄傲,并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地,以此积极促进了钢琴艺术的稳步发展和传播。不仅国内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华的外籍钢琴演奏家和学者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对钢琴音乐进行积极的传播,在二战期间上海租界接纳了大量的犹太籍音乐家,这些钢琴演奏家凭借自己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专业的演奏水平,多次举办了钢琴演奏会,这不仅将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了体现,还使得上海钢琴音乐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大量外国作品在中国被传播,大量的中国作品也被他们所了解。同时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在此基础上他们也创作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如齐尔品在中国任教期间创作的《五首音乐会练习曲》等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民间音乐风格。
四、传承钢琴音乐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钢琴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钢琴与中国文化链接后的产物,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品类。“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家在接受了钢琴这种纯正的西方艺术形式以后,经过中国本土化改造,进而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表现中国文化意蕴的新音乐种类[7]。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也是中国作曲家的不断尝试的一个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对峙”和“兼容”的大环境中,各种文化心态凸显出现,处于各种新思潮交锋和变化中,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目标、手段都处于摸索阶段。在创作领域,借鉴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对民间乐器的模仿、曲式的借鉴、民族民间调式的吸收形成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音乐和声风格。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过程中,在创作手法的融合吸收过程中,逐步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单声思维方式特点的具有现代多声思维的中国钢琴音乐的新形式。对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显示出我国音乐语言和西方音乐语言相融合的巨大潜力,以此积极促使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但无论其创作手法有何变化,但究其内涵、意境和文化底蕴都仍然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从20世纪初的创作尝试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发展,这些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既体现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又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方式、规格与精神。
五、传播钢琴音乐文化的意义
在钢琴演出和活动领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一直是与教育文化事业的紧密结合,早期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先行者们通过创作,演奏,交流不断加深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大量外国钢琴家来华的演出、教学活动成为中国钢琴演奏和教育事业的先锋,通过他们培养的大批中国本土的演奏者、又出国深造并返回国内开展其演奏和教育事业,使得中国钢琴的教育事业开始全新的发展。在这期间,不仅外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传入中国,其思维方式和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同时中国的钢琴作品也通过他们的演奏活动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在世界上也得到了传播。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民族的象征,也是体现国家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是对中国音乐文化本身的传承,通过近百年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不仅显示了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形成有别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俨然成为目前世界钢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曹涛.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J].兰台世界,2015(13):93-94.
[2]郭占茹.21世纪中国钢琴传承的文化意味[J].飞天,2012(10):71-73.
[3]杨楠.对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探究[J].北方音乐,2014(17):42-42.
[4]朱长莉.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J].新闻战线,2014(10):139-140.
[5]谷丽萍.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中国钢琴音乐[J].音乐创作,2016(5):111-113.
[6]田野.试论钢琴文化传承对中国钢琴文化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0):96-97.
[7]冯效刚.文化衍生的主动选择——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艺术引发的思考[J].黄钟,2008(2):172-184.
作者:陈琛 单位:安徽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