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范文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一、音乐创作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差异

谈到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不得不从音乐史的产生开始。首先,在中华大地,追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自从结绳记事伊始,音乐就已经产生了。从上古时代的各种陶制乐器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击打乐,发展到秦汉隋唐的扬琴、古琴、古筝等弹拨乐,再到近代的二胡、三弦等乐器的发明,以及钢琴传入中国后创作产生的中国钢琴作品。纵观每一次因为乐器的发明创造或者引入而产生的音乐作品,可以看出,无论使用何种乐器,中国的音乐多数旋律清逸,线条优美,主要以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为主要音乐创作背景,配置上一定的韵律节奏,作为这种文化的陪衬。而且在汉唐之后,由于外来乐器弹拨乐的引入,高丽、西域等外来音乐的冲击,再加上各种民俗民歌的盛兴,丰富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元素,为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的钢琴音乐在此基础上以改编民歌的方式逐渐兴盛起来。相反,西方音乐主要是从古希腊管弦乐开始,到宗教音乐的兴起开始使用体积庞大的管风琴,再到文艺复兴时代各种弦乐铜管乐进一步完善,并且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派、印象派等阶段,使各个门类的西洋乐器音乐文化发展得非常完善,最后发展到近现代的音乐文化。一开始,西方音乐就以一种比较独立的状态呈现,即便是在不同的音乐创作时期,以欧洲各国的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基本没有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保持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一开始即具备的协调性,理性思维的因素较多。

二、调式构成存在差异

五声音阶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音乐中,顾名思义就是由五个音构成的调式,而不是像西方音乐一样由七个音构成音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各种变化和比较完整乐理体系,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例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但这种五声调式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以纯五度音程来排列各音,组成由五个音所构成音阶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我国特有,所以常常被称为民族调式。众所周知,西方的音乐文化基本上完全使用七声音阶调式,而且分类较多,例如大小调式,教会调式等等。七声音阶,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七个音构成一个八度之内的调式。西方音乐创作从追求细致、精密的起源开始发展,到推演出复杂的音阶系统,构建了庞大的音阶调式创作体系,调式构成的结构性、协调性、逻辑性非常强。西方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研究态度,对音乐的影响表现为追求调式整体布置有序而缜密;而精于科学研究的创作态度,还产生了六声音阶、序列音乐等实验性结果,例如印象派德彪西研究使用把一个八度的十二个半音等分为六个音的六声音阶,产生了不同于任何音乐的一种调性模糊、朦胧迷离的特点,也形成了印象派音乐独树一炽的特点。正是这样的艺术创作背景,导致西方在创作上选择了七声音列,中国则选择了五声音列,各自表达不同地域的文化情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

三、声部段落处理存在差异

西方音乐在古典音乐时期之前以复调音乐为主,但主调音乐是西方音乐现在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复调创作成为乐曲发展中的一些辅助性手法。但现今西方的音乐体系中,仍然复调音乐的创作思维起到主导作用,使得作曲家在处理声部段落关系时,讲究布局,讲究每个声部的主次以及段落的新鲜感,并且非常注重主调旋律与辅助声部的协调。虽然主调音乐体系为主,围绕一个旋律展开,其他各声部的和声作为衬托,或是起到丰满音响及渲染色彩的效果。从巴洛克时期之后的几乎所有的钢琴作品都具备了主调为主,复调为辅的创作特点。中国的音乐,更注重的是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发展,大部分音乐体系是单声部的表现形式,并且由于乐器的限制,有使用和声的地方很少,体现到中国钢琴作品上,也大部分体现为以旋律为主,加上和声作为主要的辅助手段,很少使用复调思维作为创作手法。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仍然还比较单一,而使用了部分西方音乐声部处理办法又使得乐曲缺乏了中国音乐的特点,这正是目前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冲突之一。

四、创作音乐手段存在差异

由于西方文化追求空间立体感,例如建筑学、几何学、数学等,而在音乐的音响结构上,同样体现了很强的立体感,创作手段主要是从实体出发,追求类似几何建筑的立体感和体积感,非常重视纵横交错的立体状思维模式,例如各种曲式,如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在调性的布局、调式的布局、织体的布局上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使得音乐画面感非常强。体现到钢琴音乐上,例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钟》,这首变奏曲式的乐器在和声、织体上无所不用其极,将钢琴的所有音域和音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梁涛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