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差异对古诗语言英译的影响范文

文化差异对古诗语言英译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差异对古诗语言英译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化差异对古诗语言英译的影响

摘要:

文化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习俗。语言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同的语言蕴含了不同的文化韵味。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语言简洁凝练,文化韵味深厚,意境深远。在分析中国诗词翻译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差异对诗词语言内涵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国诗词语言的翻译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古诗英译的质量,促进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

文化差异;古诗翻译;语言;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之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不可能脱离了文化独自存在的,文化又需要有语言来表达[1]。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很深。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通过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来完成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语言得以呈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语言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古诗英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诗词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不同,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要实现良好的、对等的翻译,则应该要对加强对古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的把握,翻译人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对中国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准确的传达。

一、中国古诗英译的原则

(一)语言信息真实准确中国古诗的英译是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古诗英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准确翻译是一个基本原则,准确性也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准确的翻译,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防止传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对读者产生误导[2]。

(二)文化信息对等传递古诗英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语言的根本[3]。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在英译的时候应该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兼顾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有的时候为了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称,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规则也有很多不同,因此直译的时候,会破坏语言本身的意境,很多被翻译出来的诗句出现语言问题,比如不通顺、不连贯、意境改变等,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文化跨越性是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跨越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要实现功能对等的英译,就必须要把握跨文化意识,对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中和,从而提高中国古诗英译水平。

(三)语言简洁凝练无论是中国古诗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语言简洁精炼都是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其标题和正文的内容都不会太长,简短的内容蕴含无尽的意境,太过冗长的古诗有可能会导致读者的厌恶。在进行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做到形式的对等,保证诗歌的语言篇幅长度的简洁,其次应该做到意境词汇的简洁凝练,在英语中找到相应对等的词汇进行翻译,有效地再现原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的语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古诗的翻译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规范古诗英译的语言,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文化差异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等内容,概况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殊产物,凝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4]。文化与语言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体的符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和文化之间本身就有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成分,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受到文化影响的,可以说文化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所以说文化是语言的根基,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文化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民俗、语言等,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对这种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就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5]。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这些文化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中西方对同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就拿最简单的名字的表述为例,中国人说名字的时候习惯先说姓氏,然后说名字,而西方人则一般习惯先说名字,再说姓氏,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对家族观念比较重视,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在中国古诗的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当前,世界的多元文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化有所不同,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化并没有整体的定义,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对生活的理念和态度是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下的语言认知差异文化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系,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地域上有差异,而中西方相隔甚远,因此地域上的差异导致生活的差异,从而导致文化的差异。地球的北半球与南半球之间由于地域差异,导致了气候差异,同样的风,在不同的区域表达方式和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却是寒冷的,因此,在诉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的信息时,诗歌的表达上也会有很多不同。如果在对我国的古诗进行翻译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直译,则会使得外国读者对内容产生困扰。在这首诗中,“东风”暗示着是春风,是一种和煦温暖的风,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如果直译为“eastwind”,则会产生文化差异,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在欧洲大陆的西面是海洋,因此在英语中“eastwind”代表了寒冷刺骨的风,这样译文不能准确地表达出相应的意境,西方读者不理解中国的春天怎么会有寒风刺骨的“东风”,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在西方语境中也会被读者所误解,但如果译者将其翻译成“springbreeze”就很好地契合了原诗歌的意境,很好地将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

(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更注重其本身的含义,语义更加重要,但是语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会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在英译的时候,如果想要将这种意境翻译出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以上两个译文可以看出,原来诗歌借助夏天这种特殊的天气以及在汉语中“晴”和“情”之间的相同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一个少女见到之间朝思暮想的情郎之后的那种欣喜的感情。从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译文1翻译中缺少一种情境,一种让人能够对其进行回味的感情,是一种比较直白的翻译方式。在译文2中则使用了双关手法,尽量想要表达出诗歌的主旨,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clear”这个词并不能让人对少女的那种思念之情以及惊喜之情有很好的体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西语言文化含义的差异,汉语一语双关和同音词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完全的对等表达。

三、文化差异下的中国古诗语言的翻译

中国古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才能做到准确翻译[8]。我国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我国语言的使用规律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编排,这与英语的表达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很容易遇到语言文化不对等的情况,我国古代诗歌在对外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对等的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考量,尤其是应该要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准换。相比于很多外国诗歌而言,我国诗歌的意境比较深远,意象是表达意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对诗歌的背景、文化以及意境进行掌握,从而才能对我国的古诗进行准确的翻译。

(一)专有词汇翻译文化缺省指的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正是由于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那些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语篇无法构建的情况,会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困难。中西方社会发展进程差异造成了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各自专用词汇的出现,诗词中的专有词汇只有在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才能保证内涵意义的再现,方便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诗词中的“汉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称谓,属于中国的专用词汇,中国读者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其中的文化含义,西方文化中,国家的罪过统治者一般会是“女王”“大帝”和“总统”这样的称谓。比较以上的两个译文,译文1中的“TheloarofHan”对于毫无汉语基础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的。相比之下,译文2中的“monarch”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读者通过这一词汇可以大致意识到时一位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对后面译文的阅读能够对诗歌原文的含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中国诗歌中专用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的语文化体系中需找意义大体对等的词汇进行转换,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欣赏。

(二)文化词汇翻译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赋予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各个民族的的特有文化词汇。对于诗词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翻译的目的上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诗歌中的“牛郎织女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译文的“heart-brokenstars”让读者不知所云,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全失。译者是出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的话,在诗歌翻译中,直接把牛郎和织女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theCrowgedStar和theWeavingMaid,并且对着两个词汇进行注释,则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词汇,进而熟知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从事实现中国文化的传递和传播。译者从文化对等的角度出发的话,按照上述的译法,则外国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牛郎织女所代表的爱情故事,因此如果直译只会引起文化障碍,在英美文化中进行文化对等意象翻译成Romeo和Juliet,则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因此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从译者的翻译目的考虑,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双关词汇翻译中国语言表达含蓄,注重语义,多使用修辞手段,英语语言表达直接,注重逻辑。汉字是单音节词,因此在汉语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同音异义字,双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是我国古代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常用的表达手法。中国诗词的语言创作优美,常使用双关手法表情达意,因此对于诗词中的双关词汇的翻译,应该尽量在的语中找到对等的双关词汇,最基本的是需要把双关词汇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诗歌的“雪”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雪,但熟悉《红楼梦》的人就知道其实是谐音“薛”,指的是薛宝钗。再比如“林”看似指的是森林,但其实指的是林黛玉,因此译文中的“snow”和“woods”属于译者的直译,没有传达出诗歌中的双关词汇含义,诗歌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思想情感,读者就更加不明白诗歌的含义。因此,对于诗歌中双关词汇的翻译,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直接再现诗歌的真正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原诗。

(四)认知词汇翻译由于生活习惯的风俗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词汇的认知含义和联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指称,却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同样的意思,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表达形式,但表达的含义却不相同。因此在对相关认知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将“霜”翻译为“frost”或者“frosted”,因为这种直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提到“霜”,一般都会联想起双鬓斑白,与银发联系在一起。在英文中,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霜”就是指的自然界中的霜,外国人也不会将霜和银发联系在一起,缺少了这一层联想意义。因此,需要译者对这种文化差异进行控制,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文中直接使用了“turnwhite”来描述,采用意译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可以表达得更为准确。

(五)意象词汇翻译意象是诗歌的重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中国诗词中的意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在对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中,需要采取意译的手段,传递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这首诗歌主题是送别,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要在芙蓉楼送一个好友离开。从诗歌简单的词汇中可以看出,其场景是下过一夜雨的芙蓉楼,江水滔滔,远处的山脉变得朦胧起来,因此是要送走自己的好朋友,所以有一种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整首诗歌的主要基调。诗歌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好友的离别伤感之情和对故乡的亲友的一种想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遭到朝廷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这几种情绪凝聚在一起,如果简单的直译,肯定不能做到很好的翻译。为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不能使用太多的词汇。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冰在壶中表达的是一个人十分正直清廉,通过这句话可以引申出作者被贬时的那种无奈,以及自己要保持一种正直清廉的态度,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并且表达出一种虽然自己被贬,但是自己绝对不会放弃的思想观念。译文采取意译,通过“a-loof”和“pure”来直接表达诗人的心境,同时通过动词remain来表达诗人的一种坚守,很好地传递出原诗的思想情感,巧妙处理了文化词汇的象征含义。

四、结语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诗歌翻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区别是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障碍[13]。因此,在中国诗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自觉克服文化障碍,培养跨文化的意识,根据翻译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和文化含义,尽量进行文化对等翻译,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重视语言的翻译策略选择,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提升诗词译文的质量,实现诗词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宣菡静.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5,(23):94-95.

[2]李英.从关键词汇看中西文化差异[J].邢台学院学报,2011,(3)153-155:.

[3]邓亚丹,谭燕萍.论“优势竞赛论”的可行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7-88.

[4]原灵杰.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8-79.

[5]宣菡静.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3-104.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09):141-142.

[8]朱利勇.生态翻译视角下《声声慢》的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21-122.

作者:李亚峰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