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跨文化角度下汉英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跨文化角度下汉英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文化角度下汉英语言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角度下汉英语言文化论文

一、宗教文化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形式内容上的稳定性。宗教既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5]千百年来形成的宗教文化已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本民族语言也带有宗教色彩。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相融合,成为汉族主要的宗教信仰。汉语从佛教中引申出许多表达,例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临时抱佛脚”、“送佛送到西”、“借花献佛”等等。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融合历史、哲学、法制观念、伦理道德于一体,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包含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又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篇章。[3]《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著作,是许多西方人士每日必读的精神食粮。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人士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每日祈祷和每周的教堂礼拜,更体现在人们言语行为以及思维方式上。英语中有大量词汇、典故来自基督教文化,例如:“Baptism”(洗礼)、“Lord’ssupper”(圣餐)、“Trinity”(三位一体)、“PromisedLand”(应许之地)、“HolySpirit”(圣灵)、“akissofdeath”(死亡之吻)等等。由此可见,汉英语言中很多词汇都要在相应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加以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偏差,造成语用失误。比如,英语中“GoodFriday”字面意思是“美好的星期五”,但实际上是指“耶稣受难日”。西方人认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那天正是星期五。耶稣死后三日复活,就是西方的复活节。因此,每年复活节前的星期五被称为“GoodFriday”,用来纪念耶稣基督的牺牲。因为这个典故,“Friday”常常与厄运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而也就有了“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这个说法了。龙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神圣、尊贵与吉祥。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汉语里具有赞美之意,例如:“龙马精神”、“卧虎藏龙”、“龙凤呈祥”等等。然而在基督教中,龙是魔鬼Satan(撒但)的化身。《圣经》启示录12章9节记载:“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由此可见,龙(dragon)在西方文化里是罪恶的根源,是引人犯罪的魔鬼。鉴于中西方对龙认识的差异,汉语中赞美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只能转而译为“fourtigers”.

二、社会文化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是长期以来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影响而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文化上能够寻得踪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尊贵、权势与地位。古代帝王均穿戴黄袍。但是西方文化中表示尊贵的颜色通常是紫色(purple)。[4]英语经常用purple一词表示地位显赫,例如:“tobeborninthepurple”(出身显贵)、“marryintothepur-ple”(嫁入豪门)。然而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多表示胆小、卑鄙或低级趣味的意思,例如:“ayellowdog”(卑鄙的人)、“yellowpress”(低级趣味的刊物)。美国动画片DespicableMe(卑鄙的我)采用小黄人这样的角色形象十分贴切地呼应了主题。乌鸦在英国社会文化中有较高的地位。伦敦塔里的乌鸦更是被视为英国的守护神,由政府负责开支精心饲养。英国人的神鸟在中国却成了厄运和灾祸的代名词。人们常用“乌鸦嘴”来形容一个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也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形容某种黑暗势力。中西方社会文化对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人们通过语言表达了对狗的喜爱之情,例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儿)等等。然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狗常常代表卑劣的品行。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多数是表示贬义的,例如:“蝇营狗苟”、“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等。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禁忌语方面也有较大差异。[7]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谦虚谨慎,人们常用“虚怀若谷”来夸赞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古汉语中更是有很多自谦语,例如:“寒舍”、“在下”、“敝人”等等。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赞扬或夸奖,他常常可以这样回答:“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好。”但受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则欣赏自信、诚实的品质。当被他人褒扬和肯定时,thankyou是最合适的回答。如果过分谦虚,就有可能被误认为不自信或是虚伪。比起中国人,西方人更看重个人隐私和形象。“你看起来很累,要多注意休息”这句话在汉语语境中并没有什么不妥,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是礼貌的表现。但如果对英国人说:“youlookrathertired,pleasehavearest”,则会引起对方极大的反感。听话者会认为此刻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很糟糕。除此之外,汉英语言禁忌语还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例如,中国人崇尚尊老爱幼,而西方人则十分忌讳说他人“老”。因此英语中常用“senior”(年资较深的)来代替“old”(老)。再如,汉语中“农民”一词并无贬义,而英语中常常使用“famer”而不是“peasant”.虽然这两个词均有“农民”之意,但后者常常表示言行举止粗鲁、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含义。

三、物质文化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是指各国家民族在相应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和“饭”两个字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样的物质文化反应到语言中便形成了诸多与吃相关的表达。比如,“丢饭碗”、“吃闲饭”、“吃醋”、“吃紧”、“吃香”、“吃不开”、“吃官司”、“吃不消”、“吃不了兜着走”等等。这些表达多数已经不单单与吃饭相关,而是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引申意义。因此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会与本意相去甚远。以“丢饭碗”为例,中国人常把工作比作饭碗,因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丢饭碗”应理解为“toloseone’sjob”(失业)比较贴切。而在西方物质文化中,米饭(rice)不是常见的主食,并且用餐的餐具也不是碗筷而是餐盘和刀叉。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人常以面包做主食。因而“bread”(面包)一词常出现在俗语俚语中,用来指代与生计有关的含义。例如:“outofbread”,字面意思是“面包没了”,实际含义表示“失业”。这和汉语里的“丢饭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breadline”指“领救济金的队伍”、“breadearner”指“养家糊口的人”、“breadandbutter”指“生计”等等。除面包以外,土豆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食物,因而土豆常用来比喻各种人物和事物。比如,“couchpotato”指的是经常坐在沙发里看电视的“电视迷”,“bigpotato”指“大人物”,“hotpota-to”指“棘手的问题”。西方国家较早的完成了工业革命,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美国的汽车产业比较发达,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由汽车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丰富了美式英语词汇:“drive-inbank”(汽车银行)、“drive-incinema”(汽车电影院)、“mo-tel”(汽车旅馆)等等。中国汽车的使用没有西方国家早,因此“汽车”一词要影响汉语的表达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马”都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因此,“马”也随之融入了汉语之中,例如:“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马到成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

综上,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短期内不能被消除。因此,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只有将语言放置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语言传递的信息,才能跨越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运用语言。

作者:曲通馥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