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地区特色音乐文化保护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发展后备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外出打工,民族音乐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由于民族音乐的特殊性,音乐学院所请的教师既要通晓苗语侗语,又要知晓汉语,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苗侗音乐继承人不是年世已高就是听不懂汉语,介于这个原因,凯里学院音乐学院的特色传承班外聘教师也就只有仅有的一两个,如若教师生病或是请长假,这门课就要长时间停课,这会使学生的学习连续性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后备力量的本地培养是重中之重。受地域限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外界是不会有很多专业型的人才来本地区常年执教的,只有本土自己培养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才是最专业的,也是最持久、最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地方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后备力量。首先,在民族传承班中选择整体表现优异的学员,校方安排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的培养,待毕业后以特殊人才引进留校任教,并聘请优秀的歌师让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同时安排这些学院进行传统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其次,选择一些具备潜力的专业教师,规律性地对本地音乐文化加以学习,形成一个教学梯队,由现在的民族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养,这样就能在更加接近源头的地方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与创新。再次,积极引进人才。这一点虽然很困难,但是校方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好条件,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文化研究学者,让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本地文化加以精炼,并指引出更加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老传统下的口传心授,在这个尚有规模的传承班中,学生手头几乎没有一本像样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专业书籍,这给学生在课下练习增加了很多难度。对于这种情况,校方是完全可以而且有义务加以解决的。具体来讲,学校借靠自己这个平台完全有实力集中现有的教师资源,循序渐进地进行教材的采风、收集、整理工作并出版教科书,使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章可循,为民族文化的推广铺平道路。
三、本地政府与校方加强宣传力度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宣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推广方式太过于局限且不够积极主动是造成音乐文化传承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本地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打造品牌,有了自身的品牌,民族音乐就可以增加自身的关注度,关注度上去了,国家的重视程度当然会更加强烈,投入和支持也会相应增加。据笔者了解,黔东南自治州政府为宣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颇费苦心,根据自身特点近几年打造出了三个民族音乐文化品牌。第一个是大型苗族舞台剧《银秀》。此舞台剧在黔东南凯里市西出口民族风情园剧场规律性上演,不仅浓缩了苗侗文化的精华,更获得了众多游客的高度评价。其中,舞台剧的演员多是凯里学院音乐学院民族传承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公司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舞台锻炼的机会,演出公司也解决了演员的持续性培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第二个是黔东南州歌舞团打造的歌舞剧《仰阿莎》。剧本几经改动,最终定稿,该剧曾进京演出,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本台歌舞剧的演出次数不是很多,所以在宣传的力度上要稍微逊色一点。第三个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项目,即《金芦笙》全国器乐大赛。这个项目在2014年已经上升到音协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全国性比赛。近几年,众多民族民间音乐学者相聚于此,以比赛为契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各种学术会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出谋划策,影响深远。六、学校方面深入科研创新据笔者了解发现,很多本地区高校的年轻教师看到一些研究本地音乐文化的文章和书籍时,常以为这个项目已经被研究透彻且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价值。殊不知,自己的视野过于短浅,只有真正站在传承的角度对本地区的文化加以研究,才能更加具体也更有说服力。毕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为代价,我们应该以创新的眼光对民族文化加以创新壮大。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品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生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予充分的重视,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相信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将冲破艰难险阻,更好地、更原始地保留下去,世代传承。
作者:张祖云 孙树飞 单位:贵州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