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西方音乐文化创作差异之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掌握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比较的意义是巨大的,并不仅仅在于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二者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加强对比较双方的认识与了解。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大都在比较音乐本身,但是经过比较研究我在考虑引起差异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根植于文化之上,如果没有某一个地域的文化作为基础,音乐也是很难产生的,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注定是不可能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音乐风格也所有不同。中西方音乐从整体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传统音乐明显有别于西方音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也是如此,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累、发展。而西方音乐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在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与各时期独特风格的影响下产生的。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这里的“古典音乐”是广义的,指的是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的音乐。并不专指1750-1839年间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未带变得“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深度。中国传统音乐是神秘含蓄的,它借助悟性直觉,表达深邃之意。而西方音乐主要体现一种理性思维,是为表达音乐主题而言的。二者并无孰是孰非,均有各自独特之处。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原因上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宗教制度、政治制度下的信仰习惯、语言习惯也不同。审美、音乐理念等这些方面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宗教信仰,语言,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我国文化的精神根基是几千年来积累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西方在浪漫主义时期才有民族精神这一体现,在之前的时期中都不曾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和道家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观念,而“和合”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含蓄内敛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并且讲究悟性慧根,较为主观。我国传统音乐充分将儒家、佛家思想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另一方面,在封建制度下所创立的音乐机构也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西方文化可以狭义的认为就是基督文化。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基督教作为西欧唯一的宗教信仰和绝对的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培养了西方人的理性思维,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音乐的宗教思想则秉承基督教的理念,一些实例足可以说明基督文化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在西方音乐史的漫漫长河中,如果要说到音乐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格里高利圣咏,而圣咏就是宗教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之一。中世纪时期产生的格里高利圣咏对日后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些最初为单声部后发展成多声部的音乐体裁中,孕育出复调音乐传统。不仅在体裁中体现出的宗教性,在题材选取上,以《圣经》为内容的音乐作品也贯穿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作曲家从宗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将宗教信仰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除此之外,教会对音乐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世纪时期,教会虽然崇尚以神为中心,泯灭人性,但教会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对宗教文化、宗教音乐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教会中的僧侣,他们教授文化知识,一些音乐家在教会中学习音乐。除此之外,教会也大量的保存了当时作曲家创作曲目的谱子以及文字记录,这个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对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的差异造成审美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审美习惯也影响地域的主流文化走向。中国的含蓄和西方的理性客观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各个角落,音乐也是如此。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现的是情韵,而西方音乐注重音乐本身。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的差异也影响着中西音乐风格的差异性。首先在音乐理论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整、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而西方音乐在不同时期都有完整的一套作曲理论体系与法则。这与基督教也有着莫大的联系。基督教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下使得人们对科学的重视,人们观念较为客观。在文化表现就是严密的作曲系统。这套体系既是前一个时期体系的完备和发展,也预示着下一个时期体系的走向。对比某一个体系的音乐,要认识他就往往要和其他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因为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叫你跟自己的体系认识清楚、透彻。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尤为重要的一点。通过对比西方音乐体系,可以看出我国音乐体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会更为深刻了解我国的音乐体系。我国古代音阶与西方音阶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是以五声为核心的音阶体系,而西方七个音是平均的,平等的,不分正偏。且我国的音阶体系与西方音阶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音阶体系是从中古调式、教会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的音阶体系是古人用精准的乐律学知识推算而来。例如同一七声音列中的三种五声调高的存在与应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特殊现象,显示了中国传统宫调的一大特色。这些就是西方调式音阶中没有存在的情况。在音乐创作方面,中西方音乐的差别更为明显,较为突出的就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各个作曲家组成的历史。
在不同的时期音乐风格就是作曲家作品的风格特征。从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时期有哪些作曲家,这些作曲家自身也包含了时期演变的音乐风格。而在中国并没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点也是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西方中世纪时期,音乐家制度没有产生,中世纪压抑人性,使得大众未曾表达过自己内心的想法。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之前中世纪所倡导的以神为中心的理念。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影响了之后西方音乐发展史。在这一理念下产生了一种制度——音乐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曲家关注自己的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进行署名、编号,到后来浪漫主义时期也为自己的作品写上标题;无论作曲家是附属于宫廷还是浪漫时期以后为自由的音乐家;无论这些作品是作曲家有灵感产生还是应其资助者要求的作品,纵观西方音乐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时期音乐家的作品。例如贝多芬降B大调第六号弦乐四重奏StringQuartetNo.6Op.18/6,肖邦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Op.67No.3等等。这一形成规模的作曲家制度,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特征。
相反,在中国音乐史中,这种具有规模性的、习惯性的标注自己作品的情况不常出现,只是少有的、特别著名的作曲家才有。但有的由于年代已久乐谱已经失传,由于我国作曲家不是隶属于宫廷就是属于各个乐坊,就算有自由的音乐家,但没有存在这种意识,所以即使当时有所标明和保留,但由于没有完好的保存,乐谱也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下,君王为主,只有隶属于宫廷的或者条件相对好的自由音乐家创作曲目的谱子或者书籍才有所保留。直到近现代,国门打开,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并且我国作曲家到国外学习,逐渐将西方音乐创作理念引入我国,并与我国的情况加以结合,才逐渐有了这套与西方相同的制度,音乐家的作品开始明确。这一点,不可否认,西方确实有独道之处。比较的意义在于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更清晰的认识作比较的二者。就中西音乐而言,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更加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风格与特性。而本文对于中西音乐文化风格的根源做了比较,尤其是对宗教方面,理论创作方面对了对比。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与西方音乐的深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对比应多学习西方理念,不断穿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胡培娜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