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学探究以及音乐技术分析范文

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学探究以及音乐技术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学探究以及音乐技术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西方音乐作品音乐学探究以及音乐技术分析

当前,有些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论文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论文中过多强调了音乐技术分析,试图仅仅从作曲技术的微观结构来探究历史,而忽视了对音乐作品或音乐现象的文化意义的关注。事实上,音乐史属于人文学科,仅仅通过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并不能够触及其研究的核心——人的精神,音乐史更多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它研究的不仅是可见、可视的音乐事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动因、观念和倾向。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技术分析仅仅是理解音乐史的照明工具,是达到深刻理解音乐内涵的一个阶梯、一种手段,并不是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体。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研究和认识达到理解,而非纯粹的技术分析本身。笔者认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音乐技术分析的层面上,而必须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史实和文本进行意义的阐释,从而达到探究其音乐本体背后的人文精神。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学术取向应是“融历史研究与音乐分析为一体的音乐批评(criIicism)”。

一、音乐技术分析

英国音乐学家安·本特认为,分析即“将某一音乐结构化解为较简单的组成要素,并探讨这些要素在该结构中的功能作用。……它的出发点是现象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因素(诸如生平事实、政治事件、社会条件、教育方式以及所有那些组成该现象周围背景的其他因素)。”本特认为音乐分析的任务是对作品结构进行化解、描述和比较。技术分析专注于作品的内在固有结构,试图以“纯音乐”的方式把握音乐,通过对音乐结构的剖析,明确各要素间以及它们与整体结构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求得对音乐结构组织规律的认识。

音乐技术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19世纪,其研究重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创作过程的本质。二是寻求音乐作品中的结构统一。技术分析的这种倾向并不是出于任何科学或抽象的兴趣,而是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直接推动。因此技术分析虽然常常在表面上回避价值判断,而事实上分析自一开始便建立在价值认可、价值论证的基础之上。技术分析主要涉及音乐的表层,因而缺乏深入探讨音乐本身更深层的内在动力。音乐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其分析的对象不仅包括乐谱文本或乐谱所投射的声响效果,而且也包括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内心印象、表演家的演绎结果、听者对一次表演的历史体验等。因此,作为西方音乐史研究对象的“作品”不仅仅被视为写下的乐谱,而且被视作某一特定个体所创造的东西,并且在某些方面表达着个体的人格等。

音乐技术分析是一种理性化的、系统化的理解音乐的手段,它必然要以乐谱这个音乐中最具理性化的存在方式作为稳定的基石(尽管乐谱并不能完全清晰地体现音乐)。因此,在音乐技术分析中还必须考虑那些乐谱所不能体现的音乐维度。音乐作品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不论从人的个性、社会与历史的环境、传统的风格与习惯、艺术的目的等原因来看,认识都不能被定量化。而分析家们通常只注重音乐中可测量的方面,忽视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音乐内涵。有鉴于此,音乐学的历史意识帮助技术分析摆脱了音乐创作的实用目的,使得技术分析成了音乐学的一名正式成员。

二、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通常采用音乐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视角,紧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对作品进行社会性、历史性的探讨,突出技术性理论与相关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层次。音乐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维性。音乐学分析不仅重视技术分析,而且更关心将这种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另外,对音乐作品的多维研究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诸如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比较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等等。例如,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贝多芬周围的人群以及他们对贝多芬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贝多芬的社会行为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解释。

(二)、强调从技术分析到对作品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的辨证统一过程。音乐学分析强调在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可通过技术分析微观到其“入侵”音乐主题来自一首德国民歌的骨干音框架,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它是前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历史写照,进而揭示出作品中饱含的为争取人类生存与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

(三)、提倡用现代释义学中“视界融合”的视角来解释音乐史。释义学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它是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探究的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我们分析作品文本应该用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新视界,进入一种新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音乐作品应不断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释义。

(四)、音乐学分析要求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注重结合音乐自身的纵向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横向影响,对作品的音乐技法、风格生成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歌剧《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强调贝尔格将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古典音乐曲式结构之中的独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对它的影响,更要看到世纪未悲观主义、轮回宿命论的思想影响。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而且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汇于音乐之中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乐文化上的研究层次。

三、音乐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辩证统一

西方音乐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论域,从名词的界定到研究对象、任务、性质、方法、目的等都完全不同。然而又不排除二者间的紧密联系,从音乐技术分析到音乐学分析的深入,反映出我们认识论、方法论上的飞跃和革新。

音乐学分析是在音乐史和作曲技术分析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从宏观技术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现象,力求在音乐史和音乐作品本体之间找出必然的联系,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于润洋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指出,“音乐学分析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做出历史的和现时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二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不难看出,这对音乐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作了区分。也昭示出既有音乐作品研究中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

音乐技术分析主要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技术工艺分析或是音乐工艺学分析,这就意味着,音乐技术分析一般不涉及音乐语言结构形式之外的因素。正如本特指出的。“音乐分析是将一个音乐结构化解为相对简单的组成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在这个音乐结构中的功能的程序。音乐分析的出发点是现象本身,而非外在因素(如生平事实、政治事件、社会条件、教育方式及所有那些组成这个现象的周围环境的其它因素)”。可见音乐技术分析只注重音乐作品中理性的内容,忽视了其中作为感性因素的语言形式——情感和精神内涵,,音乐学分析正是针对音乐技术分析的不足,立足于纯技术性的局限提出的。也就是说,音乐史学家已不满足于纯技术性的作曲技术分析,而力图为音乐的语言结构找到其历史的上下文,进而使其分析体现出音乐学的学科性质,故提出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例如,在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中从开头就用了一个不协和和弦解决到另一个不协和和弦,在这个和声背景上还漂浮着一个半音进行的短小旋律型。这样构成的一个乐句,相继在其上方的大二度和小三度上两次模进,和声的功能关系在向上方扩展,配器的音响在增厚,力度也在递增。

其中在第二小节由fa,sj升re,升sol,四个音构成的“特里斯坦和弦”是a小调中变化了的重属和弦,通过三个声部反向的半音进行解决到a小调的属和弦上,构成一个极富个性的音响。Trisfan和弦通过以上音乐技术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采用背离传统的不协和和声,创造出一个在阴沉、抑郁的总氛围中,既有热情而又痛苦的永无休止的渴望,又有热烈而;中动的不可抑制的精神亢奋这样一种情境。同时,我们从《特》剧的社会历史来分析,也能体会到剧中蕴含着深层的精神内涵,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歌剧内容正是将这种哲学观同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一体:人的心灵深处存在一种对情绪、幸福的无休止的渴望和追求,经过一段痛苦的历程之后,他们终于舍弃了这一切,在超脱尘世的一切欲望的、淡泊虚无的境界中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也正是歌剧中男女主人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悲剧历程。这样,通过以上的技术分析与历史内涵分析可以看到,作曲家为了表达音乐的思想内涵,而采用突破传统的新的和声语言,使作品融完美的形式与深刻的内容为一体,从而深入理解剧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实质。由此可见,在对音乐作品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技术分析,更要重视作品历史内涵方面的分析,才能对音乐作品的整体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

综上所述,音乐学分析与音乐技术分析应在吸纳异己成份的基础上形成新视角和新思路,两者应打破各自阵营鲜明、相互孤立的局面。音乐技术分析应放弃音乐作品独立自在的信念,将作品重新放回到历史上下文中去考察,同时,在对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不应只考察外围背景的时代脉络、历史状况及风格环境,更要强调对音乐本体技术分析基础上的整体性把握。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研究和认识达到理解,它更关心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并通过解释和理解的合力运动。对艺术价值和独立意义做出批评和判断。因此,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应将历史研究与音乐分析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重视技术性理论对作品形式结构分析的优势,更强调对音乐作品本体的深层理解。通过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挖掘进行社会历史文化探讨,从而从般性掌握音乐史和作品技法分析知识的层次较快的进入到对音乐文化发展和作品深层研究解释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